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机制的构建

2019-12-26刘作权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党组织基层

刘作权

(大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尽的政治责任、应有的政治担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思想的交融越来越明显,而思想的发展带来的是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当前高校中各种思想相互碰撞,高校意识形态状况对全社会影响极大,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方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有的力量。

1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产品、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融合渐渐成了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全球的经济、社会、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共同造就了当前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高校意识形态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总体上来讲主要呈现两种趋势: 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一过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毫不动摇的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同时受到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的挑战,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冲击和挑战日益凸显。例如,长期存在的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仍寻机发声,有时彼此呼应,形成噪音杂音,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构成挑战。

2 新时代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在基层党组织在新时代下必须团结群众、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完成党的任务的要求,当前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1)部分基层党支部设置不合理,影响党组织效能发挥。随着高校的扩招,各大院校在校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大多数高校的党组织建设却没有跟上学校的发展步伐,很多学校党支部设置较少,相当一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只在年级中设立一个党支部统管整个年级党务工作,而没能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党支部进行工作细化。这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党支部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往往出现因人数众多,难于管理的现象;每当要进行党支部拓展和壮大的时候,由于备选的人员非常多,而相关工作都需要由年级的党支部来完成,造成党支部人员考核不充分,难以充分发挥党支部在高校中的影响力。

(2)部分高校重视学生党支部建设,忽视教职工党支部的建设。高校中最明显的问题就在于很多时候重视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忽视教职工党支部的建设,其原因在于教职工的人数相比于学生要少很多,管理和发展人数十分有限,大多数老师在入职前早已入党,继续发展党员的空间有限,加之发展党员任务较少,日常工作不多,给人一种党支部无事可做的错觉。而学生党支部则存在着人数众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党员工作任务较重,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很多任务难以及时完成,与教职工的党支部建设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部分高校对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3)部分基层党支部建设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层次的建设。尽管目前高校已经明确将思想建设纳入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任务中,但其重视程度和理解深度还远远不够。基层党组织对于各种时事政治和党的理论指导思想的学习仅仅停留完成任务的层面,高校党组织对于党的思想理论的建设还远远不够,以至于党组织的主流意识形态水平不高,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甄别和抵制能力不强。比如教职工的党支部,由于教师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存在着压力,以及教师有着一定的社会经验,造成了他们在党的理论思想方面的学习有时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理论深度和广度不够;而学生则在于本身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有效抵制和分辨,这些都是思想建设上的不足导致的后果。

(4)部分基层党组织相关活动枯燥,缺少号召力和吸引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在校园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应当作为党的主要建设任务。但在高校党组织的实际建设中,党组织的活动开展模式单一、主题内容缺乏吸引力、活动整体投入精力不够,缺乏吸引力和号召力,有时候无法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一些活动的参与率较低,造成了党组织的号召力不断下降,在校园中的关注度普遍不高。

(5)部分基层党组织出现在党员发展和培养上重数量轻质量现象。近年来不少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员的发展上表现出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现象。尤其是在发展党员之后忽视对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党员的后续发展做出考评,导致部分党员入党前后呈现不同的表现,入党前积极主动,入党后无所事事。这既不利于党员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严重降低了党组织成员的水准,严重地将影响党组织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3 新时代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机制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既是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更高的要求。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内涵,积极探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机制对策,牢牢把握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1)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理想信念引领教育,提高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加强马克思思想的理论学习,培养党组织成员的理论认知和政治觉悟。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认识,才能够达成默契、凝聚人心,才能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从而增强广大师生坚持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觉悟,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高校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思想,发挥党组织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强化党员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神圣的育人使命意识,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从而带动全体高校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构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话语权。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新时代大学生话语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与时俱进构建高校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断创新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和方式以及传播形式,既要在发挥高校课堂、广播、杂志、校报等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渠道,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网、论坛平台,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作用,积极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氛围,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话语权。在面对非主流思想时,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态度坚决,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主流思想在党组织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团结群众,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掌握话语权,向广大师生和党组织成员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同时要提高自身的分辨能力,带领师生一起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结语

新时代做好高校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巩固和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多措并举、标本兼治,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把好方向、抓好载体、守好阵地、带好队伍,在高校发展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之中,才能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提高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党组织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基层在线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