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及微信公众号平台的麻醉解剖学整合教学改革探索
2019-12-22贾雪菲杨础华左成超占蔚然司道文
贾雪菲,杨础华,左成超,占蔚然,司道文
(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麻醉解剖学是从麻醉学角度研究人体局部配布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其所介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每一位临床麻醉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是麻醉学专业医学生进入临床麻醉实践的基础和桥梁[1]。作为麻醉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研究和探索其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前期我们已经进行了麻醉解剖学的部分改革,如在理论教学方面[2],利用最后一次课组织学生进行PPT整合专题汇报,将麻醉解剖学临床应用的内容分成了椎管内麻醉、臂丛麻醉等8个专题进行汇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和临床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方面[3],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在实验课上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将脊柱区由浅到深的一些结构进行了实际测量,并写成论文发表[4],促进了学生科研意识的增强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便携移动设备已在广大师生中普及,我们尝试将微课和微信公众号引入麻醉解剖学教学当中,并进行多样化整合教学,以探索和开展麻醉解剖学的教学改革。
1 整合教学的内容
麻醉解剖学是从麻醉学的角度,以临床麻醉应用为核心来研究解剖学的一门学科,各个章节的排布以各局部为基础,但区别于传统的局部解剖学。例如“颈部”这一章,局解是将颈部分成若干个三角,然后按照各个三角来叙述解剖结构的境界与内容[5],适应了临床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增强了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而麻解也是将颈部分成各个三角,首先对颈部各局部三角做总体介绍,然后又对颈部血管、神经分别进行介绍,主要讲解了动静脉走行及临床应用、颈丛和臂丛的组成及临床阻滞等,这种编排方式与传统的局解不太一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麻醉解剖学知识,适合麻醉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各个章节教学过程中,着重将脉管、神经等知识点进行整合,以便于学生掌握。例如:在脉管系统的整合回顾中,对脉管系统进行了全身性绘图总结,使学生更加宏观地把握了该部分知识;在讲述周围神经系统时,将颈丛、臂丛、腰丛、骶从四个丛及其分支总结为四组口诀,方便学生记忆。同时,在讲解麻醉解剖学局部结构时,也注重各个部分的连贯性、系统性,整合讲解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部分知识,例如将腋窝、肱骨肌管、肘窝、腕管等结构分别讲解后,再将其纵向串联讲解。在授课方式上,除了常规的课堂讲解之外,我们还重点探索了以微课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基础的教学手段。
2 基于微课的麻醉解剖学整合教学实现方法
微课是指以内容精练的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核心知识点讲授、解答疑难问题等环节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过程[6]。微课的制作有“手机制作微课”“PPT+录屏软件”和“实地拍摄”等方式[7],在微课整合教学中都有应用,具体如下:(1)手机录制微课主要是利用“手机+白纸”,在白纸上绘画录制的形式。这种方式适合于场地较小、较安静的情况,且需要准备一个“手机夹子”来固定手机。例如,在录制“肌腔隙与血管腔隙、股三角、收肌管、腘窝、踝管等一系列结构”的微课时,首先用手机夹子将手机固定好,调整至合适的位置,调整光线适宜,然后在白纸上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边绘图边讲解,最后再进行简单的后期处理即可。整个视频不超过10分钟,短小精悍,简洁易懂,且易于制作。(2)“PPT+录屏软件”,需要录制者对所录制的内容有清晰的思路,制作高质量的PPT,并对录屏软件的操作较为熟练。例如,在进行血液循环的微课录制时,就是采用此种方法。首先按照自己的思路,用PPT中的形状绘制、动画效果等将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血液流经途径依次表示出来,然后打开录屏软件,开始播放PPT,边播放边讲解。由于此种方法较前一种复杂,对录制者的操作要求较高,因此教师组织大学生团队用此种方法制作微课,而对于大部分同学,则鼓励使用第一种方式。(3)实地拍摄,即将教师讲课中经典、独立的部分进行录像,然后上传至公众号,以便学生复习。例如,痛觉传导通路是麻醉解剖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精讲痛觉传导通路时,先讲解各个断面如脊髓断面、内囊断面,最后再用浅感觉传导通路将各断面串联,并将此录制成微课。最后,将大学生团队制作的精品微课和教师讲课的重点内容录制视频直接上传至公众号,再选取优秀学生作品上传,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复习,并能学习他人优秀作品,促进交流。
3 讨论
3.1 整合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麻醉解剖学是按照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脊柱、盆部及会阴、上肢、下肢等各个局部来编排的,在每一部分当中,都涉及许多系统解剖学的脉管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等知识,虽然学生已学过系统解剖学,但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解剖相关专业课,且学时有限,并不能十分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加之相隔时间较长有所遗忘,因此在学习麻醉解剖学时,首先进行整合性回顾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讲解臂丛阻滞时,共涉及四种常见的穿刺方法,颈部和上肢各讲两种,学生不易从整体上把握,因此,在进行整合教学时,首先使学生对周围神经系统中臂丛及其分支、支配范围有整体认识,再从颈部和上肢不同的部位讲解阻滞穿刺的途径及原理。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该部分内容。麻醉解剖学以培养优秀卓越的麻醉医师为目标,而整合性教学方法能够做到紧扣培养目标,使学生学到的医学基础知识密切联系临床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对本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临床麻醉工作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微课和公众号的应用使教学和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
微课作为一种可视化学习资源,凭借其短小精悍的特点,配合传统课堂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欢迎[9]。我们在进行微课录制时,鼓励全体同学参与其中,录制绘图过程本身就是复习、加深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微课录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讲解,因微课要求语言精练、重点突出,当学生准备录制微课时,会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归纳,并进一步思考怎样将知识简化且不失重点,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讲解能力。有时一节微课的制作需要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也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微课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结果,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提升了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0]。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可实现特定人群间的全方位信息沟通和互动[11]。我们团队制作的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学生作品”“课堂拓展”“人体动画”三部分。“学生作品”部分是将学生制作的优秀视频微课以及绘图作业等上传进行展示,大大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拓展”部分主要是将大学生团队制作的精品微课和教师讲课的经典内容录制成视频上传,还可以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临床操作视频、案例等上传。学生通过观看,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透彻,课下也方便进行回顾和拓展;“人体动画”部分为一些解剖结构的3D动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难懂的解剖知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这种方便、快捷的特点,可随时展开教与学的活动,适合教学互动且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总之,微信公众平台可为医学生带来极大的便利,将其作为移动微课堂,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