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最蓝的眼睛》看托尼·莫里森对黑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9-12-23刘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莫里森古老黑人

文/刘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1970年,托尼·莫里森以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一鸣惊人,之后便一发不可收,创作了《秀拉》、《柏油娃》等十余部小说。

1 黑人口头文学艺术形式的传承

口头文学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是非洲人民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之一,它承载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以及文化知识。黑人口头文学根植于非洲大陆,在美洲得以继续发展,表达了黑人民族对生命的理解与对生活的深深热爱,是黑人重要的文化精神家园,也是黑人文化存在与持续发展的源泉。美国黑人口头文学不仅包括神话、通话、民间传说和英雄故事等,还包括音乐歌谣如布道歌、酒歌、精灵抒情歌、劳动歌谣、颂歌、布鲁斯、爵士乐和快板歌等,它们都是黑人文化的艺术瑰宝。

莫里森从小在家就从父母和其他长辈那里听到大量黑人民间故事,她非常熟悉黑人民族传统文化,并以之为荣。她力求从黑人的历史和过去中寻找题材进行创作。在她的作品中,她始终为黑人口头文学保留一席之地,传承了很多黑人文学的艺术形式。鬼怪、幽灵、神话人物及魔幻事件与现代的观点频繁交织出现在她的作品之中,她还把黑人口头文学中常出现的自然、时间等手段成功地引入到她的小说创作当中。

正如在古老的寓言故事中一样,对自然的诠释直接影响到人类特定的社区的道德标准。在莫里森的小说当中,时间是一个统一的实体而不是单纯用来把过去、现在和将来分开的工具,因为它对于人类生活造成重要影响。在处理社区的传统时,莫里森的小说和讲故事人所用的口述技巧相似,所讲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一个特定的地点。黑人社区和她对自然的理解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她的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小说中很重要的结构要素。这在她的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中可见一斑。

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季节、自然都是重要的结构技巧。莫里森用它们来突显在外在美和浪漫爱情中所隐含的颠倒的事实。这部以季节划分段落的小说是从秋天开始的,从童年的一个秋天一直讲述到第二年的夏天。它共分成四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以季节来命名,该作品讲述的是在这个季节里所发生的事件。而这个事件对主人公皮科拉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在故事的叙述人克劳迪亚一开始对故事的介绍中就已经对这种结构有所了解:“1941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出芽。对此我们都缄口不言,心照不宣。当时我们以为金盏花发不出芽是因为皮科拉怀了父亲的孩子。其实多几分观察少几分伤感就能证明不仅我们的种子没有发芽,别人的种子也未发芽。”莫里森在小说中着重笔墨渲染了自然发展法则与人类社会次序颠倒之间的强烈冲突。根据自然规律,鸟儿应该飞,幼小的事物应该生长,但如果它们得不到自身所需要的爱、自由、空气和水等,它们就不能正常生长。莫里森不仅展现了这种冲突,同时还把它同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并列在一起。通过这个过程,人类懂得享受自然和生命的宝贵的同时,也感受到极其残酷的现实。在整个小说中,永恒且又不断在变化的自然是最重要的隐喻。莫里森通过这个隐喻来衬托出完全颠倒的事实。出生,死亡,再生这样季节的自然轮换在人类社会中却完全被颠倒了。在颠倒的人类社会中,皮科拉没有机会经历再生。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正值花季的她却被亲生父亲强暴;在夏天,对蓝眼睛的渴望再加上现实生活的残酷使她陷入疯癫状态无法自拔。在这样的疯癫状态中,她找到了自我,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蓝眼睛。这样的结构处理加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莫里森采取了这样的写作模式并不是随意的,也不单纯是为了强化主题。事实上,她把自然作为一种结构模式使得她的小说像那些寓言故事一样,不只是讲述,更多地是给读者以启示。

《最蓝的眼睛》一经出版,就倍受瞩目,它除了在内容方面更多地关注美国黑人女性在民族、种族的双重压力下艰难的心路历程,还在于她的作品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莫里森对黑人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社区语言风格的传承与运用正是这种感染力的源泉。

2 对黑人传统文化的超越

2.1 古老文化传统的现代艺术转换

作为黑人作家,莫里森从小在家庭受到黑人历史、黑人文化理念的熏陶,她从来没有脱离黑人古老的传统文化,但她又不拘泥于这种传统,她通过现代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古老的黑人文化传统。她将黑人民间传说与希腊神话、基督教的《圣经》融为一体,并且非常娴熟地将西方古典文学的艺术特征与现代主义手法结合起来,形成了既拥有黑人文化精神传说本质又具备现代艺术形式的创作风格。她的写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福克纳和沃尔夫的影响。她运用了诸多现代主义的手法,如:多视角叙述及“碎片化”语言。有评论家认为在莫里森小说中,她那明快简洁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而情节安排的扑朔迷离又类似于福克纳,同时还明显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

不仅如此,她还在美国黑人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使用一种重新阐释的文学,把政治意识,种族意识转化成丰富的美学艺术,并赋予她的小说更多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从多个角度深刻地揭露了自己所属民族的劣根性。她正视自己民族存在的这种丑恶,目的正是激发自己的民族反思不足,同时她把种族歧视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隐藏在了小说的故事当中,之所以说隐藏是因为对种族歧视她并没有太多直接的描述。莫里森是以一个小女孩的天真口吻讲述皮科拉的故事。小说以一个让人颇受震动的事件开始--皮科拉被亲生父亲强暴并怀上了她父亲的孩子。这一事件马上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并把他们吸引到小说中来,去探求里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里,追忆成为回顾个人和社会历史的一种方式。小说中,作者在文章开头仅用了一页篇幅简单介绍了皮科拉的孩子和它的来历。在这部分的结尾,故事的叙述者克劳迪娅这样说“其实再没什么好说的了--除了问一个为什么。然而,由于很难说清为什么,只能借助于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追忆的方式来引出查理布莱德拉夫为什么又是怎样让他的女儿怀上他的孩子。

在这里,莫里森借鉴民间传说的叙事方式、故事氛围、语言特点,成功地把这一古老文化形式进行了艺术重构。皮科拉幻想变成一个具有美丽眼睛的黑人孩子,实际上是一个被改写了的童话故事,口头传统痕迹什么明显。尽管在这个改写中,丑小鸭没有变成白天鹅,北方也不是黑人的自由之地,但一些精神孤独的黑人宁可把他们同化进美国以白人为主流的社会“熔炉”中。这样,古老的童话故事便表现出了复杂的时代主题。

2.2 黑人音乐在小说叙事中的成功运用

莫里森在文体上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小说创作中,她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黑人文学的文学特性。她把布鲁斯音乐融入到小说叙事当中,运用讲故事的语言、特殊的结构,采用多视角的叙事策略。她的语言紧凑,精练,富于变化。莫里森试图用这种方式创造出一种她称之为“种族所特有的却又超越于种族之外的作品。布鲁斯音乐由黑人的劳动号子与早期宗教和世俗的音乐相互影响而形成,它是非洲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在艰苦的劳动中,音乐给他们最大的精神慰藉,带给他们无穷的快乐。对此,莫里森认为,音乐除了给处于底层、边缘的黑人以灵魂慰藉外,还应担负着更多的作用。她尝试把黑人音乐传统用于小说创作中,使古老的黑人音乐在她的笔下奏出新的篇章。她本人把自己的小说比作布鲁斯音乐,将它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像音乐一样,叙述不可能完全表达文本的含义,其中的空白点需要读者填充;音乐能突破理性的限制,引人进入迷醉状态,给人以全身心的充分的满足。

莫里森在作品中运用特殊的艺术形式讲述黑人社会的发展,在弘扬传统黑人文化的同时, 把自己民族的生存境况与抗争过程展现给世界读者, 描绘出美国黑人社会发展与演变的百年历史画卷。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她对黑人文化的热爱,以及她对美国黑人摆脱生存困境和种族压迫的思考。

猜你喜欢

莫里森古老黑人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黑人谈河流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最古老的九大树木
古老的瑞典
我住的地方,是一首古老的诗
幻方欣赏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