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闪罐对中风患者偏身感觉障碍的影响
2019-12-24陆永泉
陆永泉
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康复科,江苏启东 226200
发生脑中风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其临床症状为感觉异常、感觉减退、感觉缺失,特别是患者中风的发病急性期[1]。相关报道指出[2],脑中风后,出现感觉障碍的患者高达68%,出现偏身感觉障碍的患者也达到了51%,对患者的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临床表现看,患者脑中风后,其自身机体的感觉障碍会影响到患者的运动功能,大部分患者的平衡、运动出现障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患者感觉障碍导致,因此,对患者感觉障碍的治疗效果关系到患者的其他功能改善[3]。针对能够通过兴奋瘫痪侧肢体肌肉来避免患肢发生废用性猥琐,对受损部位脑神经也能进行刺激,从而恢复脑神经细胞功能。而闪罐对局部机械性刺激能够促使局部组织气体交换变强,令毛细血管扩张及增生,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及血液循环,具有显著的兴奋机体的作用。本研究将针刺和闪罐两种治疗方法应用于中风患者的治疗中,探讨针刺联合闪罐治疗对患者破偏身感觉障碍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2 月~2018 年2 月收治的中风加偏身感觉障碍患者90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 例,年龄30 ~66 岁,平均(46.8±4.5)岁,病程19d ~1.5 个月,平均(31.8±5.1)d,其中28 例脑出血,17 例脑梗死;研究组45 例,年龄32 ~66岁,平均(47.2±4.8)岁,病程17d ~1.8 个月,平均(35.1±4.8)d,其中29 例脑出血,16 例脑梗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脑出血、脑梗塞者;患者年龄30 ~66 岁;患者伴有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意识清醒且表达能力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曾患有偏身感觉障碍者;患者精神异常;针刺、拔罐不耐受者;肝、肾、心功能不全者;患有血液类疾病者;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应用单纯针刺治疗 对患者局部实施常规消毒,应用无菌针对患者的风池穴、百会穴、感觉区采取焦氏头针法进行针灸,焦氏头针法实施快速捻转手法,行针5min 后留针40min[4];对患者的太冲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伏兔穴、阳陵泉穴、外关穴、肩髃穴、曲池穴采取常规针法进行针灸,平补平泻,常规针灸留针40min[5];患者每日针灸1 次,共针灸4 周。
1.2.2 研究组患者应用针刺联合闪罐治疗 患者针刺方法同对照组方法,患者起针后实施闪罐操作,闪罐使用的火罐选取中号玻璃火罐,闪罐操作方法为:使用闪火法将患者的皮肤吸牢,方向由上到下,将火罐移动数次[6]。在患者刺痛、麻木较重的部位,则需要将火罐留罐5 ~10min,然后取罐,患者每天实施闪罐1 次,两次间隔1 天,共实施10 次[7]。
1.3 观察指标
1.3.1 对两组患者的感觉障碍进行评估 主要指标为患者感觉障碍综合评分,次要指标为患者自诉感觉障碍综合打分。采用感觉障碍评价法(改进Fugl-Meyer 及Lindmark 评价法)进行评价,其中复合感觉积分:0 分最低,6 分最高;深感觉积分:0分最低,16 分最高:浅感觉积分:0 分最低,20 分最高,综合评分:0 分最低,42 分最高。得分越高患者感觉障碍改善越好[8]。
1.3.2 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痊愈:感觉障碍症状,患者自诉基本消失,单项感觉障碍打分≥最高积分的90%,与治疗前相比,综合打分提升至少25 分,且总积分≥40 分;显效:感觉障碍症状,患者自诉有显著改善,单项感觉障碍打分≥最高积分的70%,与治疗前相比,综合打分提升至少15 分,但总积分<40 分;有效:感觉障碍症状,患者自诉症状有所减轻,单项感觉障碍打分≥最高积分的50%,与治疗前相比,综合打分提升至少5 分;无效:感觉障碍症状,患者自诉无任何改变,单项感觉障碍得分≤最高积分的50%,与治疗前相比,综合得分提升<5 分。患者自诉与积分程度不相符时,改善程度以患者自诉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综合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评分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患者的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感觉障碍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合感觉、深感觉、浅感觉积分均有明显提升(P <0.05),且研究组患者浅感觉提升程度优于复合感觉与深感觉(P <0.05);同时,研究组患者三项改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综合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综合评分比较( s,分)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深感觉、浅感觉、复合感觉积分比较(s,分)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深感觉、浅感觉、复合感觉积分比较(s,分)
3 讨论
目前脑中风是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威胁的疾病之一,该类疾病有着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的巨大风险,脑中风的治疗已成为社会、公共卫生、医学上的严峻问题,受到医学界的极度重视。临床脑中风患者的研究中,较多侧重于对患者运动障碍、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的研究,而对感觉障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重视程度较低[9]。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包含一般感觉障碍和复合感觉障碍,一般感觉由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所组成。浅感觉包括痛觉、温觉、触觉;深感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复合感觉包括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等[10]。偏身感觉障碍发生的原因多是由于患者脑中风后,出现血肿压迫或是脑缺血、坏死,对患者的传导通路和感觉神经中枢造成损害,导致患者发生感觉异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异常、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等[10]。
患者发生感觉障碍的病因多种多样且较为复杂,痛觉过敏、灼热感、蚁行感、麻木感等为主要表现[11]。伴随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中风的风险逐渐攀升。中医学对感觉障碍的描述多为麻木、不仁,在对感觉障碍的治疗中,则多是通经活络、补气活血。本次研究,应用的治疗方法是针刺联合闪罐的疗法[12]。感觉障碍患者行针刺针灸,可以对患者的感觉区带来较为强烈的刺激,采取捻转手法,患者头部感觉区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从而对头部络脉起到针灸泻实的功效。针刺能够对患者的络脉起到疏通的作用,可以调和患者气血,能够促使中枢神经产生新的突触网,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针刺联合闪罐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应用针刺治疗的对照组,且研究组的综合评分也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闪罐可以疏通络脉,调和气血,鼓舞正气,将患者组织的供养调至较高的状态,对改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着较大的帮助。
针刺能够大力收缩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只管的收缩动作。此外,针刺还能将神经冲动上传至脑功能区及大脑皮质区,对病变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进行激活并唤醒,另受损功能得到恢复。而闪罐的主要效应是给予温热刺激,具有祛瘀通络、温寒补虚的作用,加之闪罐的吸拔次数频繁,可以促进患者拔罐位置组织发生被动性运动,达到松弛肌肉痉挛的效果[14]。在感觉障碍较重的部位留罐,可以起到刺络放血的效果,且闪罐频繁吸拔带来的挤压、摩擦、负压吸拔对患者肌肉的浅层及皮肤也产生了良性刺激,不但对患者的血液循环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也对患者的肌肉和神经产生了刺激。两种方法联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助于加速肢体功能恢复。从复合感觉、深感觉、浅感觉的改善情况看,研究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证明应用联合疗法,能够对偏身感觉障碍患者的络脉起到有效疏通,调和阴阳。患者局部组织良好的气体交换,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强化患者的新陈代谢,促进患者机体内的毒素被快速排除,提升患者神经的兴奋性,加速感觉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经过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风患者应用针刺联合闪罐对其偏身感觉障碍有较为良好的影响,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感觉功能,治疗方法同样操作简便,用时较少,且成本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