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9-12-26黄河姚璐
黄河,姚璐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39)
深化校企合作是中国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主体方向,围绕校企合作,研究如何加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更直接有效的服务区域经济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2+1”模式)是近些年我国高职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建筑与艺术学院通过近两年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余工班”的具体实践,证明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成效,它不仅能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还能有效地开拓高职办学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长效机制或制度,还是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验证的。基于此,笔者对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2+1”模式的构建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1 高职“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和框架
1.1 “2+1”模式的总体思路
什么是“2+1”模式呢?由于研究者们不同的看法现阶段分为三种不同的表述:第一种是:“2”即两年在校理论学习,“1”即1年赴企业顶岗实习;第二种是:“2+1” 模式是指学校用两个学年进行基本专业知识的教学,第三学年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第三种是:“2+1”模式就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学习,主要以理论为主,实验、实习为辅。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实践,以跟岗、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三年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项目,并在学校、企业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笔者认为第三种论述比较合理。
1.2 “2+1”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
为保证“2+1” 模式的顺利实施,在运作过程中是由很多环节组成的,下面笔者就“2+1” 模式运作程序介绍如下。
1.2.1 培养目标的确定
培养目标的确定就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2+1”模式的主要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育机构来共同培养人才。这种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还能使校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1.2.2 合作单位的选择
作为“2+1”人才培养模式主体之一——合作企业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2+1”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学校、企业这两个育人主体,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 职业培训。因此作为合作伙伴的企业是否有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近的产业链,是否能提供给学生学习、实践、工作的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是校方需要重点考察和了解的。
通过对长期实践的总结,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时对企业的考察和选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企业需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场所和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如教室,食堂,宿舍以及实习车间,实习岗位等。(2)合作企业自身需具一定规模并经营情况良好。(3)合作企业还需要拥有足够的、精良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满足教学、实践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的需求。(4)最后企业还需要有能力强、结构完善的管理层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必将对学生成为良好的“职业人”和顺利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1.2.3 合作协议的签订
在各方面条件都确定的情况下,校企双方还应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协议是以法律形式将联合办学双方各自承担的义务、责任和利益进行分配。它是“2+1”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运行的法律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1.2.4 合作组织的建立
合作组织的建立应是在双方相互信任、 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是“2+1”人才培养模式能落到实处的机构保障。
1.2.5 培养方案的设计
不同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2+1”模式的实施主体由单方变成了双方,培养方案也是由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实施的。“2+1”顾名思义,它的培养方案是分阶段的,所以,就要进行“2”与“1”的合理划分。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后一年在企业实践,实践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这都需要合作双方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实际情况进行配置和协商。同时还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一体的、完整的、是循序渐进的,因此还需要合作双方在进行“2”与“1”划分的同时,还必须考虑“2”与“1”合理衔接,以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进行。
1.2.6 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是“2+1”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对“2”理论知识的检验,更是“1”的精髓所在。所以要在实践教学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就需要双方进行合理的设计,将“2”与“1”进行合理划分与紧密衔接。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利用企业的职业岗位资源来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通过现场技术与管理人力资源,学习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知识。
2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1)要想构建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就必须要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职业能力的形成目标。培养出的人才更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强化实践、创业和创新的能力。
(2)要想构建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首先应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拥有“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这样才能全面落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为核心的根本性转变。
2.2 构建以提高能力为首要目标的课程体系
(1)理论教学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按照“加强基础课、规范专业课、新设特色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总体原则。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在明确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要以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对应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还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确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在构建课程体系上多采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课程是指学生在公共基础平台、行业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所必须修读的课程,体现了共性教育;而模块课程是为学生就业岗位发展所设立的,分为专业方向(职业岗位)模块和职业资格证书综合课程模块,体现了个性教育。
(2)构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做到以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重视能力培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合作双方应建立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科学合理地确定实践教学的比重。进行实践教学应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主实践为主,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实践习惯,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经过实践表明我们还应重视“三课堂互动”,建立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三课堂是指第一课堂(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第三课堂(校外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三课堂互动”,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3 构建“双师型”的师资体系
(1)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开展互兼互聘,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在学习理论课的阶段,学校可以邀请合作企业内的行业专家、资深管理人员和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加详尽、专业的知识,还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
(2)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锻炼,以此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具备真正意义的“双师”素质。
(3)建立新的教师评价标准。学校可以打破传统的重学历的评价标准,建立新的评估体系。学校可以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或深入企业去调研、 实践的活动加入评价标准中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以保证可以及时地向学生传授最新、最有价值的专业知识。
2.4 构建应用型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全面控制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保证“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构建以实用性为主的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教育教学评价由于主体不同,分为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教内评价一般是由学校教务部门、 督导部门或分院为主体,针对教学整体过程进行评估,主要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两个方面进行。而社会评价一方面由上级主管教育机构每年定期对高职学院办学条件、 教学水平、办学成果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学校与合作企业结合合作企业的具体要求,共同构建教学基地评价体系,对教学基地的评教和评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同时毕业生接受单位对毕业生参加工作后表现的评价也是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在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合理的信息反馈系统,通过科学地使用评价信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 结语
“2+1”人才培养模式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证明的,是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校企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也需要随着时势、实践总结而与时俱进。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合作办学模式,开拓办学领域,以持续发展的源泉来保证高职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健康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