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课课练”之我见

2019-12-24刘国华曲靖市马龙区通泉第一小学云南曲靖655199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课练课课身体素质

□ 刘国华(曲靖市马龙区通泉第一小学 云南 曲靖 655199)

“课课练”即体育教师在每节课中预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是小学体育课的一部分,是对基本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课课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体能。当前,在我国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多年的背景下,重提“课课练”再次引起专家和体育教师的重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仍然倡导在小学阶段推行“课课练”。“课课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身体素质锻炼方法,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合理的安排练习内容、时间以及练习强度等,使学生在练习之中,体会到练习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下面我就工作二十年以来对“课课练”的一些初浅认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1、传统的“课课练”弊端

“课课练”主要是指“由学校任课教师合作编写的针对学生现学书本的每一章节内容的练习题而进行练习的现象”。这说明“课课练”是学校教育各个学科中都存在的现象,并非体育课所独有,因此,课课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然,体育课中的课课练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课课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由体育课教学本质特征所确定的:体育课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这些媒介进行的,身体练习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练习的内容,而有关运动知识的学习也是通过“身体练习”过程得以实现,并非在教室里的理论知识学习。因此,“课课练”贯穿于体育课的全部(除了体育课课堂常规之外,如点名、师生问好、队伍组织等)。八十年代的体育课“课课练”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课课练的降温,使得体育课的“课课练”流于形式,变得枯燥乏味,基层教师与学生都一度排斥课课练。然而,新世纪的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一味满足学生需求、非体育项目搬入课堂等,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课中不是练、而是玩的现象,这与当下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不相吻合的。2010年体质测试结果表明,学生体质主要的问题仍有四个突出方面:一是,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小。二是,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值得注意的是,低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明显。三是,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四是,龋齿患病率出现反弹。因此,为了应对以上现象、兼顾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目标,很多学者提出了“课课练”的设想:在体育课堂教学学习后期安排一定时间的身体素质练习,以求一节课达成学生足够运动负荷,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

在70、80年代的体育课中就倡导“课课练”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传统意义的“课课练”被淡出的背景之一是,推行新课程标准,这次改革着力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快乐体育”学习,学生的主题性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带有一定强迫性且比较枯燥的“课课练”在主、客观上就收到了轻视。课堂中的单调、枯燥的体能训练,“军事化”、“压迫式”的训练给学生身心带来了不良的刺激,造成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其次就是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在体育课的设计上觉得没有必要,没有适合现代体育课教学内容,怕麻烦,导致“课课练”这样好的素质练习方法被淡出体育课堂。

1.1、教师在课堂中不重视,应付式、走过场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体育课本来就很少、很金贵,教动作技术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进行素质练习,每次素质练习只有几分钟,“课课练”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什么效果,可有可无。就抱着应付的态度,随便弄一下草草了事,更谈不上要使学生达到有乐趣和一定的运动负荷。

1.2、训练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

学生每次面对的都是俯卧撑、蛙跳、仰卧起坐等训练内容,教师又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练习时没有兴趣,不好玩,学生叫苦连天不愿练习。

2、新课标下“课课练”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增强身体素质更是摆在了重要位置,只有身体素质得到加强,才能让运动技能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身体素质是一切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

2.1、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最佳时期利用“课课练”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素质

例如,学生12-15岁左右发展力量素质效果最好;10-13岁速度的提高最快;13-14岁灵敏素质的提高最显著。在关键的时期发展身体素质,会取得事半功倍效果,体育教师不能错过这一有利时机,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段学生身体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能使其身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2.2、补充主教材内容运动负荷不足

新课标要求体育课的设计都是由主教材和辅助教材构成。由于主教材只是局部的活动,没有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课课练”即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又能够使学生的运动负荷达到锻炼的标准。如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如果锻炼了上肢,则就有针对性的锻炼下肢;反之锻炼了下肢,则要锻炼上肢;练习了柔韧素质,运动负荷又不够。利用“课课练”一来既可防止局部负荷过大引起疲劳,又可弥补主教材在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中的不足。如篮球课的投篮练习。

2.3、面对每一位学生,做好各层次的评价标准

新课标倡导面对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成功的喜悦。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就要求分层次的进行“课课练”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进步,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不同的学生的兴趣也随之得到激发。如在进行素质练习时,可以利用不同的运动量来分层进行练习。

3、“课课练”内容的原则

在新课标教材中明确指出,“课课练”是主教材的延伸,是主教材的补充,是全面锻炼身体的素质练习。因此“课课练”的选择内容要结合主教材、要结合季节的变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本地学校的条件而无确定。

3.1、针对性原则

内容要有针对性,要与主教材内容互相衔接。如:体操单元的“跪跳起”、“课课练”可以安排各种跪姿的移动和各种跪姿的前后、上下跳动;又如五、六年级的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主要都是手臂、手腕和腰腹部练习,在“课课练”的时候,可适当考虑安排下肢各部位的练习内容,以求身体素质的平衡和全面发展。

3.2、趣味性原则

内容应易学而又有趣味性。“课课练”在一堂课的时间只有5-8分钟,时间短,因而要选择学生未碰见过,但是一学就会的内容,如在上柔韧课时,游戏“石头”、“剪刀”、“布”,进行立定跳远练习,发展下肢力量。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通过改变各种练习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还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多利用课堂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乐趣和竞争意识。如发展速度素质的接力跑。

3.3、生活化原则

在进行“课课练”时,尽量利用小学生平时生活当中经常玩的游戏。如跳皮筋、掰手腕、躲闪游戏、追逐跑等生活化的运动项目。这也是“课课练”在课堂以外锻炼身体的一种延伸。

3.4、合理性原则

“课课练”要立足本校场地、器材、学生实际,天气的变化等情况,进行科学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练习。

4、“课课练”的内容及要求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以发展学生柔韧性、灵敏性和小力量练习为主,帮助学生愉快、高效地进行“课课练”。如速度素质练习时,应在学生学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的情况下进行,放在课的前半部分;力量练习时,应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小运动量到大运动量,然后达到极限负荷,使学生懂得贵在坚持。力量练习一般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柔韧素质应放在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和结束部分。

在“课课练”时,把音乐融进课堂,这样一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柔韧素质练习时,放一点音乐学生会感觉有心情愉快;灵敏素质练习时,又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其更好掌握练习的方法和动作技术,最主要是可以提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动作技术和联系方法,以便更好地在课外主动的锻炼身体。

“课课练”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重视起来,把科学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多利用课外活动、大课间和生活实际让其进行素质练习。培养学生坚持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诉求,在以教学目标要求为基础的教学进程中起到一定的补充完善作用,通过“课课练”的定期定时定强度的有效锻炼,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自身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完善自我发展。

小学体育的“课课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身体素质锻炼方法,关键是教师如何合理地安排练习内容、时间以及练习强度等,使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获得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不是一种简单的动作重复。对于小学体育“课课练”,需要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况,深入进行新的实践与研究,成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体育课的有效教学行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一种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猜你喜欢

课课练课课身体素质
“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质的催化剂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高中英语复习课课后作业有效性例析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课课练”内容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