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针配合悬吊运动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

2019-12-25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颈源浮针头痛

万 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80)

头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引起头痛的病因繁杂。其中有一类表现为头痛的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僵硬、颈部活动受限,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与颈部椎体或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有密切关系,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继发性头痛,被称为颈源性头痛[1]。近年来随着生活及工作习惯的改变,在针灸门诊就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不在少数,而其治疗多为对症处理,症状虽可缓解,但病情容易反复,给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一定影响。针灸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且针灸参与疼痛的多维度调节,对疼痛诱发的情绪和认知改变都有积极的干预作用[2]。浮针疗法是一种现代针刺疗法,是符仲华博士以传统针灸疗法为基石,在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对多种痛证的治疗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临床应用广泛。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无论传统针刺还是浮针疗法,颈源性头痛的复发率一直居高不下,患者反复就诊,究其原因与患者长期头前倾等不良姿势所引起的颈椎紊乱、肌肉劳损、颈部动静力失衡、运动模式改变等密切相关[3]。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近年来悬吊运动在临床广泛开展,因其能激活核心肌群,从根本上改善肌群的功能及稳定性,恢复正常运动模式,故其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可有效维持治疗的远期效果,降低复发率[4]。故对浮针结合悬吊运动与传统针刺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探索浮针配合悬吊运动的临床疗效特点,为更好地治疗颈源性头痛、降低复发率提供可靠方法,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9月—2018年10月于中山市中医院就诊治疗的颈源性头痛患者58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针刺组和浮针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注:与针刺组比较,1)P>0.05。

1.2 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5]:①头痛多为单侧,也可表现为双侧;②颈部症状和体征:颈部活动通常受限,可伴有上颈部疼痛、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压痛、颈部活动受限,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可伴有颈肩及上肢的牵扯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70岁,病程在1个月以上;③知情并同意参加本研究。

1.4 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严重头及颈椎外伤史或颈椎手术史;②存在颈椎先天畸形、严重骨质疏松、颈椎椎体骨折、颈椎骨质破坏等;③有严重内科疾病,如严重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心肺功能衰竭等患者;④有精神或者心理障碍,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⑤孕妇;⑥同时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非甾体类抗炎药、肌松药、止痛药、改善循环类药物等;⑦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病变。

1.5 剔除标准

①因各种原因不得不中断治疗的患者;②患者自行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止痛药、肌松药或外用止痛类药物等。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组

选穴:C1~C4颈夹脊穴、风池(双侧)、肩井穴(双侧)、颞三针(病侧);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使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环球牌)。两侧颈夹脊斜刺,45°进针,深度为20~30 mm;风池穴朝鼻尖方向针刺,进针15~25 mm;肩井穴垂直进针,进针深度约15~25 mm,不得深刺,以免损伤肺脏。颞三针,针尖向下沿皮平刺30~50 mm。以上腧穴进针后均施以手法促使局部得气,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的手法,留针30 min,每15 min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2天,共治疗10次。

2.2 浮针组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在颈肩部寻找患肌,具体操作方法: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滑动探查颈肩部肌肉,必要时以拇指和其余四肢捏寻,探查出存在条索、硬结、压痛或局部紧张感的肌肉,即为“患肌”。以“患肌”为中心,选取患肌周围3~5 cm区域或邻近四肢的浅筋膜层作为进针点,常规消毒,采用符中华牌一次性浮针在皮下水平进针,针尖指向病灶,针体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向前推进,皮肤表面可见线状隆起,运针深度一般以软套管全部埋入皮下为度。进针后以拇指为支点,示指和环指一前一后做扇形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每部位扫撒时间约2 min。操作完毕后抽出不锈钢针芯,将塑料软套管留置皮下,胶布固定,留置6~8 h,留针期间可照常活动。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天,共治疗10次。

悬吊运动训练由专门的运动治疗师进行指导训练。方法为:①患者采取仰卧位,膝关节弯曲,在患者的胸椎和骨盆位置固定弹性绳,在患者的头部用中分带固定悬吊;②医师指导患者进行左右侧曲、后伸、前屈、旋转,根据患者情况将动作做到最大范围,每个动作停留5 s,共进行5组,每组5次,每组之间间隔30 s;③患者采取悬吊仰卧位,保持头部的高度和身体呈水平,缓慢进行侧曲、后伸、旋转,每个动作停留5 s,共进行5组,每组5次,每组之间间隔30 s。在进行悬吊运动疗法的整个过程中,患者要控制身体稳定,保持无痛状态,每天30 min。

3 疗效评价

3.1 观察指标

3.1.1 VAS评估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时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6]的变化。具体操作方法:为每位患者制作一个VAS评分卡片,卡片上标出一长10 cm的直线。向患者解释直线意思: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4~6分为中度疼痛,对生活、工作造成一定困扰,睡眠受到轻度影响;7~10分表示重度疼痛,不能正常生活、工作,睡眠受到严重影响。患者根据过去24 h内的疼痛程度分别在第3次、第5次、第10次治疗后在直线上做出记号。

3.1.2 颈椎活动度(ROM)评分 颈肩部无僵硬,活动范围正常,对正常生活无影响,评为1分;颈肩部有轻度牵扯感,活动范围轻度受限,对日常生活产生轻度影响,评分为2分;颈肩部僵硬伴疼痛,活动费力,活动范围受限严重,对日常生活中度影响,评分为3分;颈肩部僵硬伴剧痛,基本不能活动,对日常生活有严重影响,评分为4分[7-8]。记录治疗前、第3次、第5次、第10次治疗后的ROM值。

3.1.3 3个月后随访 治疗3个月后随访患者,记录患者3个月内因颈源性头痛再次行医疗干预的人数。医疗干预包括自行口服药物或外用药物治疗、自行拔罐、刮痧、艾灸等。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头痛消失,头颈部症状消除,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为0分;显效:头痛及颈肩部症状明显好转,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较前改善超过60%,(治疗前VAS评分-治疗第10次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60%;有效:头痛及颈肩部症状好转,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较前改善30%~60%,30%≤(治疗前VAS评分-治疗第10次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60%;无效:头痛及颈肩部症状无变化,即治疗前后评分无改善,(治疗前VAS评分-治疗第10次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30%。

复发率(%)=(再次医疗干预例数/每组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4 结果

4.1 两组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后浮针组、针刺组VAS评分均较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治疗第3次、第5次浮针组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0次,浮针组VAS评分较针刺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针刺组比较,2)P<0.05,3)P>0.05。

4.2 两组颈椎活动度(ROM)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前两组RO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后ROM评分均较前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浮针组第3次、第5次、第10次治疗后ROM评分较针刺组同一治疗阶段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其中浮针组治愈率为24.14%,显效率为75.86%;针刺组治愈率为17.24%,显效率为37.93%,有效率为44.83%。浮针组的治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ROM)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针刺组比较,2)P>0.05。

表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4.4 3个月后随访

由表5可见,3个月内浮针组有4例、针刺组有11例因颈源性头痛再发而进行医疗干预。浮针组复发率为13.80%,针刺组复发率为37.93%,浮针组复发率明显低于针刺组。

表5 治疗3个月后随访

5 讨论

颈源性头痛的病理机制与颈部结构或功能异常密切相关[9-10]。颈部的退变、长期慢性劳损会导致颈部运动模式的改变,而颈部运动模式的改变会加重颈部肌肉的损伤及颈部退变,导致颈部结构的异常,引起颈部血液循环障碍及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异常等,刺激炎性物质的生成及分泌,导致头痛。且颈部慢性力学失衡,不仅会直接引起头痛,还会引起脑脊液循环异常,导致头痛[11]。

随着生产生活的电子化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极大程度的增加了人们低头的时间和频率,极易引起颈肌痉挛及劳损,极大程度地增加了颈源性头痛的发生率。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颈部功能锻炼可改善多种颈部病变的症状[12]。因此缓解颈部肌肉疲劳,激活颈部核心肌群力量,增强颈肌负荷量是维持颈部正常结构及功能活动、促进颈部关节平衡及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浮针疗法是一种现代针刺疗法,是对传统针刺疗法的开拓与创新,其对局限性病症,特别是痛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浮针治疗疾病不同于传统针刺方法,其在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配合肌肉再灌注活动,可迅速纠正相关肌肉软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肌肉自身恢复,且留针时间较长,使局部刺激持续存在,增强作用效果[13-15]。人体生物力学认为,长时间屈颈姿势所产生的颈椎异常应力负荷极易损伤颈项部经筋形成“结”和“聚”点,即激痛点与压痛点,浮针以肌痛点和压痛点为靶点,“以痛为腧”,可改善颈项部肌肉僵硬及劳损[16],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某些病情,用骨性学说不能很好诠释和治疗,但经过对肌肉链或筋膜等软组织的治疗后,其症状明显好转[17]。悬吊运动以神经肌肉激活技术为治疗理念,可以使运动系统达到长期修复的效果,使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长久的维持。对颈源性头痛的患者采用开链和闭链联合训练的悬吊运动,可增加颈部稳定肌系统的负荷量,提高局部相关神经组织和核心肌群的稳定性。通过静态保持或动态训练,达到放松颈部肌肉、促进颈部关节平衡和关节稳定性的治疗目的,重建颈部正常肌肉运动模式,提高静态平衡能力,减轻颈性原因引起的头痛[18-20]。

综上所述,浮针配合悬吊运动治疗颈源性头痛,可迅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可以激活颈部核心肌群,加强颈部肌肉稳定性,维持远期治疗效果,降低颈源性头痛的复发率,其疗效显著、见效快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颈源浮针头痛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低头族”注意了:当心颈椎病引发高血压!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头痛,您查颈椎了吗?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
会变身的烦恼
针推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