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签约医生现状及解决措施的研究
——以豫西南地区为例
2019-12-22张明霞马向莉宗玉霞夏西超张俊峰乔曼华
张明霞,马向莉,宗玉霞,夏西超,王 欢,张俊峰,乔曼华
(平顶山学院医学院,河南 平顶山 476000)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提出“健康中国”,国务院办公厅随即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精准对接人民健康需求,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全民健康基础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保障能力来决定,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空心化”现象,地区间医疗水平差异较大。家庭签约医生制度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全民健康状况、实现“健康中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社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1]。本文主要以豫西南地区为例,对当前家庭签约医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从而不断改进基层医疗现状,实现精准医疗。
1 家庭签约医生现状分析
1.1 认识存在误区、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居民受固有的传统就医观念制约,就医随意性强,大部分为自由就诊,因此预约率不高,即使预约,履约率也较低。居民对于家庭医生认知存在误区,主观刻板地认为家庭医生医疗水平不高,只能看小病,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家庭医生自身观念也未从根本上转变,部分家庭医生认为签约服务只是社区原有服务的机械整合或者重组,并未从根本上转变服务观念,仍旧被动服务。家庭医生过度关注诊疗技术的提高,忽视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治疗疾病,而非预防疾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类似于政策科普,比知识科普较枯燥,宣传上有一定难度,因为签约服务关系到老百姓自身健康,所以政府部门和各媒体单位均积极探索宣传方式方法,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上看,社区间没有差异,普遍较高,居民知晓“家庭医生”这一名词,但对于服务的内涵并不知晓,或知晓不多,甚至产生误解。在拥有家庭医生后,患者将拥有不同以往的就医就诊体验,不用到医院排长队,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得到处理[2]。签约居民还会享受上门检查、预约优先就诊、专家会诊等各种个性化的服务。这样的情景看上去很美,但事实却存在少医生、缺药品、签约形式化、智慧医疗不够智慧等诸多问题。
1.2 家庭医生资源匮乏、工作积极性不高
世界卫生组织测算,每2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才能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但截至2015年底,我国仅有全科医生约19万,每2000人拥有0.28名全科医生,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测算相距甚远。社区签约工作复杂,服务内容众多,涉及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各个方面。家庭医生工作量巨大,目前普遍存在家庭医生队伍人手不足问题。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繁杂,劳动强度大,包括预约就诊、定期随诊、慢性病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健康宣讲与咨询等,必要时还需要提供上门服务和急诊服务[3]。签约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很难出色做好签约工作的方方面面,再加上劳动强度较大,而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医务人员从事家庭医生工作的意愿不强。
1.3 备药和用药不对等、能力与需求不匹配
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药品不够完备,而基层卫生院由于受场地、成本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像大医院那样齐备所有药品。但是家庭签约医生主要一部分工作就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一些进口药、特殊药,而基层医院大部分药品只是普通的基本药品,基本药品目录不能满足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需求,用药保证不了,家庭医生的便利性就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基层医院没有配备高级的检查设备,只有大医院才有,这样也促使患者去大医院就诊。家庭医生目前所提供的服务仍然以门诊诊疗为主,而在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服务较少,这与签约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涉及预约就诊、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与建立家庭病床等,每3个月还需给慢性病患者提供一次上门服务,劳动强度非常大,工作任务较重[4]。家庭医生对签约患者的疾病情况不了解,也没有对签约居民的疾病制订出具体诊疗方案,有居民反馈存在“签而不约”的情况。
1.4 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平台建设不完善
家庭医生的主要任务是向居民提供综合、连续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意味着服务是动态的、双向沟通的模式,必然依赖于快速有效的信息化工具,以实现实时服务与指导,畅通的网络平台有利于维系有效的沟通关系。信息化的定向分诊并未全部实现,从而影响了家庭医生对签约患者诊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的连续性。社区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等数量有限,要想达到每个居民就诊都找固定的家庭医生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大部分社区表示等待信息化平台完善后才能提高服务效率。社区已建立健康档案,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信息联通受阻,家庭医生不能了解到居民完整的健康状况,不利于提供连续性的健康服务。没有统一联动的信息系统,患者的诊疗信息不能共享,家庭医生无法对转诊患者进行费用的全面了解、控制以及健康状态的追踪,医疗机构内部、医疗机构与医保部门之间以及基层医疗机构与转诊医院之间仍是“信息孤岛”状态[4-5]。医保结算系统、慢病管理系统、妇幼保健系统等相互独立,缺乏连续性,不便于管理。不同的医疗卫生机构间不能有效共享和利用患者的健康信息,致使检查和用药易重复,增加患者负担,违背了有效管理医保费用的目的。
1.5 个人报酬与工作量不匹配、激励机制不健全
医保支付按“收支两条线”管理,基金结余不能用于家庭医生薪酬分配,家庭医生激励机制缺乏,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缺乏积极明确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个人报酬与服务量不匹配,家庭医生的服务热情较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有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不到家庭医生收入的1/5,并不会严重影响医生的正常收入。很多家庭医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工作量明显增大,而收益却并不明显。激励机制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广进度不相符,相应家庭医生职业发展倾向性政策缺失,长此以往,使得家庭医生的进修、学习之路受阻,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居民需求,制约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持续发展。
1.6 考核机制滞后、指标设置不合理
社区管理中心定期考核各个社区所有业务活动,而专门针对家庭医生的仅有一小部分,涉及内容为签约率和签约数量。但就目前针对签约服务而言,重点绝非签约数量,而应关注质量、服务效果、模式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很难做到量化,特别是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服务,签约居民需求不同,社区提供咨询途径不同,导致咨询效果有差异。针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评价,目前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没有统一、完善的监管标准,使社区卫生机构间开展签约服务的效果差异较大[6-7]。服务质量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签约率、知晓率、满意率、转诊率、就诊率,指标设置过于单一,造成个别社区卫生院为了提高签约数量采取一定的强制签约,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家庭医生签了约或者社区卫生院间互换签约患者,增加新增签约数量。考核仍然是内部考核和引入的第三方考核,没有采取公开的考核方法。对于家庭医生服务,切实参与服务的是签约居民,但是签约居民却没有考评权利。因此需要给予签约居民考评权利,公开考评结果,弥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案的不足,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到位。
2 解决对策
2.1 丰富签约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以签约居民为中心,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内连续性、精准化的需求导向性的签约服务。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态人群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服务包的设计要科学,价格要有区分,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逐步转变以疾病的临床治疗为重点的传统服务方式,探索涵盖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管理、临床治疗、康复和长期照护等内容的服务形式,引导社区居民逐步增加健康投入,整体提高健康水平。做好现有家庭医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岗位,科学组建签约团队,探索签约居民电话、网络集中受理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效率[8]。要不断巩固完善家庭医生工作团队,鼓励各方参与家庭医生工作团队,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护士、社区人员、志愿者等为助手的健康服务团队。鼓励专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以定点定时坐诊的方式,为签约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以传帮带的方式,为家庭医生提供技术支持。推进综合医院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综合医院要组织专人开展家庭医生技能提升培训会,通过药师点评、专家会诊、教授带教等方式,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减轻家庭医生工作负担。
2.2 完备药品门类、创建智慧云药房
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智慧云药房,通过互联网技术统一进行全市基层卫生院的药品调配工作。智慧云药房能够减少各基层卫生院的储藏损耗成本,还能减少居民在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满足居民的用药需求。在解决社区卫生院药品不全问题的同时,明确了医疗、医药、医保的相互责任,鼓励患者使用性价比高的药品,减少利益冲突,满足医保控费的需求。
2.3 打破信息孤岛、共享医疗资源
推进医疗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能够持续性记录并共享电子病历或健康档案信息,使医院和医院之间也能在网上对过往病史进行查阅,把全过程记录的医疗服务信息、全流程记录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信息集合。促进信息系统升级,开发用于评价服务实施情况的系统软件,不仅限于签约率的监控,更重要的是对服务质量的评价[9-10]。建立会诊信息平台,由专科医生值班,家庭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如遇疑难病例可申请线上会诊,值班医生接到申请后,可及时通过视频远程联合会诊。
2.4 实行差异化支付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在保障健康的同时,差异性医疗保险政策的助力也能起到引导合理诊疗、实现费用控制的管理效果。家庭医生将社区中贫困人群、慢性病人群等重点人群纳入健康管理范围,能够覆盖到社区中健康服务需求最强的人群。患慢性病的主要人群正是签约服务的重点人群和主体人群,而这类人群的医疗费用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为避免医生推诿这类患者,更需要相应的医保政策给予保障,以调整人均医疗费用标准。良好的薪酬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家庭医生的服务意识,吸引人才进入服务团队,从而推进签约服务的持续性发展,可增加家庭医生的收入来源,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设立多样化可选择服务包,合理界定免费服务和付费服务,从而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于人员薪酬分配。
2.5 完善考核办法、引入竞争机制
科学设置激励约束制度,具体从政府、患者、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居民可通过使用第三方评价平台对家庭医生进行评价监督,包括就医过程、就医感受、诊疗效果等,促使家庭医生之间的竞争;第三方平台通过居民的评价和调查考核,对医院设定星级评分,公开星级结果;政府要重视各方反馈,多渠道听取参与者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做出决策促进签约服务的完善[11]。打造家庭医生网络平台,公开接受居民的选择和评价,允许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更换自己的签约医生,促进家庭医生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竞争,使其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改善签约居民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