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课型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问题生成与实践研究

2019-12-24邓素真

关键词:问题导学

邓素真

摘要: 在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问题导学能实现互动教学,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针对问题导学课程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问题生成与实践展开研究。

关键词: 问题导学;记叙文阅读;问题生成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2-096-2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初中语文教学获得了进步和发展,许多教师都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问题导学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将问题导学运用到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问题导学的概念及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导学是以学生主体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让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出学生的语文潜能,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问题导学法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和对话的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教学中,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和讨论。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学生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并不是先全面了解事物再运用事物,而是在运用事物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事物。问题导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究中,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问题导学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用灌输式的方法教学,有利于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革新。首先,问题导学改变了记叙文阅读教学程式化严重的问题。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仍然运用陈旧的教学方式,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复习知识、讲解新课内容、布置课下作业等活动开展记叙文阅读教学,这种方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导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它突出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能够整合閱读教学的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还能结合课内外阅读,通过教学与讨论的方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交互,增强了记叙文阅读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营造出了开放、自由的阅读氛围。而且,问题导学改变了封闭的教学现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会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只向学生传授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理解能力,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学生适应不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降低了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效果。问题导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使得记叙文阅读教学课堂更加民主、开放,落实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的学习兴趣。

二、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1.启发指导的原则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设计的一些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进行,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学生阅读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激发。因此,教师要遵循启发指导的原则,将讲解、教授教学变为指导阅读,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记叙文阅读中,自主探索课文中的知识,对课文内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出适合学生讨论和探索的问题情境,才能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灵活运用方法的原则

除了运用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外,教师还要教授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既能结合阅读问题,也能灵活运用阅读知识。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可以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主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方法。

3.理解运用结合的原则

记叙文阅读教学重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能力,但还有很多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差,这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只带领学生分析了课文的含义、写作主题和方法,学生没有认识到语言和文字背后的含义。因此,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理解运用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作者语言上的运用,增强学生的语感。

三、记叙文阅读教学“问题生成”的策略

1.深入研读记叙文内容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阅读的对象是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阅读是学生收集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世界,锻炼学生的思维,新课标指出阅读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和解答阅读问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思考。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使学生深刻品味课文内容,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对课本生成不同的问题,推动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2.收集多样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开展阅读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辅资料,或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等获取教学资源,从而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交流探讨。所以在运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记叙文阅读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转化为教学问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形成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问题答案。

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阅读是学生和作者间的交流,记叙文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问题导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创新能力。学生借助自己原有的知识探索新课知识,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还形成了知识迁移,深化了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的认识。而且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提高学生对记叙文的认知。

4.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问题

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課文的认识初步思考问题,教师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提出基础性的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设计的问题不要过于复杂和深入,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认知,使得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完成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自主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既能解决问题,也能根据答案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兴趣。

5.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问题

在初步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要整合学生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深化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自主思考,使能力强的学生得出问题答案,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互帮互助的解决问题,使得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能解决问题,从而增强阅读课堂的开放性。

6.利用问题复习阅读知识

问题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练习,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掌握阅读知识,提高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的了解。因此,练习内容要包含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阅读知识。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逐渐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既要让学生回顾课文,也要有自己的思考,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教师要控制好练习量,保证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练习,不会对练习产生厌烦的心理,才能达到巩固复习的效果。

四、记叙文阅读教学“问题生成”的实践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为例,本文用质朴的语言为学生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学使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学会分析和运用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故事情节背后的人生哲理。首先,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本,找出课文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制定教学目标,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教学资源,如关于记叙文的知识、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小视频等。在教学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如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前传,让学生猜一猜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再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之后,可以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互相复述课文内容,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把握好课文情节,记忆记叙文的六要素。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一些基础类的问题,如课文中参差不齐、符合等多音字的语境,说出“扒”与“趴”的区别,提问“扒住岩石”和“趴在岩石上”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以“我”的角度讲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主要突出时间、地点、任务、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内容,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理解课文中所说的“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自己的目标”,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提问学生为什么在课文开头要突出“酷暑”,“时间在慢慢过去...夜幕开始降临”、“暮色中...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两句话描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当主人公“我”被弃于悬崖上时,“我”有怎么样的心理状态,找出相应的语句,在合作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认识。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课文中父亲的形象,如何看待主人公的行为,在学习完课文后对题目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以此来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课堂延伸。

最后,教师要利用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文中的生词和写作手法造句,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思考。接着让学生想象,如果“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应该怎样做?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教学内容,感悟课文中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道理,在问题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将问题导学运用到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可以用问指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安国.中学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思考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85.

[2]陈鸿宾.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思路规划[J].名师在线,2017(23):76-77.

[3]张亚新.问题导学,让初中语文课堂鲜活起来[J].内蒙古教育,2017(22):54-55.

[4]柴超.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4(27):156.

注:本论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基于问题导学课型的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DXKT1509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第三中学,广东 广州 511300)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
巧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优化物理课堂
问题导学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问题导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导学式生物课教学方法探析
以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