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文化解析
2019-12-24陈文俊
陈 文 俊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西安 710100)
一、独具特色的陕西民俗字
这个字,据说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可看到,但字形不一,写法多样,读音和所指也有不同。共同的特点是依据都说不上来,因为难写也不常见。唯有陕西最常见,大街小铺的面食店店门招牌上最常见,陕西将其作为一张“名片”,不仅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又在《话说西安》百姓系列大讲堂上开讲《话说关中biangbiang面》,并参评中国十大著名面食,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字的构字口诀见表1。
表1 字的构字口诀
表1 字的构字口诀
字(音biáng)写字口诀 一点撂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众所周知,对民间文化的诸多民俗探本溯源,基本都会归结到古老的民间传说。关于“biang”字的来历正是如此,依据关中民间传说,为一名落魄秀才所造。秀才来京城赶考,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流落街头。一日,走到一家面店,实在饥饿难耐,便顾不得脸面,进去要了一碗裤带般宽长的扯面,三刨两咽下肚,觉得又好吃,又饱肚。只是囊中羞涩,无以付账,坐在那里,愁烦不堪。店家本是厚道之人,早已看出了秀才的窘迫,便说,本店面食有名无字,难以出招牌,请秀才题字,字若题写得好,今后每日可来店里免费吃一碗面。秀才感激不尽,请店家介绍了该面食的做法、特点和字音,然后细细琢磨一番,最后笔走龙蛇,写出了“biang biang面”的biang字。众人从未见过如此复杂的字,都问什么意思,秀才给店主人咬耳朵说了秘密后,店主连称“妙妙妙”,随即挂上字招牌,只把秀才编的写字歌谣念给大家:“一点戳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至此,众人知道了字的读音和写法,满足于学到了一个别人认不得的字,就不再追问为什么了,所以,只有这个字的写法口诀流传了下来。又因为是口耳相传,异化变样很多,这个口诀有大同小异的很多版本。
二、学者的解读
学界对这个民俗字的文化研究一直未中断,各种解说也很多。因为是陕西民俗字,所以也以陕西学者为最,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孙立新先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功振先生,以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志春教授,已故原咸阳图书馆梁澄清馆长,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熊建军等学者。窃以为孙立新、傅功振两位先生的阐释富有代表性,有必要予以简介。
孙立新先生在《“biang”字的文化解读》一文中说,“biang”字至少有12种写法,字形不同,写字歌谣也不同,但大同小异。孙先生对该字的文化解读如下:
biang字适应于陕西饮食文化的特征,那么,这个biang字应当作何理解呢?
biang字中的“穴”指的是搋(chuāi)面,“搋”字在关中方言里跟“钗”字同音,是和面的一种方式,即和擀面条的面。搋面时要用到盆子等物。过去,陕西人一般用瓷盆搋面。“言”者,盐也。这是同音互训。陕西人常说“挂面调醋——有盐(言)在先”,是用“盐”来谐“言”字的。有些地方在“言”字上边还有个“九”。“九”者,久也。这也是个同音互训,是指搋好的面要久放,一般都是大清早搋好晌午才吃的。关中人把这个久放的过程叫做“渥面”,华阴等处把“渥”(wò)字读成了“卧”音。字中的两个搅丝是指擀面以前要把搋好的面反复揉,而使其筋道(如揭示岐山铡面特点时有“薄筋光”)。这个揉面的行为也叫做“绞面”,“绞”字读如“窖”音。字中的“工”是“工夫”或“功夫”的意思,指面渥得久,“绞”得到,也指面条很长;偏旁“糸”有“绞面”的意思,还谐音“撕”;“马”是一马平川的“马”,指面条很宽(这就是所谓的“陕西八大怪”中“面条像裤带”的那一怪);而字中的走之底(“辶”即“辵”,俗称“车车儿”,白水一带称作“船”)兼了“长马”两个字的意思。字中的“心”应当指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诚心诚意,表现了人们一心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过去,biangbiang面是陕西人饮食生活中的较高追求,如今仍是较高追求。“月”字实际上指的是“肉”,如果面条里能够调上肉,那真是幸甚乐哉了。biang字的写法中,右边有“戈、刂、寸、丁”,这是指要用菜刀来剺(剺,读作lí,移动刀子来切;关中不少地方有切面刀,专门用来切面条)。[1]
《西安日报》文章《一个biang字与陕人最美愿景》[2]说: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傅功振表示,一个“biang”字其实是由多个文化元素组成,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的地理环境、居住形式、饮食习惯、审美情趣、心理品格、民族精神等丰富的文化信息。“穴”部说明了以渭河流域为居住、活动中心的秦人,在古代是以穴居为主的;“言”部其实指的是“盐”,盐为百味之祖,是秦人饮食中的主要调料,用盐水和面才能使面筋道;“糸”和“长”部这两个字都体现了秦人在制作biang biang面过程中的动作以及品尝之后的愉悦之情;“心”部代表了秦人忠厚朴实、诚信热忱的秉性;“月”部又通“肉”,这说明彪悍强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戈”部体现了秦人的尚武精神;“马大王”之说,指的是秦朝大将白起战胜赵奢后裔之后“马服诸侯王”“坐车回咸阳”的故事;“推个车车逛咸阳”这句实际上点明了这个字是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秦地产生的。
两位学者都从biang字的构件着手,分析它的文化理据,对我们立足于从文化视野探源颇有启发。孙先生解读了“穴、言、工、糸、马、辶、长、月、心、刂”等10个(不计重复)构字部件;傅先生解读了“穴、言、糸、长、心、月、戈、马、辶”等9个(不计重复)构字部件,都有一定道理,但又使人难以完全接受。因为这么零碎地组字,不符合汉字结构规律,且又脱离了它只是一种面食的实际,似乎存有文化解读上的误读嫌疑。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学界对这个字的文化密码,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探析。
三、字源理据新解探
仔细考究这个biang字,发现它原本由10个汉字通过写意、部件共享、象形美化、隐秘错形聚合而成。10个汉字,除过1个重复字(長)、1个指代字(馬)、1个异体字()外,有7个是基本字:
(4)長,長cháng《广韵》《集颜》直良切。《正韵》仲良切。并音场。《增韵》:短之对也。《孟子》:今交九尺四寸以长。《前漠·田横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zhǎng,又《会韵》《正韵》并展两切。音掌……生长也。《孟子》:苟得其养,无物不长。[5]1317
(5)脹,zhàng,《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知亮切。音帐。腹满也。cháng,又《集韵》仲良切。音长。大小肠也。[5]951
这七个基本字作为构字部件,其意义与构字法如下:
第四个字“長”,是指biangbiang面的外形特点是长而又长,所以用两个“長”字。注意,这两个“長”必须用繁体,排在繁体“馬”字两边,它们三个字的上部就像在案板上一排排整齐排列等待摔拌扯长的较厚的短带面条。另外,“長”字另音zhang,可与共用的“月”组成第五个字“脹”。
第五个字“脹”,指一碗biangbiang面足以使你吃得又饱又胀,既说明这种面食筋道厚实,胀肚耐饱,又体现店家待客的诚实与厚道。
这七个字,依据重要性由上至下进行组合,相同部分(如四个字都有“月”字)借形共用,构成了这个蕴含智慧、秘籍,体现品性和风习的奇特文字,充分展现了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超级智慧。见图1。
图1 字的字形结构
有学者按照传统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将该字归为形声、会意造字,笔者以为不妥。因为作为形声字,只有“長馬長”字的上部像扯面在案板上的排列之形,其余构件无法与扯面象形;而声又是两字反切,与六书形声字完全不一样。作为会意字,如何由这么多的构字部件会出其意,真不好解说。这里,笔者认为,它创造了汉字构成的一种特殊方式:借形聚意,语句成字。
借形:共同部件共享借用,如四个字的“月”旁就是如此处理;聚意:将构字部件的意义聚合起来;语句成字:每个构字部件的意义表达其实就是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所以,它是在语句的基础上成字。这与笔者在《光明日报》1986年12月23日发表的文章《汉语中的“词字”》有些类似:“不用”为“甭”,“不正”为“歪”,“不好”为“孬”。当然,biang字构成不如词字简练,聚合的意义也复杂而丰富。因此,笔者将其命名为“语字”。
尤其是biang字招牌挂出,吸引了更多的食客和看客。大家问店主该字怎么读,什么意思,店主回答说,就是扯面时在案板上摔拌面条biangbiang声,所以叫作biangbiang面。至于意思嘛,为了保护秘籍,推说高人所写,不知所云,有能破解者,当谢以重金。这就进一步提高了biangbiang面的名气和神秘感,大家不仅为吃面而来,更为一识这个奇特的秘字而来。
但是,任你文墨再深,也难以破解字形与字义的奥秘。不得已,先会写再说,于是就有众多版本的biang字写字口诀。而“推着车车走咸阳”是众多版本的biang字口诀中常见的文句,说明biangbiang面的故地就在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大地。
五、形体流变影响
如前所述,与biang字类似的民俗字在其他地方也有,它们与陕西这个biang字有何关系?本文认为,都是受陕西biang字的影响出现的大同小异的字形变体。比如,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广西西部,都有形似biang字大同小异的写法,意思和读音同“贼”。如广西西部的写法(左边黑底白字)见图2:
图2 广西西部“贼”字写法
图3 《汉语大字典》收录的“贼”字
西安本是十三朝古都,它对京城外各地的辐射与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大家来京城,把这个印象奇特而又神秘的biang字带回各地去,再加上由于口诀的误记误传,便写出不完全相同的字,自是一种外传带来的必然结果。
六、流光溢彩的秦风陕韵
千年美食biangbiang面的biang字终于解密了,它应该有一支能揭示它真实面貌的口诀或歌谣。为了抛砖引玉,笔者先献丑一首:
穴字头,月字旁,
戀字心上長馬長,
立刀在右船在下,
结字聚义传密藏。
驴肠猪肚熬羹汤。
宽软筋光长又长,
一碗下肚就饱胀。
吼一声秦腔逛咸阳!
前四句为字形结构口诀,以帮助记字、写字;后六句为民俗饮食文化写意,以全面展示这个独具陕西地方特色的文化图腾的迷人魅力。
也许,人们并不需要另写一支新的歌诀,民众还是喜爱那个不知所云的biang字歌诀,因为它虽然神秘难解,但却形象生动,流光溢彩,那浓郁的秦风陕韵,使人如醉如痴。在食客如云的面馆里,大家听着biangbiang的扯面声,吃着光软筋道的裤带面,看着复杂的招牌字,听着关于此字的歌谣,构成了一道迷人的秦风陕韵流光溢彩的风景线,让人回味无穷,久久难忘。
这里,笔者要提醒两点:一是biang字的写法,根据对所构成七个字的解析,本文提供的应为标准写法。尤其要注意的,是其中的“糹、言、長、馬”四个构字部件不能写作简体“纟、讠、长、马”,因为“長馬長”之上部要像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待摔拌以扯长的短带面条形。二是真正的biangbiang面不是“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因为它里面没有用秘籍熬制的肉羹,只是“油泼辣子”,虽然也好吃,但终究不是一回事。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大吼秦腔,吃一老碗biangbiang面喜气洋洋,给个皇上也不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