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落地生根

2019-12-24朱桂红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

朱桂红

摘 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灌输,不是记忆,而是由自发到自觉的生长过程,是要求学生在以课堂为载体、以交接、交锋、交融为方式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终身发展必备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品德和能力。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1-007-2

說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核心素养,不得不提到课堂教学。我很喜欢殷晓静老师诠释的课堂教学,她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材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师生生命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的交接、交锋、交融。”因此,我可以这样理解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在以课堂为载体、以交接、交锋、交融为方式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终身发展必备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品德和能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灌输,不是记忆,而是由自发到自觉的生长过程,所以不可能一两节历史课就培养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核心素养涵盖学生终身发展的方方面面,内涵博大精深,一两节历史课也不可能将五方面的核心素养都涉及的面面俱到,所以要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改变、不断创新、不断坚持。我想以部编中国历史七上《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一课为例,粗略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一些尚不成熟的做法。

一、让历史课堂穿越围墙的界限

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之处是打破教师的传统课堂观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历史课堂的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场所”的概念早已不仅仅是“围墙围起来的四方的天空”,而是“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地方”。历史课堂穿越了围墙的界限,打破了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制约,教学的方式越来越趋向生活化、碎片化、网络化、个性化,日常的家、活动场所、图书馆、阅览室、博物馆、游乐场、电影院等等都可以是课堂。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之前,我就利用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去参观南京的六朝博物馆和江宁本地免费的东晋博物馆(学校所在地),我没有提前布置学生具体任务,就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去提问、去总结。结果学生拍摄了很多照片,感受到了六朝时期江南的风土人情,甚至研究起了南京地名的历史沿革,知道了南京曾用过建邺、秣陵、临江、建康、江宁、上元等名称,这些名字直到今天还依然耳熟能详,南京原来就有建邺区,我们所在的地区叫江宁区,本区有三所学校分别叫临江高中、秣陵中学、上元中学,我所在的学校就叫上元中学。这样的发现和认知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强,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家国情怀的升华不再是一句空话。

二、借历史问题打通认知的关卡

任何类型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历史课更不例外。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用问题化教学来实现,基于问题的历史教学才更能让核心素养的鲜花常开。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参观博物馆后形成了对这一阶段历史的初步认知出发,引导学生自己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江南地区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这是一个课题给出的现成答案)。江南地区为什么能在东晋南朝时期得到开发?(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江南地区开发的自然条件、现实原因等等)。江南地区为什么直到东晋南朝时才得到开发?(这个问题是学生很少思考过的,需要联系江南地区的前世今生,从秦汉一统时期历史发展的现实到东晋南朝时期政权分立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中得出认识,经济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晋南朝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又如何?(这个问题跳出课外,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未来,自然关注江南乃至家乡未来的发展)。逐层深入的问题链把碎片化、断点化的知识转变为结构化的知识,学生也在对历史问题的追寻中打通认知的关卡,勾勒出历史事件发展的完整线索,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回归学习的本质,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做出解释,强化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并逐步形成在特定时间、空间下在对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

三、用历史整体强化知识的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我常常跟学生这样打比方:历史学习就像一棵树,历史的细节知识就是树上的树叶,树上的树叶掉光了也仍然是一棵树,而树叶即使堆积如山也终不是一棵树。这就要求学习历史必须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见树木再见树叶,必须要对历史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构架认识,再认识历史各个部分的细节,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完整认识。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常常是碎片式、拼凑式和零散式的,学生基本围绕历史知识点进行零散的学习和碎片化的训练,根本无法建构历史事物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无法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更不能对历史表象和历史事件做出合理、精准的解释,也就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主题式、整体式教学,适当整合教材,补充缺失资源,建构历史框架,做出历史解释。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始终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中,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可能性、必须性、现实性、延续性,从而串起整个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线,对围绕此线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树立整体认知,做出合理解释,面对现实问题也能够以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加以对待。

四、创历史情境走向现实的生活

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历史教学最终要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采用问题化教学和情境化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学生的自主参观感悟积累对东晋南朝阶段历史的认知,用古老的城墙、漂亮的瓦当、飘舞的衣袖、精致的文物这些实体情境让历史变得近在咫尺、触手可摸,学生在感叹、震撼之余引发探究历史的欲望,促使学生将亲身经历和历史学科知识建立起联系,同时使学生在对历史文物的赏玩中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将唯物史观贯穿于历史的学习和探究中。这样,情境变成了知识转化成素养的桥梁,传承文明,弘扬文化,历史学科蕴含的文化精神也就自然落地生根。

五、让历史整合实现学科的交融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其间蕴含了丰富的知识,积淀了厚重的底蕴。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将历史教学引入更广阔的天空,让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通过学习内容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实现学科之间的交融,帮助学生从历史学习的角度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用诗词导入,并用诗词串起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感知历史的人文情怀。我从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吟诵江南的诗句导入新课,从现实生活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诗句引领学生追问东晋的兴亡;用“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带领学生解读南朝的政治;用“正是江南好风景”的诗句探寻江南开发的前因后果,用“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诗句引发学生对今天江南的美好展望。可以说,诗词的运用既体现了历史、语文学科的交融,也赋予了历史课堂教学别样的美感,让学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和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历史事物得出合理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更促使学生充满价值情怀地关注现实问题,形成对祖国、对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总之,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内在规律中有效学习历史,努力构建历史知识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将历史学习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生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江苏 南京211100)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