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探析

2019-12-26李其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李其函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国情家底意识、 历史主流意识、政治法治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和共建共享意识。这六种意识基本涵盖了各族人民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出来的一致性或共识性的认同。这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单是学术和文化的理论性概念,更是具有国家强盛战略意义的实践性目标。首先从国家内在角度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对全国各族人民形成民族团结与“五个认同”的必然要求(“五个认同”即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另一方面,从国家对外战略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相辅相成,对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青年兴则国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必须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点对象。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手,带动全国高校大学生完成良好的族际整合工作是党和国家的期盼。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的经验总结,是解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冲突问题的必要逻辑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拥护祖国完整统一的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是准确认知和把握各民族之间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内涵的金钥匙;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秉承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有利于让各民族大学生在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特色下相互融合,从而在校园里作出更丰硕的学术成果;提高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感,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更好体现我国是的民主政治;提高大学生的制度认同感,有利于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感,当党提出新的政策之后能更好、更迅速地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这些都充分表明在五个认同感基础之上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大学生族际整合有着积极的意义。

1.2 有利于构建各民族大学生的共有精神家园

构建不同民族大学生的共有精神家园不论是着眼当下还是放眼未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从微观的学生自身角度来说,不但有利于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与隔阂。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之后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 实验等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其次,从宏观的校园整体层面来讲,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共同利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基础,高校的师生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培养学生的专注度。

1.3 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大学生的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是指特定的社会共同体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实践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价值观念所达成的相对一致的共同理解和见解。

价值共识对促进大学生族际整合百益无害。例如当大学生双方达成价值共识的时候,就会接受和赞赏对方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即使一方与另一方的价值观念有差异,也仍会去思考对方何以形成这种价值观念,做出的思想举措是去理解、包容和体谅,而不是产生矛盾乃至斗争。所以要实现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统一,社会成员一定要有相同的核心价值观,以客观的心态理解与把握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把握好自身民族价值的同时理解对方的民族价值,双方都尊重和实践当代主流更高层次的价值共识,完成大学生群体良好、完整的族际整合去带动整个国家的族际整合工作。

2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

近年来,国内相关学者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为立足点都得出了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得出的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大致可以概述为: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第二,对民族自然文化具有较好的保护、学习和传承的责任意识;第三,矢志不渝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给予充分的信任;第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对当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有良好的政治归属感,政治参与度与民主政治意识大大提升。但由于某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2.1 学校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内容不明确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以及培育工作尚不明确也不够重视,比如相关教学内容匮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作用等教育教学工作不够系统和清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力度明显不足。故而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生概念模棱两可。

2.2 学生自身对共同体意识的态度比较淡漠

部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宗教情感浓厚,在意识和行为上会表现得稍微偏激,在极力拥护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风俗的同时也格外介意其他民族对本民族的态度,当产生歧义时会产生偏激的观念和行为,忽略民族团结。这容易使各民族同学产生隔阂,在共同的空间下也会形成民族小团体,这些都会影响到各民族大学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2.3 社会层面宣传范围小、力度较弱

国家提出的政策和概念的学习与宣传工作基本局限于政府单位和部门,社会层面的宣传工作存在不系统、不全面、渠道较窄等问题,比如报刊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栏很少,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和宣传媒介等方式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几乎没有。相反某些社交软件使学生通过网络打破国界的距离感,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物品和生活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

2.4 原生家庭的相关教育基本为忽略状态

家长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和家庭氛围对学生的能力和性格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受当代社会注重“器具教育” 而相对较忽略德智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一般都会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个人品质的升华,尤其在家庭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培育意识更为淡薄。另一方面,家长自身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解和相关学习的机会较少,所以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熏陶和引导。

3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策略

3.1 学校通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第一,学校可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编成相关手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书本上的知识使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第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专题开展讲座、讨论等教学活动;第三,可举办相关知识竞赛和征集论文等活动,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学习的热情;第四,利用学校日常广播和话剧社表演等传播媒介,使大学生提升民族团结的心理和情感认同。

3.2 学生自觉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

第一,各民族大学生加强交流与交融活动,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信仰与禁忌等信息,避免不同民族大学生的矛盾与歧义;第二,大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感;第三,大学生尽可能了解和学习各民族的历史知识,认识到各民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紧密相连,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深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3.3 社会加强宣传的范围和强度进行宣传普及

第一,社会应进行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多渠道的宣传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民族团结意识;第二,完善相关法律和道德约束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促进积极正能量的信息传播;第三,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平台,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的链接推送、广告和微电影等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第四,成立相关传播教育工作的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加强在社会各阶层单位和高校进行宣传教育力度和范围,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到各阶层群众的心中,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4 提高原生家庭教育的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

第一,拓宽家长学习文化知识的渠道和机会,提升家长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家长要明确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同时,积极引导孩子寻找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意义;第三,使家长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知识,在思想和行为上为学生做榜样,引导学生不仅要树立科学、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理念,还要将拥护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入实际行动中。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