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舆论引导的困境与选择

2019-12-26操菊华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舆论大学生

操菊华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加强舆论引导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当前大学生舆论形势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立足文化自信的视域加强大学生舆论引导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更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选择。

一、文化自信对大学生舆论引导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信是涵养价值观自信的精神养分,是舆论引导的内在支撑。对大学生舆论引导而言,文化自信更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依托。提升文化自信能为大学生舆论引导指明正确的价值导向,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为大学生舆论引导指明正确的价值导向

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舆论引导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始终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舆论走向,引导公众澄清谬误,认清事实,认同主流舆论。大学生舆论引导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使命,更应该强化价值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在对与错、是与非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增强文化自信可为大学生舆论引导指明正确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说,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认同和高度自信,是根植于文化的价值观自信,其中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核”。①沈壮海:《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核》,《中国领导科学》2016年第9期。在大学生舆论引导中,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教育者不畏复杂舆论局势,通过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大力传播主流舆论声音,旗帜鲜明地引领大学生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有助于大学生自身形成正确的舆论思想和价值取向,在多元多样多变的舆论环境中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合理表达舆论诉求,并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舆论场不断向主流声音汇聚。

(二)为大学生舆论引导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尽管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舆论格局和舆论生态都已发生深刻变革,但舆论引导的实质并未改变,“内容为王”的法则依然适用。就大学生舆论引导而言,大学生是思想活跃、彰显自我的群体,引导他们的舆论发展更考验着教育者的内容储备,需要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干货”。

增强文化自信可为大学生舆论引导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包含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统一体,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认识自我、观照他人、把握世界的文化体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中国人最大的“认知公约数”,是巨大的思想资源库,是舆论引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宝库。在大学生舆论引导中,文化自信的增强有助于教育者整体把握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当代,从文化典籍中选取典型材料,充实到引导的内容之中,用这些耳熟能详的、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早已内化在大学生血液和灵魂中的文化资源去说服引领,无疑会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有助于提升舆论引导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三)为大学生舆论引导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底蕴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深厚功底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在舆论引导中,那些学识渊博、底蕴深厚、气质高雅的引导主体往往更容易赢得引导对象的认同与追随,往往拥有更强的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就大学生来说,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形成一种传播正能量的“光环”,大学生的思想舆论也更容易受其影响。

增强文化自信可为大学生舆论引导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出了厚重、深沉、大气的中国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整体上涵养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个体上生发为中国人淡泊高雅的精神气质和谦和豁达的人格魅力。在大学生舆论引导中,文化自信有助于教育者自觉学习中国文化,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养分,不断增强文化底蕴,从而展示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释放出天然的亲近感和感染力,对大学生的思想舆论产生强烈的引导力。对大学生而言,长期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熏陶学习有助于提升文化素养,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对社会舆论的正确评价。

(四)为大学生舆论引导赋予强大的精神力量

舆论引导要真正取得实效,就必定要依靠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打动内心,触及灵魂,建构人的精神世界。舆论引导要实现从观点的碰撞进入价值观认同层面,就不仅需要引导主体自身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还要求引导主体把这种强大的能量注入引导对象的内心,最终形成同频共振的合奏曲。

增强文化自信可为大学生舆论引导赋予强大的精神力量。相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陈先达先生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就表现为它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民族精神上具有伟大作用,表现为它的基本精神和智慧为后世子孙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提供精神动力和源泉。”①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9页。的确,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存在方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作为当代文化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同样拥有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大学生舆论引导中,增强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教育者从外向内发力,着力发挥文化在凝聚人心中的精神作用,而且也有助于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促进两者在力量上的叠加融合。

二、当前大学生舆论引导面临的四重困境

当前,大学生舆论引导在传播主流思想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四重困境,在深度阐述、理论创新、底气支撑、关系构建中存在不足,这些不足从深层次上说与文化自信的欠缺不无关系。具体如下:

(一)说理浅表化,深度阐述不足

在大学生舆论引导的实践中,一些教育者对舆论话题停留于就事论事的浅表化分析,未能刨根究底地做深层次的价值引导。

其一,侧重阐述“是什么”,对“为什么”论述不足。一些教育者习惯直接告诉大学生应该坚持哪一种舆论声音,应该认同哪一种观点,却较少做深入的分析论证来阐明选择的原因。对于思想认识来说,知道“是什么”只是第一步,阐述其深层次的原因,回答“为什么”才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进行充分的论证、深入的分析,才能把问题讲透,把道理讲清,才能真正说服人。

其二,侧重介绍外在形式,对时代价值论述不足。一些教育者对舆论话题的分析多停留在外在形式,没有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作深入论证。以“学雷锋”为例,一些言论认为学雷锋就是扫大街,既过时,又无用。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讲清楚雷锋精神的实质并不是简单地做好事,而是一种崇尚真善美的道德风尚。雷锋精神不仅凝结了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也高度契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因此,雷锋精神不会过时,具有永恒的价值与意义。只有真正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

李志勇心里特别高兴,可他没想到,拜访过程并不顺利。 “我见到那家酒店的经理时,那经理只是上下打量了我几眼,看我一身乡土气,就不耐烦地把我赶了出来。无奈的我走出酒店,恰巧碰到了另一个供货商,人家穿着西装马甲,胳膊下夹着小皮包,头发梳得溜光水滑,皮鞋擦得锃亮酒店经理看见了,赶紧连声打招呼‘老板您好您好’,我心里真不是滋味。”酒店门前的李志勇看了看自己,身上是皱巴巴的衬衫,脚上是15块一双的皮鞋,叹了一口气。

(二)理念较陈旧,理论创新不足

在大学生舆论引导中,一些教育者的理念较为陈旧、固化,未能在发展变化的舆论形势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升级。

其一,固守“沉默的螺旋”观念,导致自说自话。一些引导者不善于倾听引导对象在公共舆论事件中的真实想法。在他们看来,对象是作为“沉默的螺旋”而存在的,是不发出声音的被动接收者。引导者自说自话,陷入了一团和气的自我陶醉。殊不知,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早已波涛涌动,各种各样的舆论声音正在酝酿、扩散。在大学生舆论引导中,这种现象也客观存在,一些学生的舆论诉求长期得不到教育者的回应,严重影响了校园舆论生态的发展。

其二,固守“单兵作战”思维,导致势单力薄。一些引导者只注重发挥自身群体“单兵作战”的作用,却忽视了其他力量的参与,故而陷入势单力薄的不利局面。而事实上,不少学生骨干、“达人”,他们在学生中拥有超高的人气,其影响力在很多时候都超过了教育者。但遗憾的是,师生这两种引导力量在一些高校尚未形成合力。

其三,固守传统分析范式,导致老调重弹。一些引导者在事关重大的舆论话题上固守传统的言说方式,没有结合新的语境和形势作与时俱进的论述,给人老调重弹的印象。在大学生舆论引导中也暴露出这类问题。以“大学生创业”话题为例,教育者曾经的关注点在“大学生能不能创业”;而在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教育者引导的重点要转换成“大学生如何走向成功创业”。

其四,固守传统舆论阵地,导致顾此失彼。长期以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直是社会舆论传播的主渠道,是公众舆论声音的集散地。而当前新媒体已成为各种舆论生成、碰撞、扩散的主阵地,极大地压缩了传统媒体的发声空间。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一些引导者仍固守传统思维,坚守传媒舆论阵地,大有与新媒体势不两立的阵势。在新的媒体格局下,若单一依靠传统阵地来加强舆论引导,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语言较贫乏,底气支撑不足

在舆论引导实践中,一些引导者言之无物,语言贫乏,缺乏必要内涵的支撑,缺乏必要的“亮剑”精神,导致底气不足,说服力不强。

其一,对于应坚持的声音,时常“有理说不清”。面对多样化的舆论观点,引导者要做的工作是大力宣扬主流舆论声音,用主流舆论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和舆论选择。在实践中,一些引导者常常用一些口号式的话语来代替说理,用一些主流媒体的标题来代替论证,没有从历史、现实、未来的方位,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来解读舆论话题。这样一种“压服式”的引导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内心认同,更不能使其心悦诚服。

(四)关系较疏远,彼此认同不足

引导主体与引导对象关系疏远,缺乏共同的纽带支撑,导致认同感不足。在大学生舆论引导实践中,这一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身份上看,双方分属不同的圈层,彼此分离。在高校中,引导双方的身份被固化,缺乏流动性。引导者所建立的各种工作群里,很少能看见大学生的影子,很少能听见大学生的声音;而大学生所创建的各种交流群大多屏蔽了教育者。你是你,我是我,彼此分属不同的圈层,缺乏积极的互动。

其二,从内容上看,双方关注不同的话题,缺少交集。教育者在各类工作群中交流热点话题,分享大学生舆论引导的体会;而大学生则在自己的交流群里分享舆论观点。在这两类交流中,教育者所关注的内容大多是事关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事、事关学校发展的敏感性舆论事件;大学生更加关注事关他们自身发展的舆论事件。引导双方在关注内容上的差异容易导致双方交流时缺乏共同话题,从而造成彼此关系的疏远。

其三,从目的上看,双方有着不同的诉求,缺乏对接。以教育部学科评估为例,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一公布就立刻成为高校热搜话题。其中,教育者侧重关注学科排名对学科本身、招生工作、办学水平、学校声望、国家投入等方面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大学生多从自身学科发展、就业前景、职业规划等方面作分析。两者之间的诉求本身是一致的,但有时缺乏有力的纽带来连接彼此。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舆论引导的现实路径

立足文化自信的视域来探寻当前困境的破解之道,需要从价值引导、创新升级、底气支撑、力量融合等四个方面下足工夫,构建起“四位一体”的新型舆论引导模式,以实现对大学生舆论的有效引导。

(一)以文化自信为依托,加强大学生舆论的价值引导

文化自信中蕴含着强烈的价值意蕴,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是对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认同,说到底,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舆论声音正是他们价值取向的反映。因此,加强大学生舆论引导最根本就是要以文化自信为依托,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舆论立场。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舆论的文化分析,是引导大学生澄清谬误的重要手段。当前舆论生态日益复杂,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各种论调粉墨登场,特别是在国际舆论场上,围绕舆论话语权的争夺近乎白热化,尤其是加紧了对大学生的思想争夺。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尚未完全定型,处在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国内外舆论场的风吹草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从而对其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面对复杂舆论态势,教育者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深刻揭示各种思想舆论的真实面目,引导大学生澄清谬误,认清舆论背后的真实意图,进而学会判断与选择,形成正确的舆论观和价值观。

(二)以文化自信为动力,推动大学生舆论引导的创新升级

当前,随着社会改革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舆论生态愈加复杂多变,主流舆论与多样化舆论、网上舆论与网下舆论、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等各种舆论声音相互激荡,竞相发声。新时代的舆论引导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亟待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升舆论工作的引导力和传播力。大学生舆论引导也同样需要转型升级,创新理论,创新表达,创新平台,以应对大学生新的舆论诉求。

立足文化传统,推动舆论引导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多维度的,从文化传统中寻找创新灵感,用共同的文化认知来深化舆论共识,是舆论引导理论创新的重要方式。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政党制度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①《立“新”除“弊” 习近平纵论新型政党制度》,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05/c_1122491671.htm.,并且用三个“新”做了精准概括,最后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作了升华总结:“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②《立“新”除“弊” 习近平纵论新型政党制度》,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05/c_1122491671.htm.在大学生舆论引导中,也需要从中国文化中寻找理论创新的源泉,用文化的魅力来增强引导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创新表达方式,实现舆论引导的话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舆论引导中,要从文化的视域创新话语表达,妙用成语,精选典故,巧用生活语言,融入网络文化因素,打造大众化、生活化、时尚化的话语表达,促进师生话语体系的深度融合。在面对青年群体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总是自然亲切,又极具感召力。他用“扣扣子”的比方要求广大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用“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来引导青年踏实奋进;他用“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鼓励青年敢试敢为,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总书记的青年寄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清新质朴,亲和有力,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学生舆论引导的话语表达就是要善于从中国文化中获取素材,从中引经据典,推陈出新,融入时代,激发共鸣。

立足媒体融合,促进舆论引导的平台创新。在当前传播环境下,“我国推进媒体融合,必将有利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在抵御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源权威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③孙伟、胡颖:《借助媒体融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1期。因此,要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巩固壮大新型媒体平台,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播种其间,将文化自信的心态、文化自信的情怀、文化价值的自信贯穿其中,充分发挥文化对大学生舆论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

(三)以文化自信为本源,增强大学生舆论引导的底气支撑

底气是一种精神状态,事关信心与信念。充足的底气是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群众、说服群众的精神武器。有了底气的支撑才能将道理讲清,把问题讲透,才能真正有说服力。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底气十足地说服群众,掌握群众,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最终目标。

在大学生舆论引导中,必须从中国文化这个源头去探寻治本之药方,从根本上解决好底气不足这个问题。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为本源,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寻找思想资源、涵养文化底蕴、激发精神动力,有助于教育者更深刻地把握各种舆论的思想内涵与真实诉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认清舆论形势,保持舆论立场的定力。具体来说,教育者可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梳理出好典籍、好故事、好典型,用这些具有广泛认知度的文化记忆去凝聚师生共识;教育者也可从中国文化中涵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文化宝藏中形成高雅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释放出天然的亲近感,增强舆论引导感染力;教育者还可从中国文化中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把蕴含于中国文化中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力量牵引出来,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大学生,促进师生凝心聚力,形成强大的舆论正能量。

(四)以文化自信为纽带,推动大学生舆论引导的力量融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基因”。共有的文化认知与共同的文化自信是联结引导主体与引导对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以文化自信为纽带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双方松散、疏远的关系现状,促进彼此之间凝心聚力,推动舆论引导的力量融合,实现同向同行。

首先需要打破圈层固化,促进身份的融合。如今,成为“斜杠青年”是很多年轻人的生活目标,反映了他们对多样化生活方式的追求。在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可以更多的“斜杠”身份跳出固有的小圈层,向彼此跃迁,结成各种形式的“文化共同体”,通过在共同的文化环境中交流分享,拉近师生的距离,促进师生身份的融合,增进彼此的观念认同。

其次是关注对方动态,促进内容的融合。大学生习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上网,第一时间掌握社会舆论的风吹草动,并深度参与事件讨论,发出自己的舆论主张,成为影响舆论态势发展的重要因子。在官方的交流平台上,大学生常有所保留,不太愿意吐露心声。而依托各类“文化共同体”,教育者就有了深度了解学生的窗口,及时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因事而化”地做好舆论引导。

最后需要兼顾双方利益,促进诉求的融合。2018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②《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https://www.sinoss.net/2018/0315/81548.html.在大学生舆论引导中,教育者同样需要关切大学生的舆论诉求,通过有诚意的行动,不仅满足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生活服务、就业创业等现实问题的需要,而且还要尽量满足他们对思想认识、心理健康、情感发展等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以文化以纽带促进师生舆论诉求的融合,有助于高校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结 语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认同,说到底,文化自信是价值观的自信,而舆论引导的实质是使引导对象认同社会主流舆论观,形成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文化自信与舆论引导是内在一致的,最终都指向价值观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是加强大学生舆论引导的根本点,而加强大学生舆论引导又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两者相互促进,内在贯通。因此,一方面要以文化自信为依托探索加强大学生舆论引导的现实路径,而另一方面,要将是否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作为评判大学生舆论引导力的重要观测点,要求大学生舆论引导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教育者舆论大学生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