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陕西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

2019-12-26杨铁梅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精魂黄土地柳青

杨铁梅

陕西的黄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环境,其独特的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孕育了独特的艺术文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文学事业蓬勃发展,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作家为陕西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他们的贡献,让陕西文学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些作家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依托于黄土地的乡土情结,可以说乡土情结是奠定陕西文学发展方向的根基。

一、陕西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

简单来说,乡土情结就是一个人在故乡故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处事原则,是烙在人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是伴随人一生的烙印。中国是典型的乡土社会,乡土情结已经深深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这种情感与牵绊都会潜藏在意识和精神之中。陕西黄土地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地域环境,其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特殊性,故而在黄土地长大的人往往都会有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文学快速发展,其中尤以陕西文学的发展尤为瞩目。柳青、杜鹏程、路遥、贾平凹、陈忠实、杨争光、红柯等一代又一代优秀作家,为陕西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这些作家的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浓厚的、不可磨灭的乡土情结。在乡土情结的助力下,陕西乡土文学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家将自己对故乡故土的眷恋与思考,化作了笔下抹不开的浓烈乡土情结,并以此为基础促使陕西乡土文学走向蓬勃与兴盛[1]。

二、柳青黄土地文学精魂在当代陕西文学作品中的传承

作为当代陕西文学第一批代表人物的中坚力量,柳青在文学作品中尽情抒发了自己的乡土情结,并将这种黄土地文学精魂传承给了后来的陕西文学作家,为当代陕西文学作品中乡土情结的延续和抒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自幼生长在陕西这片黄土地上的作家,柳青对黄土地的地域风貌、风俗文化、人情世故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些无形的精神与文化也融入了他的思想和意识之中,让他能够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乡土情结呈现和抒发出来。柳青生长于这一片黄土地,他的作品包含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深情,更蕴藏了他植根于黄土地而形成的文学精魂,并且世世代代传承给后来的陕西作家。

(一)黄土地文学精魂在陕西乡土小说写作中的延续

柳青对陕西这一片有着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的黄土地,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切情感。他热爱这片贫瘠而富有生命力的土地,热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人民,更热爱基于贫瘠土地而形成的坚毅、刚强性格。终其一生,柳青都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文学事业上,致力于将黄土地的精神通过自己的作品发扬光大,追求将自己热爱的乡土生活融入文学创作之中,从生活中创造艺术。柳青写了不少乡土题材与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并且对后来陕西文学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尤其体现在陕西乡土小说方面。自柳青之后,陕西乡土小说快速发展,黄土高原成为了中国人所熟悉的文学场景,乡土文学中蕴含的强烈乡土情结打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诸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黄尘》《好人难做》等,都有着对黄土地的细致描写,也有对黄土地精神的歌颂,更有对黄土地的浓烈乡土情结的抒发。

(二)黄土地文学精魂在陕西作家中的传承

当代陕西作家深受柳青影响,不自觉地在自己作品中展现粗犷而富有生命力的黄土地文学精魂。实际上,柳青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坚信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愿意植根于生活和黄土地进行艺术创作。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推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蓬勃发展。也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才能承载浓烈的乡土情结。后来的陕西作家受柳青现实主义精神影响,植根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挖掘黄土地中蕴藏的文学精魂,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实现艺术与生活的和谐统一[2]。一方面,当代陕西作家的创作更加偏向于现实主义风格,尤其喜爱创作源自黄土地的优秀故事;另一方面,当代陕西作家更加重视现实注意技巧的应用,根据自身对生活、对乡土的仔细观察,真实再现黄土地的风光韵味,细节表现黄土地的人文风俗,在文学作品中尽情表达自己的乡土情结。

三、当代陕西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

(一)黄土地的农民式乡土观

当代陕西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是基于现实,从现实中挖掘艺术价值,用艺术再现生活、表达情感。很多陕西作家在创作时都会以黄土地为背景,描写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尤其喜爱描写农村发展与农民命运等内容。在进行创作时,作家往往会摒弃自身的作家身份,真正融入作品之中,以作品中人物的视角与观点展开叙述,黄土地的农民式乡土观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创作基础。黄土地有着独特的地域风貌和风俗人情,只有从黄土地孕育出的农民的视角进行创作和描写,才能真实再现这片贫瘠而富有生命力的土地,表达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例,该书塑造了孙少安等大量经典艺术形象,在创作时,路遥一定程度上从自身的意识中跳脱出来,设身处地地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从他们的视角进行描述,以黄土地独有的农民式乡土观,在艺术中融入了独有的现实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真实感。在黄土地的农民式乡土观的引导下,读者能够跳脱出自身眼界的局限,充分带入作品角色之中,从他们的角度体验和审视在这片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感受陕西作家对黄土地与人生的独特思考,体验其中强烈的乡土情结。

(二)浓烈的乡恋情感

对黄土地的热爱,是当代陕西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热切情感,也是陕西作家乡土情结的充分体现。这份浓烈的乡恋情感,是陕西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情感,是作家对黄土地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与讴歌。黄土地的生命之美,是繁华的城市所不具备的。黄土地虽然贫瘠,缺乏五彩斑斓的绚烂和安静美好的秀美,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是生长在黄土地的动植物,还是生活在黄土地的人民,都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延续生命的价值。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植根于黄土地的文学精魂显得更为厚重有力、不可破坏,当代陕西作家能够从中汲取足够养分,并表达自己对乡土的浓烈爱恋之情[3]。对于很多陕西作家而言,黄土地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深深扎根且不可分离的故土,是他们文学创作的艺术养料,是他们乡恋情结的发源地,如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是他凝集一生的情感的总结与表达。陈忠实用《白鹿原》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段精彩传奇的故事,也为自己的乡恋情结创造了完美寄托。通过白、鹿两个家族50年来的精彩故事,陈忠实深切表达了自己对这片黄土地的热爱,表达了自己对黄土地顽强生命力及厚重文化的推崇。

(三)不可磨灭的乡思情

一直以来,思乡之情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展现,从古至今,大量经典作品都从各个角度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恋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统农耕社会逐渐向现代城市转变,农村文化逐渐在城市化进程中消亡。对于有着强烈乡恋情结的陕西作家而言,文学作品成为他们表达对故土、对故乡文化的思恋的最佳对象。在短短数十年间,陕西地区发表了大量蕴含陕西乡村题材和浓浓乡情的文学作品,作家将他们的乡情化作了文字,成为不朽的印记与情感,让人们永远铭记黄土地孕育出来的乡土风情文化,其中尤以贾平凹最具代表性。他创作了大量乡村题材作品,作品内容广泛涉及乡村人物生活及乡村发展变化的方方面面,真实再现了数十年来陕西的变化,《秦腔》就是贾平凹表达乡思情的主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对白家与夏家两大家族进行了细致描写,反映了二十余年来秦地生活的变化,表现了社会发展对乡村的影响,也通过乡村人物的故事表达了自身对乡土的浓浓思恋之情[4]。

(四)陕西方言与风俗文化的再现

乡土情结的表达体现在多个方面,陕西方言与风俗文化正是当代山西文学作品中表达乡土情结的重要方式。方言与地方风俗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代表某一区域特色的重要形式。陕西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大量使用陕西方言,同时对陕西风俗文化进行细致描写与真实再现,实际上就是他们表达自己对故乡故土的热爱之情的方式,同时是骨子里蕴含的乡土情结的艺术再现。以当代陕西作家红柯为例,他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就大量使用陕西方言,对陕西风俗文化进行了详细描写。正是在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创作中,红柯将自己的乡土情结融入了文学作品,进而创作了大量熠熠生辉、独具特色且乡土情怀浓烈的优秀作品,如《西去的骑手》《好人难做》等。

(五)一方水土下的人性表现

乡土情结主要是对乡土人物的关怀、眷恋与热爱,而非简单地对自然地理的思恋。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陕西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不在于表达对一方水土的热爱,而是强调作者对“一方人”的关切。不管是对黄土地的自然风貌进行描写,还是对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进行描述,其本意都是在剖析乡土人民的生活状况,表现乡土人民的性格、风俗、文化。例如:陕西作家杨争光的作品中就包含大量对乡土人民性格的描写,用粗朴的方言将陕西农村人的“犟”“莽”等性格生动勾勒出来,充分展现了一方水土中的人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土情结是解读当代陕西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是了解作品内涵与情感的关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柳青为代表的作家将他们的黄土地文学精魂流传下来,让一代又一代的陕西作家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助力陕西文学,尤其是乡土文学的蓬勃发展,为乡土情结的表达和表现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精魂黄土地柳青
雪的精魂
卢峥安:雪的精魂
《黄土地》画报
啊,柳青先生
不忘黄土地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从黄土地走来
亲不够的黄土地
自由精魂之舞:试论影视文本烛照下的小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