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生·动课堂”的优化路径
2019-12-24薛家平
薛家平
摘 要:本文从“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优化的原因与策略、优化价值、推进的方法举措及实践成效等方面阐述了我校积极聚焦“核心素养”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引领、輻射课程发展,力求在学科教学中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而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
关键词:“生·动课堂”;深度学习;教学改革;措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1-037-2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任务定位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得以具体落实。如果说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课程建构所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我们所提出的“生·动课堂”恰恰就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并优化“生·动课堂”教学范式,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引领、辐射课程发展,力求在学科教学中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
一、“‘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生·动课堂”中“生”,是指“生命、生活、生成”。即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教育、对待学生,以提高教学的生成性和有效性。“动”是指“活动、互动、律动”,即互动探究、交流、生成,通过流畅的节奏、流动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灵性。“生·动课堂”就是在师生共同创建的课堂教学场域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潜能,全面张扬学生学习个性,从而大幅度提升核心素养的范式课堂。
二、“‘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连云港市的区域型课改经历了“三案六环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建构式生态课堂”等课改样态后,市教育局又倡导“三学课堂”(即真学、深学、乐学)。“三学课堂”与“生·动课堂”在理论依据、设计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等层面有着诸多共同之处。用“三学课堂”引领“生·动课堂”升级,我们还要做好找差距补短板的工作。我们的“生·动课堂”虽然包含了“真学”“深学”“乐学”的意涵,但在“深度学习”方面,我们还要继续研究。
根据上图所示,在课堂深度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建构深度学习场域。“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和“选择性知觉”能为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知识基础;“整合知识信息”和“批判性分析”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建构或转化”则是决定深度学习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实现较低层次上的深度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整个学习活动的监控调节、诊断总结来保证深度学习的实现和发展;“迁移应用”和“创造”则集中体现了深度学习的高阶特性,这个层次上的深度学习较难实现。实际上这九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循环往复,甚至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拥有的文化资本,推进深度学习场域的建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价值
1.理念创新。“生·动课堂”强调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发展与课堂教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互动,形成了“生动、共生”的理念;围绕“生本、生·动”建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形成了主张“学本”的教学关系和主张“生本”的师生关系;“生·动课堂”倡导的“学、示、讲、用”四板块很好地诠释了深度学习过程的“生成性”,从一个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创新了过程哲学理论;课改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提高了教学效率。
2.模式创新。“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吸纳课改名校经验,规避不科学、不合理的课改行为,为“三学课堂”的校本课改探路;把“生·动课堂”校本模型打造成为成熟的教学模式,为连云港市区域型课改提供范例。本项目既着眼于“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制、优化、升级,又涉及校本模型推进和优化策略的设计、选择、实施、调整。
3.实践创新。为了充分释放学生学习潜能的深度教学的探索和拓展,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我们研发、实践和提炼了“生·动课堂”的深度学习范式;实践、调整和总结了“生·动课堂”分层、分阶段推进策略;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符合当下新课改要求的课堂运行管理及评价制度;建立了“生·动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和课堂教学新常规;提升了学生学习品质和关键能力;促进了师生融合和教师专业成长,实现了我校“促学生成才,助教师成功”的师生发展目标。因此,与那些过度包装、夸大宣传、目前已风光不再的以“模式化”变革的学校相比,我校的“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已回归理性,是根据区域课改和学校品质发展需要做出的务实选择。
四、优化“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举措
1.通过专家引领、典型示范、跟踪指导等课改策略的实施,推动“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使用。鼓励教师在努力实施“生·动课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不同课型的深度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生·动课堂”教学模式集群。
2.重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研制《“生·动课堂”课改评价方案》。一是调整评价指标,由原来单一的对学生的学习效能的评价转变为对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成长的共同评价;二是将单纯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评价标准转变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情感体验、能力提升、主体性发挥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三是将教师的评价标准由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同一性转变为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公平性,侧重评价学生的收获、进步,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
3.创新教学管理,形成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一是我校初中部20轨制,将原来的繁杂管理层次变为教务处、年级部和教师三个层次,形成一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提高了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率;二是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安排一位任课教师给8~10名学生当成长导师,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制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措施,学校成立“学科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学习型组织”,设立“深度学习研究所”,改变教师评价机制,教学成绩评价改为学科团队和班级整体评价的方式;四是创新“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提出家长的核心素养,定期开展家长培训课程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们在“生·动课堂”中的出色表现,有效整合课改资源,形成课改合力。
五、“生·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与实践的成效
1.教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近三年来,获得硕士学位教师达18%,获得高级技术职称教师达41.9%;教师发表或获奖论文近300篇,完成省、市级课题26个;学校有省特级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3人,港城名师和市“333工程优秀教师”40人,50余人在省市基本功大赛和优质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2.学生潜能得到充分释放。“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优质教育惠及了所有的学生。据市教研室统计分析显示:2017至2019年,我校中考综合评估成绩稳居全市前列、位居市区第二;优秀率、合格率平均每年提升6.5个百分点,有75%的学生考入四星级高中就读。学校连续八年获得连云港市教学质量奖。学校开设的80门校本课程满足了全校学生的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近三年来,多个项目获省市艺术展演一等奖。
3.成果推广应用效果明显。一是本市花果山景區的云台中学,海州区的宁海中学,灌云县的图河中学、杨集初中,赣榆县的黑林中学等学校在我校的帮扶指导下,教学成绩和办学效益大幅提升;二是我校还与云南省南华县民族中学、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中学结为友好帮扶单位,通过送教上门、教干支援、校本培训等方式大力支持和引领他们发展,目前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都在当地位居前列。2017年11月,市初中课改联盟学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来自22所学校近160位教育同行走进课堂,探寻“生·动课堂”的实践行动;2018年5月,省高中课改联盟学校“同课异构”活动在我校举行,来自省内近300名专家和教师走进课堂,追问“生·动课堂”的优化实践效果;三是2019年5月,市道德与法治“青蓝课程”展示暨市“521工程‘生·动课堂”全景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市兄弟学校的120名老师走进课堂,感受“生·动课堂”的精彩演绎。“生·动课堂”的影响力从市内走向了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推广辐射作用,2017年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8年11月,又获评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奖。省市多种媒体报道我校的课改推进工作和办学成果,20余所兄弟学校慕名前来参观、交流,学校社会声誉与评价日益提高。
[本文系2017年度连云港市第五期“521工程”科研项目资助计划第66号“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及优化策略研究”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学习范式建构研究”(编号D/2018/02/8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江苏 连云港2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