APP下载

当代中国移民城市快速发展的文化动因研究

2019-12-26刘志山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儒家移民现代化

刘志山

移民是指那些搬出居住地并来到新的地方工作或生活很长时间的人。移民文化是移民创造的观念文化。当代中国移民文化随着移民城市的出现而产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成长成熟,同时又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移民文化的传统因子:当代中国移民城市发展的文化根基

当代中国移民文化根源于儒家传统文化。马克斯·韦伯曾经在他的《儒家与道家》一书中指出:儒家伦理将阻碍东方国家现代化的实现。韦伯是深刻的,但却是片面的。就儒家传统文化已过时的因素而言,它可能不利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就儒家传统文化的本质而言,它不仅不会成为现代化的障碍因素,而且还包含着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丰富文化资源。只要我们按照时代要求发扬本质,抛弃糟粕,就会发现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巨大价值。

儒家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是指它在培养现代人的思想和品格方面的作用,在满足人们的内在需要和心灵追求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儒家传统文化的外在价值,是指它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的身心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就是古人所说的“内圣外王”。在这里,“内圣”主要指通过主体自身修养的自律,实现仁慈和圣洁的道德境界。“外王”主要是指通过道德协调和规范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稳定、人际和谐的目的。可见,内圣与外王,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与外在功能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成为当代中国移民文化的传统因子,对移民个体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移民城市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①刘志山:《移民社区的思想道德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一)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第一,理想人格的追求。儒家传统文化注重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子认为,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是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需求之后的高层次的生活需要。他甚至认为,尽管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只要有崇高的追求,你仍然可以快乐生活、有所作为。《论语·述而》提到:即使生活条件很差,也可以乐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孔子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孟子·滕文公下》说道:富贵面前不迷失,贫贱面前不动摇,威武面前不屈服。换句话说,一个人处在富裕而温柔的环境时,不会失去方向;处在贫困而艰苦的环境时,不会改变人格;身受暴力和威胁时,不会显示懦弱。正是这种人格追求激励移民保持不屈不挠,并在人生修养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

第二,仁爱品德的养成。在《论语·颜元》中,孔子阐释了仁爱,他指出:“仁者,爱人。”这里的“爱人”是指爱别人,不是爱自己。道德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他认为是否能“爱人”。“爱人”主要体现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吾不欲人加诸我也,吾亦无欲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如果我们能够模范地遵循上述道德标准,恪守“爱人”准则,世界将充满爱。由此,仁爱品德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当代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熟人社区来到陌生的城市环境,最需要的就是互相关爱的仁爱精神。

第三,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要求超越自我和不断进取。孔子倡导并努力践行顽强奋斗的精神,鄙视无所事事的生活态度。《礼记·中庸》提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愚笨也能变聪明,柔弱也能变刚强。自我完善的精神强调不断创新,《礼记·大学》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天天有进步,日日有创新。《易传》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像天体,循环往复地运行,从不停息,充满活力。君子就应该遵循这种精神,不懈努力,积极上进,改革创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移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向心力,并由此增强了移民们在迁入地建功立业的信心、勇气和毅力,坚定了移民们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决心。

(二)儒家传统文化的外在价值

第一,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整体精神,形成了以国家为上、以天下为公的美德。儒家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整体至上是中国传统整体精神的实质,但同时兼顾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是这种天下为公的价值理想培养了移民们对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历史感与使命感。移民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为城市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第二,以德治国的指导思想。儒家传统文化提倡以德治国。儒家以德治国的基本精神就是内圣外王。对此,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曾指出:通过行政命令来管理,人们为了免于受罚只好被动服从;通过伦理道德来管理,人们才会接受礼义并且自尊自律。这里的“政”即行政命令,“德”即道德教化。孔子认为,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和刑事处罚来治理国家和约束人民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道德教化来规范和引导人民,让人民为犯罪感到羞耻,自愿服从国家利益。移民们迁入陌生的城市社区,不仅要坚守“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底线,同时还要坚守“法无禁止即可为”之外的德治底线,在法律的盲区和真空地带,借助道德的慎独自律作用,改善移民城市的社会风尚和提升文明程度。

第三,普遍和谐的社会理想。《语论·学而》倡导社会和谐,提出“和为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和谐共处。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实现家庭和谐;在与周围人的关系中,我们必须“尊老爱幼”,与邻居、朋友、同事和谐相处,实现人我和谐;在与群体的关系中,促进个人与群体、小群体和大群体之间的和谐共荣,实现群体的和谐;在国际关系中,我们倡导四海一家、互利共赢、和谐天下,主张和平外交,反对战争杀戮,实现国际和谐。最终达到普遍和谐的状态,使社会成为理想社会,使世界成为完美的世界。移民们离开熟悉的故乡,来到前途未卜的城市,不仅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更希望找到理想的生活空间和精神世界。而孔子所描绘的与道和、与人和、与天地和的完美的和谐世界正是移民们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

可见,作为移民文化的传统因子,儒家传统文化不仅没有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障碍,而且它所讲求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提倡的价值理想和人格修养,强调的道德诚信和道德责任,尊崇的人道原则和治国理念,阐扬的人生意义和社会和谐,极大地丰富了移民个体的精神世界,促进了移民城市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文化根基。

二、移民文化的建构主体:当代中国移民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

移民是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新生力量,也是移民文化的创造者和建构者。中国当代城市的现代化与移民文化的建构主体的现代化密不可分,移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要素。

移民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移民的现代化,两者密不可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各个领域的共同而深刻的变化。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身心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人的思想、观念、能力、行为、情感和意志中。资源型国家或地区可以购买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并快速建造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立交桥、高速公路、工厂、学校、医院、游乐场等,可以在短时间内拥有现代物质文明。但如果生活在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仍然是传统的人,那就还是没有实现现代化。因为只有人才是现代化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才是创造现代生活的重要力量。因此,移民城市的现代化有赖于移民的现代化。

为了实现移民城市现代化,我们必须关注移民现代化。因为移民来自五湖四海,携带着各种非现代的思想观念,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将成为移民城市现代化的障碍。因此,移民的现代化,尤其是移民思想和行为的现代化,是移民城市现代化的关键。现代化的移民是城市的主体、能动的要素,在移民城市现代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化的移民:新的力量和城市现代化的先驱

现代化的移民不会墨守陈规,善于用新的理念、从新的角度审视社会现实。他们是旧传统的批评者、新趋势的领导者和新秩序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方式与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对立,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心理平衡,引起了人们心理的波动,激活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大多数人不理解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可能危及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他们的改革和创新往往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但是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行为就像春雷震撼着人们冬眠的心灵,像春雨滋润着人们干旱的心田。它激励着人们反省和思考,引导人们模仿他们的行为方式,并以他们为学习榜样。因此,现代化的移民是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行为的倡导者、先行者和引导者。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现代化移民及其行为存在两种矛盾的社会心态:一方面指责和非议他们,另一方面又羡慕和仿效他们,并将他们视为“推动者”和“贡献者”。非议与指责、羡慕与效仿接踵而至。例如,深圳移民在蛇口港建设中实行金钱奖励、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随后率先拍卖土地使用权和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等。现代化移民在改革实践中的成功和受欢迎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杰出表现,而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引起了社会心理的强烈冲击和社会舆论的惊涛骇浪,促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在碰撞中交流,在交流中嬗变。在改革开放和快速变革的新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日新月异。曾经的先锋和开拓者,由于缺乏提升自我修养的意识或毅力,可能昙花一现。但是,一些人落伍了,另一些人又会奔向前来。这是移民城市之所以能不断推陈出新的潜力所在。移民城市的现代化始终需要并且必须让现代化的移民充当先锋。当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深入大多数移民的内心时,它将转变为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促进移民城市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二)现代化的移民: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和支持者

新时代改革不断深入,不可避免会触及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和既得利益。同时,全面深化改革,突破传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调整社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巨大作用。这些改革举措造成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新旧制度共存和转型的时期,一些社会弊端和社会问题的出现难以避免。例如,富裕起来之后出现的“啃老族”问题、收入失衡造成的贫富悬殊问题、“黄赌毒”引发的犯罪现象增多问题等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这种情况,现代化的移民总是在现实的困难中探寻美好的未来,在痛苦的拼搏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他们勇于承受外界的压力和自身的痛苦,愿意承担改革的风险、挫折和代价。他们非常冷静地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分析改革的利弊,只要是对城市的发展有利,他们就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不畏险阻,攻坚克难,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正是现代化移民的文化心理、思想观念和敢冒风险的精神及其向整个城市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移民城市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心理、思想和文化基础。

(三)现代化的移民:制度现代化的积极因素和先决条件

现代化可否引进?英格尔斯认为,我们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移植发达国家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制度。但能否实现现代化呢?在今天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种引进和移植做法并不罕见。尝试这种现代移植方法的国家充满希望和信心,并认为只要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种植在肥沃的土地上,它肯定会结出硕果,并成为现代国家之一。但是,它们最终收获的却是失败和沮丧。最初构想的完美蓝图被扭曲的同时,也使国家的发展陷入难以自拔的陷阱。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还不具备应用这些管理方法和现代制度的心理基础,没有完成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变,那就必然导致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惨结局。①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英格尔斯对现代化的这一看法非常深刻、精辟、独到。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可以引进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机器设备,但不能依靠引进和移植城市现代化的主体,移民城市现代化的主体只能依靠城市的培育和塑造。对于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生产模式和管理经验,必须对其进行消化吸收才能为我所用。移植不仅用于学习和仿造,更重要的是用于参考和创新。是否可以在引进中消化、在移植中创新主要取决于移民本身的素质。只有现代化的移民才能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国际视角捕捉各方面的最新信息,敢于大胆地介绍新思想和新事物,并在此基础上紧跟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引进和移植是为了提高移民的主体素质,提高移民的素质是为了自主创新,取长补短,最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显然,实现移民城市的现代化需要移民。移民创建了现代移民城市,是实现移民城市现代化的主体;与此同时,移民又是移民城市培育和塑造的对象。移民创建着现代化的移民城市,也造就着现代化的自我,所以移民城市造就现代化的移民,归根结底是移民塑造自身的现代化。只有移民作为主体的能动的、积极的、创新性的活动,才能真正打破移民城市的现代化与移民的现代化互相依赖的“怪圈”,以现代化的移民建设活动创造现代化的移民城市,又在移民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造就现代化的移民。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三、移民文化的内在特质:当代中国移民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

移民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大观园里的新鲜花朵,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类型,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移民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移民文化的开放性促进了移民城市的对外交流

开放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特质。这种开放性在当代中国的移民城市深圳表现最为明显。深圳毗邻港澳,地处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一方面引进了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传播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圳移民立足大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面向大海,以现代国际视野主动引进世界先进文化,满足深圳不同移民群体的文化需求,形成既有利于移民城市发展又契合大陆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多样的新文化。在深圳众多的方言和民族语言中,第一语言并不是广东本地的粤语而是普通话。可见,深圳移民文化的开放性,既体现了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又发挥了融通中西文化的窗口作用,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深圳对外交流的空间。

(二)移民文化的包容性开阔了移民城市的接纳胸怀

包容性源于移民城市的开放格局。移民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背井离乡,迁移到新的环境,互相磨合、互相适应,和而不同、互相包容。例如,在移民城市香港,华洋杂处,中西交汇,形成了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虽然香港的移民主要是中国人,但也有英国人、菲律宾人、越南人、非洲人等,国际化程度很高。英国殖民者携带的西方文化渗透于香港的移民文化之中。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他们的文化融合的结果使香港社会既重整体利益又重个人价值,既重人情又重法治,既重伦理道德又重物质利益,从而更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加和谐,更有竞争力。香港的宗教自由和各种宗教和谐相处是移民文化包容性的重要体现。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和犹太教等各种宗教在香港都很受欢迎。所有宗教的信徒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互相接纳。许多寺庙和祭拜场所供奉了多个宗教的神灵,例如朝拜黄大仙的啬色园,不仅仅是道教的活动场所,园子里还供奉着孔子的肖像,同时存放着道教、佛教和儒家经典。而且,大多数信徒的宗教热情往往不局限于某种宗教或某一神灵,而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同时朝拜,期望得到众神的指引、保佑和祝福。正是这种接纳四方、和而不同的包容性,使香港成为国际化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三)移民文化的创新性激发了移民城市的改革魄力

迁移到新的环境,移民们必须入乡随俗,根据迁入地的需要,改变过去的一些习惯和落后观念,不断改革创新。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移民只有在不怕艰辛、克难攻坚、创新进取的情况下才能有所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被称作“拓荒牛”的深圳移民要同时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挑战和沉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一方面,南方自然环境中那些不利的因素,如暴雨、飓风、酷暑、蚊虫等,使早期的深圳移民深受打击,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饱受煎熬、身心疲惫乃至一蹶不振;另一方面,改革和创新的政治风险可能使他们随时受到违反法律和纪律的指控。但是,移民还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突破传统的制度约束,并首先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如改变以往的计划管理制度,调整指令计划和票据指标;改变过去完全由政府确定价格的制度,放开日用消费品的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改变“能进不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固定工资制,打破“铁饭碗”,实行劳动合同制和浮动工资制;开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董事会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施土地使用权拍卖制度,发行股票和证券,为城市建设和公司发展筹集资金等。20世纪末,为了迎接新世纪新的产业革命的到来,移民一往无前地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审批和采购制度改革等;改变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孵化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型,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在这方面,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深圳的成功经验是改革创新、敢闯敢试。没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没有敢闯敢试的精神,没有大无畏的冲劲和热情,就不可能杀出一条血路、走出一条新路,就不可能成就前无古人的事业。这种改革创新精神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而且为移民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儒家移民现代化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移民火星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内陆移民(外二首)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