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
2019-12-23张军平
张军平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2—0182—01
基于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通过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出现伤害行为,对于确保初中生健康成长、知识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为基础,通过研究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合理运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开展,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以互动沟通机制强化学生认知水平
对于少数初中生来说,由于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于自身情况了解不够细致深入,容易导致学习成长期间出现“自负”、“自卑”等极端情绪,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在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阶段,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可采取学生间分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互动告知各自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自身,帮助学生逐渐提升认识水平。例如,在教师进行《发现自己》课程教学时,可根据班级中学生的数量,以3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组,让每一组的成员相互之间写出优点、缺点,同时也包含自己的优缺点。当小组中所有成员写完之后,成员之间相互交换,让学生根据成员书写的内容与自己的认知比较判断,找出其中的差异,并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借助于此种交流形式,可帮助班级中一些自卑的学生逐渐树立自信心,也能让自负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保障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以心理教学情境树立情绪控制意识
“情绪”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抽象的概念。尽管教师过去教学过程中对“情绪”概念、类型等向初中生做出了细致化的讲解,但是因教师并没有真正将“情绪”与初中生有机结合,造成学生对于“情绪”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因此,为了促使初中生在课堂中深入了解“情绪”,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产生不同类型的情绪,以真实的感受强化对“情绪”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单元模块时,可以设置不同的心理情境,让学生体验情绪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情绪控制意识。教师一开始可在课堂中告知学生“下周学校放假”这一通知,这时全班学生必然会兴奋起来;接着教师出示“本周需要补课”的通知,学生则会出现抱怨情绪;最后,教师告知学生以上通知全是假的,学生必然会出现庆幸、轻松等情绪。教师让学生总结在听到上述消息之后自己的心理情绪变化,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情绪产生、演变的原因,进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以游戏模式教学锻炼学生坚持意识
大多数初中生并没有形成做事坚持不懈的生活、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应运用心理教育手段,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意志。教师在过去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方式也通常为强制记忆教材内容。究其根本,此种教学模式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保证学生知识的理解深度,达到学习标准。因此,教师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抓住学生课堂精力,可运用游戏模式开展教学工作。通过让初中生参与到游戏环节,给予学生一个对知识了解、学习、掌握、运用的过程,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美好集体有我在》课程内容教授时,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可以让学生以集体的形式开展单脚站立活动。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让每一组学生以相互帮助的状态围成一个圆圈,只留下一只脚站立,比比哪一组坚持的时间最长。虽然部分学生认为此类活动难度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学生也会坚持不住,教师此时可对学生进行鼓励,并让同学之间相互鼓励,不断延长坚持时间,最终两个小组都成功坚持了十分钟以上。通过此次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明白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轻言放弃,应该坚持不懈。
四、以课堂实践教学塑造良好生活美德
关爱他人、相互帮助一直是社会群众的优良品德。尽管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中存在着弘扬中华美德的相关单元课程内容,但是教师实际教学阶段,通常都是片面性地将课本教材内容通读一遍,然后搜集社会中一些比较著名的好人好事,让学生们了解学习,此种教学方式有着一定的时效性,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应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完成对良好生活美德的理解以及塑造,而并不是单单停留在口头上。例如,教师在教授《积极奉献社会》单元時,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做好人好事”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活动期间所做的事,并写出相应的感受。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做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逐渐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奉献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