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甘肃书院研究

2019-12-26庞亚妮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讲学书院甘肃

庞亚妮

中国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是政府修建的专门作为刊印、藏书和校书的场所,和明清作为教学的功能性书院完全不一致。到明代,随着程朱理学和讲学风气的盛行,书院作为讲习之地慢慢被固定下来。宋代书院讲学之风兴盛,私人讲学议论时政,政府对其有所限制。清朝建立伊始,为防范在书院出现反清复明思潮,政府曾一度禁止创建出院讲学。直至清朝中期,清朝统治趋于稳定,书院成为清政府教育统一思想和科举选拔人才的地方,各省府州县书院大量出现,其发展呈现出普及与流变的特点。清末,书院教育在“戊戌变法”的推动下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最后以新学堂的形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一、清代甘肃书院发展

据史料记载,甘肃书院最早出现在明代。据载,明景泰五年(1454),理学家段坚在兰州建立容思书院。这是在甘肃修建的第一所书院。明代甘肃书院数量寥寥无几,与全国相比,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讲学和研讨之地。清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朝代,建立伊始,明末民族主义思想、自由讲学、裁量人物之风复活,政府恐书院聚众成势、清议朝政,对书院的自由讲学尤为敏感,书院发展处于停滞时期。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谕令督抚于各个省会建立书院,并拨白银一千两当经费。政府对书院由原来的抑制转变为鼓励,同时书院归政府管理,意味着书院的性质由私立转为官办[1]。

清政府颁布创建书院的谕令后,甘肃建立的第一所书院就是兰山书院。《重修皋兰县志》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甘肃巡抚许容奉旨修建兰山书院,兰山书院为通省士子肄业之所。”(1)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第七册,学校,第11页。各府州县厅也以兰山书院为模板陆续建立书院。雍正时期书院规模和数量发展有了质的飞跃,这与清政府统治逐渐稳定,需缓和阶级矛盾和教化人民以及政府选拔优秀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到了同治年间,甘肃书院的数量和规模有了质的飞跃。省会兰州修建了求古书院。各州县也陆续修建了很多书院,但由于甘肃教育发展在这时总体比较落后,也分布不均,有些州县书院不止一两所,而偏僻的州县并无一所书院,也导致地区内教育覆盖不全面。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对兴建书院和发展书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修建书院,积极为书院筹措经费、增设义学、刊印教材,并推行甘肃贡院的建设,向政府申请陕甘分闱考试[2]。左宗棠在甘肃任职时在书院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掀起,清廷在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推行一系列“新政”,书院改革也被提上日程,书院被要求改制为新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甘肃共有大约40所书院改为学堂。书院改制后,教学内容除了原有的“四书五经”,还增加了外国语、舆地、算术、图画等实用性的科目。至此,书院被新式学堂所取代,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二、书院经费的来源和开支

甘肃书院在时代背景特殊的清朝要发展和经营下去,需要借助官府拨款、官绅和私人捐助。

甘肃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直接下拨银两用于书院的开支,或划拨给书院田地和商铺,而书院靠出租这些田地和商铺来维持自身的发展[3]。例如,兰山书院在乾隆年间修缮,动用官府直接拨款“官钱五十万有奇”(2)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第七册,学校,第8页。。遇清廷国库空乏时,不能按例发放书院经费,或拨款减少,或租费收不回,书院不得不从军饷、厘金和官府其他的经费中提取。当时兰山书院就因承借商破产,无法收回息银,一度没有开支,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将一部分军饷划拨出来作为书院的经费。清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杨昌濬任职时提到,甘肃兰山书院“岁需个膏火二千余金,……或于军饷内提给……于厘捐项下提银二万两发商生息”(3)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第七册,学校,第8页。。甘肃书院经费开支庞大且由官府统一拨费,但遇特殊情况,书院的经费则需官府各个部门抽调,可见书院经费经常处于空乏的状态。

甘肃书院的经费来源除了官府拨款,还有一部分是官绅捐助。官绅捐助有的直接捐助银两,有的置田置房,还有一部分捐助物资。可见,官绅为书院置田“发商生息”,也为书院运营贡献了很大的力量。《甘州府志》记载:“张掖县王廷赞于乾隆二十四年捐银一千五百两……准本城白米行岁捐银五十两。”(4)《甘州府志》,卷七,学校,源流表,第16页。再者,有官绅买商铺给书院,书院以商铺“发商生息”用于书院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开支,有的作为生员膏火银。这些都是书院主要的运营资金来源方式。私人捐助和官绅捐助的形式基本类似,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书院每年收入经费数字庞大,其收入主要用于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薪水、生员的膏火、考试的盘缠和书院设备的添置的开支。有时书院需修缮,就需一笔不小的开支,不仅需要官府和官绅的力量,还需要借助民间的捐助。以光绪年间的兰山书院为例:“每年用于膏火银2400两,堂课、小课奖励银220两;院长修金400两、薪水每月8两,聘金节仪相同;监院薪水一百零四两二钱;书办纸笔费十四两二钱八分;门斗工食银二十三两六钱八分八厘;兰州道抚案房纸笔费十三两一钱六分;卷银随时酌量发给无定额。”[4]由上可知,兰山书院的主要开支用于生员的膏火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薪水。甘肃书院的经费有一部分专门用于士子去西安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书院需给士子发放盘缠用作路费。直到甘肃分闱后,官府准许在兰州设立考点,这一部分开支才得以去除。从兰山书院和五泉书院的开支可见:书院要想长久经营下去,不但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官绅和私人的资助。

三、书院的管理和教学

书院教学,聘请教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书院的教师影响学院的学风和院风,因此书院对山长和院长的聘请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且根据实际采用临聘制。甘肃分巡道董文涣在《陇南书院落成示同舍诸生诗》中记载:“院长邦之彦,旧交深肺腑。文行孚舆论,中流堪砥柱。不远千里来,多士亦鼓舞。”(5)《甘肃全省新通志》,卷三十五,学校志,书院,第15页。可见,书院教师对书院的文风和学风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聘请时要遵循“敦请学行端严者,尊之西席”这条原则。书院教师要学识渊博,同时要品行端正,这是书院聘请教师的一条基本原则。书院的讲学一般由山长、院长或地方官向学生教授主要的知识。书院对学生的管理极为严格,每个书院都制订了“条规”和“训规”,且以成文的方式定下来。兰山书院在乾隆和道光年间就先后颁布了管理学生的“条规”和“训规”,对旷课和其他违规的行为有严格的处罚说明[5]。书院的课考和考核组织严密,且根据考试的分数确定等级进行膏银火的发放。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也有益于书院健康发展。

书院的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满足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需求。在兰山书院,学生要学习科考的固定模式——八股文,学习“四书五经”、诗词、恭诵圣谕广训。甘肃书院对每日的课程也作了具体规定,书院的教学内容以及每天的学习内容都以固定的模式规定出来,这样便不至于学生荒废学业。

书院的教学内容会随着时政发生改变,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对书院的教学内容影响最大,书院增加了符合时政的教学内容[6]。如五泉书院山长在《力求实学条约并序书院诸生》中提出:“将欲为异日有用之人,则凡天数、舆地、军政、财赋、中外交涉诸大端,因其所近而专治焉。”(6)《国斋别集》。在改革浪潮下,书院虽设置了新的课程,但围绕科举考试的本质未发生变化,致使书院一度处于尴尬的境地。

四、结语

甘肃书院的发展在清中期达到自己的顶峰,和全国书院相比,基础薄弱,发展缓慢,且存在经费不足无法长足发展的问题,在清末新政的影响下,书院被学堂所代替,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甘肃书院在艰难的发展历程中,在教学管理、经费的筹措和使用以及教与学的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对当时的教育功不可没,对今天的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讲学书院甘肃
朵云书院黄岩店
银龄讲学
江南书院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