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问题学生”成因与转化管理策略
2019-12-26刘倩千
刘倩千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近些年,针对问题学生的研究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学生的心理情况与行为进行调研。根据北京某高校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在北京的大学生中,有超过16%的学生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有超过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有超过54%的学生存在手机依赖行为等等。在这一组组数据背后,透露出来的是目前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已经演变为了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让自身的学习成长受到影响,也会在校园内部造成一些不安定因素。所以,为了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就需要对问题学生加强关注深入研究,对问题学生实现有效的转化。
1 高校问题学生的主要类型阐述
问题学生,其主要就是指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学生,比如厌学、抑郁、自卑、逃课、酗酒、网瘾等等,存在其中一个或多个问题,都可以被称为问题学生。这些不同的问题,给学生造成的危害是不同的,教师需要区别对待。具体来说,问题学生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心理偏激与行为乖离。
心理偏激就是指学生的心理上存在某些方面的极端,与普通情况不相符合。这种极端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学生对应的行为,从而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在心理偏激这个方面,也包含了几种不同的类型,比如自傲心理、自卑心理、自闭心理、抑郁心理等,这些不同的偏激心理,对学生带来的危害不同。比如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论做什么事情,总认为自己不行,害怕与别人比较,在各方面都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
行为乖离就是指的学生某些方面的行为背离了基本要求或是行为准则。从高校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常见的行为乖离主要有学习行为乖离,如逃课;生活习惯乖离,如酗酒抽烟;社会行为乖离,如偷窃;人际较为行为乖离,如快餐恋爱等。行为乖离让高校学生表现的“与众不同”,成了其他学生眼中的“异类”,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转化,那么就会直接制约这些学生的成长,降低高校教育的有效性。
2 高校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讲,高校问题学生的主要类型虽然只包括了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然而在这两个方面之下,还涉及了诸多细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入探讨造成问题学生的具体原因。
2.1 多元网络文化的冲击
现如今,我国社会已经步入到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衔接更加紧密,而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渠道和机会也越来越多。现在的高校学生,基本上普遍拥有智能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他们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浏览各种网络资讯。而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很多负面信息,这就给大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影响。比如网络上存在一种丧文化,长时间接触这种负面资讯,就可能造成学生出现抑郁心理。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负面网络文化元素,这些都会给高校大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2.2 高校教育的单薄
从目前高校教育活动来讲,实际上还局限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也就是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教育,对于思想素养、心理建设等方面的关注不足。尤其是学生心理建设这个方面,很多高校都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相关的心理辅导部门也是被动展开工作,等待学生前来询问,没有对学生进行主动的预防性的心理辅导或是教育活动。在思想素养与心理建设这两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淡薄,就使得学生在心理上的偏激以及行为上的乖离,都难以得到及时的纠正,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学生这些问题进一步放大,进而成了问题学生。
2.3 家庭教育存在缺失
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学校发挥着不一样的功效。但是,对于一些问题学生来讲,家庭教育缺失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这背后又有更加复杂的原因。比如笔者曾经接触过不少问题学生,他们有的心理自卑,有的存在酗酒抽烟等不良嗜好。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有一定比例都来自单亲家庭,从小就很少接受家庭教育。而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是双亲家庭,但是父母关系不和睦、 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等现象占比较高。归纳起来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不少问题学生都来自一个问题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学生从小就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问题,来到大学这个宽松的环境后,这些问题集中爆发,让学生快速沦为了问题学生。
2.4 学生自我发展偏差
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并不仅仅是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来自学生自我的因素,也是造成问题学生的根源。就实际来说,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化差异,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由于个性化差异的存在,那么在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就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出现发展偏差。比如,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应该逐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能够自我规范。然而个别学生在发展中出现偏差,并未逐步形成自律的习惯,在行为上懒散,缺乏意志力,容易被外部诱惑吸引,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问题。
2.5 社会元素侵入校园
校园是学习的地方,本来和社会之间隔着一堵墙。然而近些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这堵墙在无形之中被打破了,一些社会元素开始侵入校园,导致校园环境社会化,这对于部分学生也造成了影响。比如,近些年个别高校的学生会成员表现出了强烈官僚主义作风,一些学生会干部自傲心理严重,没有将自己放在和其他学生对等的位置。这样的情况,不仅会让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出现偏差,还会给高校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此形成重视,将社会元素有效排除校园之外,避免学生受到侵扰。
3 高校问题学生转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对于问题学生的具体形成原因,相关人士要从根源上予以认识,然后针对性优化教育活动,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使其能够在新时期逐步改善存在的缺点不足。
3.1 作为思政教育应对网络负面文化冲击
针对网络负面文化冲击这个方面的因素,需要从思政教育这个角度切入,对问题学生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端正自身的行为以及思想。比如,对于行为不规范的这类问题学生,尤其是出现了违规违法行为的问题学生,需要从思政教育中渗透规矩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规则制度的内涵以及法律制度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格禁止出现违规违法的行为,要依照规矩和法律来行事。再比如,对于心理偏激的学生,这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对影响学生的负面文化进行批判。比如网络上传播的丧文化,便可以对这种文化形成的根源切入,通过辩证思维指出其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形成清楚认识,意识到自身的某些偏激心理是不合理的,进而逐步扭转存在的心理问题,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
3.2 主动开展心理辅导促进问题学生转化
心理辅导是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主动对学生展开心理辅导,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要特别关注,在他们身上花更多心思。具体来说,首先,应该设置常规的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对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这可以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普查信息系统来实现,让学生手机或电脑登入系统填写问卷,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其次,根据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展开全面分析,根据结果学生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即分为无心理偏激、轻微心理偏激、中度心理偏激以及严重心理偏激。最后,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层次,给予针对性的辅导。比如对于轻微心理偏激的学生,以常规教育和引导为主即可;对于严重心理偏激的学生,这需要通过专业心理干预手段,帮助这些学生重建心理环境,将偏激情绪彻底清除。
3.3 家校结合针对问题学生加强转化
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不能单纯依靠高校,还需要家庭也参与进来。因为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来讲,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家庭,是因为家庭中的某些因素,导致问题学生的出现。所以,要对这部分学生实现转化,那么就需要从根源切入,解决家庭中的一些问题,这样才能化解学生自身的相关问题。所以,对于问题学生,就需要建立家校联合教育模式,教师可以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挖掘出矛盾所在,然后了解学生对于家庭的真实期望,之后再与家长进行沟通,探讨解决家庭问题的可行之道。从根源上解决家庭问题,然后教师再来辅导学生的心理情绪,这样就可以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了。
3.4 规范学生自身发展避免出现偏差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为了转化问题学生,还需要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进行规范,避免学生在自主发展过程中产生偏差。具体来说,对于学生的发展进行规范,需要遵循个性化原则,也就是不能强制性要求学生向某个方向转变,而是应该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规避错误方向,确保学生可以在个性化的方向上正确发展。通过合理的规范与约束,可以让学生有效避免自身发展的偏差,从而避免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问题。
3.5 对社会元素加强抵御避免影响学生
社会元素是造成问题学生的原因之一,校园与社会始终存在区别,校园环境应该更加单纯,不应该向社会那么复杂。所以,在问题学生的转化管理中,就需要对校园内的社会元素予以清除,同时抵御外部入侵的社会元素,让校园保持纯洁性。通过对社会不良元素的抵制,能够让问题学生认清社会与校园的区别,从而改变自身的某些行为和心理,实现有效转化。
4 结语
转化问题学生,是目前高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问题学生主要可以分为心理偏激与行为乖离两个类型,而诱发因素多种多样。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就要从造成问题学生的根本原因出发,予以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推动问题学生的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