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职大学生生活观调查分析

2019-12-24马欣欣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调查分析

马欣欣

摘 要:当代高职大学生生活观的现状,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对当代高职大学生生活观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当代高职大学生生活观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当代高职大学生生活观问题的对策作出深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借鉴前人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本人将高职大学生生活观具体化为人生态度、恋爱观、学习观、就业观等部分。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生活观;调查分析

当代高职大学生生活观的现状,是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对当代高职大学生生活观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当代高职大学生生活观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当代高职大学生生活观问题的对策作出深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借鉴前人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本人将高职大学生生活观具体化为人生态度、恋爱观、学习观、就业观等部分。

一、当代高职大学生人生态度所呈现的特点

人生态度,包括对生命与死亡、幸福、事业、爱情、婚姻和其他各种生活问题的态度。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充实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并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当代高职大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生活目标比较明确,但也存在目标不清的情况。生活目标作为高职大学生生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大学生的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才会有努力的方向,生活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反之,如果缺乏目标,生活就会陷入空虚无聊的境地。在对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的提问中,选择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学生为243人,占46.2%,选择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的为124人,占23.6%,选择自由发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为82人,占15.6%,选择没想过的为56人,占10.6%,选择其他的为21人,占4%。由此可见,高职大学生大部分有着自己较为明确的生活目标,但他们的生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而且当代高职大学生“由于出生时代、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呈现出追求自由的倾向。”另外,10.6%的學生没有生活目标,这值得我们深思。在回答你是否有自己的理想或精神支柱的提问时,选择“有”的学生为123人,占23.4%,选择“大多数时间有”的学生为203人,占38.6%,选择“没有”的学生为200人,占38%。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高职大学生中部分存在着理想信念缺乏的问题,有近一半的被调查大学生竟存在没有理想或精神支柱的问题。

第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主流方向。在回答“您对自己人生前途的态度是什么”问题时,选择“很乐观”的大学生为87人,占16.5%,选择“很担忧”的大学生为43人,占8.2%,选择“过一天,算一天”的大学生为70人,占13.3%,选择“努力争取明天的幸福”的大学生为326人,占62%。通过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认为自己的努力奋斗能换来美好的生活是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可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在高职大学生中是主流。

第三,评价标准社会化,但也存在多样化的趋势。对生活的评价标准将决定生活的本质内容。在回答“您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限选三项)”问题时,选择“钱有多少”的大学生为209人,占39.7%,选择“权力的大小”的大学生为98人,占18.6%,选择“社会名望高低”的大学生为78人,占14.8%,选择“生活是否舒适、潇洒”的大学生为326人,占62%,选择“对社会贡献大小”的大学生为342人,占65%,选择“是否得到他人尊重”的大学生为317人,占60.3%。调查结果显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生活是否舒适潇洒、受到尊重的程度是高职大学生主要生活评价标准。但与此同时,金钱、权利、社会名望在高职大学生的评价体系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这一点值得关注。

第四,人生榜样的模糊性。人生榜样是人生理想的现实模型,人生榜样影响和决定着个人的行为。当前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使得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对人生榜样的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在回答“焦裕禄和比尔盖茨,谁是您的榜样?”的问题时,回答“焦裕禄”的占4.5%,回答“比尔·盖茨”的占45.7%,回答“两者都是”的占26.1%,回答“两者都不是”的占23.7%。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比尔·盖茨”的祟拜远远高于“焦裕禄”,选择“比尔·盖茨”45.7%和选择“两者都是”占26.1%,合计达到了71.8%,选择“焦裕禄”占4.5%和选择“两者都是”占26.1%,合计达30.6%,这说明高职大学生对比尔·盖茨的崇拜远大于对焦裕禄的崇拜。经过访谈发现,部分学生根本连焦裕禄是谁、他的事迹是怎样的都不知道。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现阶段,榜样的缺失是十分明显的,而原有的榜样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这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二、当代高职大学生恋爱观所呈现的特点

第一,恋爱现状,大部分学生有恋爱经历。在对“您曾经谈过恋爱或处于恋爱中吗?”的调查中,有48.7%的高职大学生曾经谈过恋爱或正处于恋爱中,这一比例略高于本科大学生。调查还发现女生恋爱比例略高于男生,导致男女恋爱比例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高职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较早,并且女生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她们对感情的需求高于男生。二是高职大学生一般情况下,在毕业后会选择直接就业,因此很多女生认为在校园中寻找好依靠,是大学生生活中应该做的。从调查数据看,文科学生曾经谈过恋爱的比例为68.3%,理科为36.4%。这主要是受男女比例的影响。理工科专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女生很少,而文科专业男女学生比例较协调。另外课程压力也是原因之一,文科学生平时的课程较松,考试前临时突击几天便可轻松过关,谈恋爱正好可以充实闲暇时间;而理工科学生的实验多,专业知识需要平日积累,不能靠突击来应付考试,学习压力较大,因而恋爱比例要低些。

第二,恋爱动机多元化,大部分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在回答“您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有何看法?”的问题时,选择“满足心理、生理的需要”的同学占9.6%,选择“打发无聊的时光”的同学占14.2%,选择“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的同学占14.6%,选择“选择人生伴侣”的同学占18.6%,选择“追求美好的爱情”的同学占39.6%,选择“随大流,不落伍”的同学占3.4%。因此,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多样的。总体上看,高职大学生的恋爱观已趋于成熟。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是抱着正确的心态,或为了爱情,或为了结婚;有的学生是不甘寂寞、寻求精神寄托;有的是为了消遣好玩;也有的学生是虚荣心的驱使,你有,我也要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中为了爱情而恋爱的比例要高于男生,男生中因孤独、寂寞、好奇而恋爱者比女生普遍,程度也比女生强烈。当然这并不表明男生就不向往爱情,只是尚未遇到,但又不甘寂寞。因此要注意到,校园中的恋爱双方,如果女生出于爱情,男生出于寂寞等非爱情因素,则女生很容易受到伤害。应该看到大部分学生的恋爱观还是正确的可取的。到了上大学的年龄,学生们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因此会有恋爱的需要。

第三,恋爱态度比较复杂,没有主流性的意见。在回答“您如何看待高职大学生恋爱的利弊得失”的问题时,选择“利大于弊”的同学占34.7%“弊大于利”的同学占39.6%。选择“利弊相当”的同学占19.6%,选择“不清楚,没想过”的同学占6.1%。总体上,对于高职大学生恋爱的利弊确实很难下定论。认为利大于弊的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时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而且大学中的恋爱相比社会上的恋爱更加单纯、美好。而选择弊大于利的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时代是重要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实践阶段,这一时期的积累对于将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所以不应该让恋爱占去了有限的时间。在回答“您认为高职大学生恋爱主要通过什么途径?”的问题时,选择“主动追求”的同学占19.8%,“随遇而安”的同学占31.2%,“他人介绍”的同学占16.5%,“网络寻觅”的同学占10.4%,“一见钟情”的同学占19.6%,选择“其他”的同学占2.5%。在回答“您相信网络爱情吗?”的问题時,选择“相信”的同学占23.7%,“不相信”的同学占34.2%,选择“半信半疑”的同学占39.4%,选择“无所谓”的同学占2.7%。这些数据说明网络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网络恋情也呈上升势头。

第四,对同居问题更加开放。在回答“您对大学生男女同居现象怎么看?”的问题时,选择“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同学占34.7%,“应严格查处”的同学占8.6%,选择“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的同学占2.4%,选择“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到谴责”的同学占8.9%,选择“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同学占45.4%。根据了解,对同居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第一,部分学生认为同居可以帮助他们避免孤独和寂寞。第二,有些学生选择同居是因为当热恋到一定程度,觉得谁也离不开谁就搬到一起住。第三,有些认为住在一起,更容易磨合两人之间的感情。”学生同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但是,学生渴望爱情、追求爱情应该得到肯定,但过于夸大、过于崇拜爱情,无视甚至藐视社会公认的婚恋道德,放纵自己的情欲,必将使甜美的爱情结出酸涩的苦果。

三、当代高职大学生学习观所呈现的特点

第一,普遍存在学习效率低以及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在回答“在目前的学习中,您感到最苦恼的事情是什么?”的问题时,选择“力不从心”的同学占7.8%,选择“疲劳”的同学占10.3%,选择“效率低”的同学占32.4%,选择“害怕考试”的同学占13.6%,选择“缺乏学习动力”的同学占27.8%,选择“读书无用”的同学占4.3%,选择“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同学占3.8%,选择“其他”的同学占0.2%。从数据看书,缺乏学习动力和效率低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不少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教学课程的“有用性”心存质疑,抱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学习,进而影响了学习的成效。而学习效果不好又反过来成为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递升,大学生最为苦恼的事情中,其中“读书无用”和“课程设置不合理”这两项的比例急剧上升。

第二,学习目的较实际。在回答“您学习的目的是”的问题时,选择“学有所成,报效国家”的同学占23.7%,选择“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同学占11.6%,选择“获得稳定的职业”的同学占44.2%,选择“跳出农门”的同学占20.5%。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还是很现实的,这与很多高职大学生来自农村,肩负着整个家庭的殷切希望有关。

四、当代高职大学生就业观所呈现的特点

第一,由于“就业难”所引发的心理压力加大。获得好的职业是高职大学生求学与成才的主要目标,而“就业难”的现实境遇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会加剧学生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选择的心理冲突,带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在回答“您对择业的感觉和心态?”的问题时,选择“踌躇满志”的同学占24.9%,“较有压力,有一些自信”的同学占30.7%,选择“时常感到困惑”的同学占17.6%,选择“很有压力,感到焦虑”的同学占7.6%,选择“希望得到实际的指导和帮助”的同学占17.4%,选择“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同学占1.8%。通过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择业心态健康向上,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心理素质方面有所欠缺,面对就业的压力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自信心。这种现象与学生自我定位能力弱有关,他们将毕业择业看成终身大事,把个人命运维系在一点上,担心自已因能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在多样化的职业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或惶恐不安。同时,有1.8%学生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表现出一定的消极被动性,同样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同样应该注意的是,17.4%的学生“希望得到实际的指导和帮助”,这一方面表明了就业指导与咨询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现行的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二,对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明显担忧。对社会能否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环境表示怀疑。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择业时最令人苦恼的是什么?”的问题时,选择“没有理想的职业供选择”的同学占24.7%,选择“机会不均等”的同学占30.2%,选择“钱权势影响公平竞争”的同学占16.9%,选择“自身的知识能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同学占25.7%,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评价太低”的同学占2.5%。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就业机会的均等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就业的至关重要性,表现出对目前社会就业公平状况的明显担忧。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高职大学生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一个更加优化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第三,职业预期普遍较高,期望较高的薪资待遇,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在回答“您参加工作后的工资期望值是多少”的问题时,选择“1000元以下”的同学占9.8%,“1000—1999元”的同学占34.8%,“2000—2999元”的同學占31.6%,“3000元以上”的同学占23.8%。说明高职大学生的整体期望的薪资待遇还是比较高的,基本相当于我国比较发达的大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总体上就业工资期望值偏高,为其顺利地找到工作增加了难度。当然,高职大学生对于工资的过高期望也有其客观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等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高成本投人,不少学生由于上大学而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高投入自然期望着高回报。

在回答“您认为比较理想的是在哪个地区就业?”的问题时,选择“国外(政府或企业的驻外机构等)”的同学占2.4%,选择“京津沪渝直辖市”的同学占10.3%,选择“沿海开放城市”的同学占49.6%,选择“内地省会城市”的同学占24.8%,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的同学占6.5%,选择“家乡”的同学占6.4%。说明大部分高职大学生还是会选择去大城市就业,他们认为那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生活观总体来看是积极健康的,但其中也表现出一定的问题,例如,学习动力不足,对于就业问题比较迷茫等等,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生活观的教育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2] 杨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人力资源开发[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 戚万学,杜时忠著:现代德育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4] 程方平,毛祖桓著: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高职大学生调查分析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