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探究

2019-12-24杜娟陈改桃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

杜娟 陈改桃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行了科学化和理论化的完善,在中华民族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以及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基础上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民族区域政治制度并指明未来民族地区需要朝着改善民生增强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地区事务法制化与大力培养民族干部的方向前进,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对民族地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关键词:民族工作理论;新时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把“爱国主义”作为一条鲜明主线贯穿全篇,“爱国主义”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发扬五四精神指出了新方向。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结合我国当前时代背景和现实发展需求,并以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状况作为事实依据,在坚持民族工作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在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下对民族工作做出了观点鲜明、推陈出新的阐述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解读。

一、创新性的发展了民族工作理论

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问题高度重视,并始终如一的关怀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总书记在短短几年间完成了对民族地区发展状况的考察并对民族地区发展状况进行了成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而全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新理论、新认识。

(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工作目标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民族代表时谈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简短的话语蕴含着总书记将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契合到当前的民族工作中,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一家亲”与“同心共筑中国梦”从民族关系问题与民族发展问题两个维度阐明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目标,引领着各民族成员同心同德建设伟大中华。各个民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中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密切的交往,各个民族间的紧密交流对于我国的民族关系发展十分重要。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敌忾同仇一致对外,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携手共进,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中华成就的伟大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如磐石。

(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理论

在一系列“生命线”理论中,从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坚持理论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等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族团结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民族团结与否事关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事关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儿女们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团结的反复强调,不仅是对当前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言行的警示也是对民族团结进一步发展做出的理性抉择。“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实的需要,并且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来做,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各个民族之间必须坚持与拥护民族团结,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力量奠定基础。

(三)从“两个结合”角度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十八大以来,针对社会上和学术界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种种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他提出要坚持“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是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把国家利益和各民族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使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得到有力的保障也使各民族地区得到较为充分的自主权,第二个结合是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结合在一起,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强调了聚集地和散杂居两种少数民族的人民都要享受到同等的民族自治权利,因此,在自治地区的每个民族都平等的享有各項法律权利和义务以及都有权利享受各项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四)民族问题理论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只有在阶级、国家消亡后才会消亡,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同时只要有民族的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开篇提到:“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提升到如此高度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民族问题的重视程度。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对民族、民族问题十分重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再次强调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是对当前错误观点的回应,有利于正确看待民族问题,更是带动社会各界的关注,让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帮助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快速发展。

二、科学总结与提升民族工作理论

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等一系列制度和举措都是新中国民族工作长期实践与贯彻下来的,习近平民族工作理论在原有民族工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求完善了这些珍贵的经验,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辉煌的时代光芒。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并结合本国的国情进行了发展,使中国的民族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今天,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推向新境界是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总结我国民族工作的的历史经验,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不断推进民族工作的开展,使中国各族人民都能够团结在一起,对中华民族更加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认同,使中国各族人民更加一心一意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来。我们所建设的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大多是预测性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开展的历史经验,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角化的角度审视民族问题,可以说是给当前各国人民解决自己国家的民族问题、民族矛盾提供了借鉴,有助于各国民族工作的开展。

(二)强调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所有领域中工作都应该坚持和贯彻依法治国的原则,真正意义上的树立法治精神,对待民族事务的管理也应有同样的治理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社会推行和树立法治理论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我国对民族地区依法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要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坚决依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谐稳定。当前,我国针对民族地区事务管理制的法律法规包括《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等,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对民族地区施行法律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断,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前提是对民族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把民族问题解决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民族构成都不相同,而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每一个国家都是各具特色的。当前国际大环境形势下,我们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民族问题的解决难度也与日俱增,协调好民族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需要做到一切从民族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新的民族实践,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四)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构想,江泽民时期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历史新任务提上议程,并在二十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但由于这样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胡锦涛时期便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各族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现实距离梦想更为接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算不得全面,各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共同富裕最好地实践,是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最好地诠释。各民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需要国家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支持力度,需要发达地区实实在在的对口支援,更需要民族地区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既为全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社会民生保障、民族文化弘扬、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必须多管齐下,这对民族工作而言是历史重任,更是人民重托。

三、科学的指明民族地区发展路径

加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和终极目的。我国的宪法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一目标,并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点、新要求。

(一)坚持改善民生增强民族团结教育

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从民族工作的视角看,既要把握我国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发展趋势又要高度重视这一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现实差距,鼓励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重要思路。近些年来,党中央通过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包括政策的倾斜、财政的支持、人员的调配以及内地各省市的对口支援等,使民族地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各项事业稳步前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二)坚持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制化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描述了依法治国的路径,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同样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简短的话语却夯实了民族工作的治理方略,将坚持依法治国纳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坚持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制化将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干部

我党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任用从不曾懈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少数民族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工作的开展中起不可小觑的作用,因为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人民有着天然联系,能更好地和本民族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与交流,此外,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也是我们民族工作的精英,在做好民族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可以为民族工作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習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干部首先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来解决少数民族干部结构不合理问题。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对我们党和国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来自身边的这些党员和干部,因而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除了要具备过人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其次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干部还要坚持“三个特别”的用人标准。、为我党今后选拔、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干部指引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3] 习近平.守望相助,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N].人民日报,2017(11).

[4] 新华社.屮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8(10).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8.

[6]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90).

[7] 新华社.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N].人民日报,2014(03).

作者简介:杜娟(1995- ),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2017级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陈改桃(1969- ),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新时代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