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交流技能培养的思考
2019-12-22尚云晓
李 想,尚云晓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并不是成人学科的缩影,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医患沟通交流具有特殊性。其医疗对象是患儿,但不仅要与患儿沟通,还要与患儿父母甚至祖父母交流,医患关系更为复杂。近年来,儿科是医患纠纷频发部门,所以,良好的医患沟通是防范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1]。临床交流技能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临床交流能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有研究表明,有效的交流可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2]。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儿科住院医师正处于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角色转变的阶段,临床经验不够丰富,社会阅历及人生经验不足,导致其不能深入了解患儿家属的心理诉求,因此在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时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要加强临床交流技能的培养。此外,良好的临床交流技能也是住院医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3]。
1 国内外临床交流技能培养的现状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和伦理等方面来综合评判患者的健康状况,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及家属的情感与期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提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临床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现在,国际上广为接受、并被很多组织机构认可的理念是临床交流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4]。国外医学教育界就很重视医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美国医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The US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等组织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未来医生时,仔细讲解、传授、评估其交流技能,使每一位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在美国的医学院校中,临床交流技能已成为医学核心课程并形成较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5],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方法[6]。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医学院在第一学年就安排正式的沟通技能课程,并建立医学生有关医患沟通的态度和自身能力的基础数据[7]。在我国,对于医学生沟通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医学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在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教师注重的常常是对医疗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临床交流技能常常被忽视,医学生即使想学习临床交流技能,也没有相关的课程。大多数医生交流能力的取得,一部分来自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多的来自临床工作,大多要靠自己工作中甚至在失误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8]。
2 儿科住院医师范化培训中临床交流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2.1 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
儿科医疗纠纷易发生是由其科室特点决定的。首先,儿科的诊治对象多是儿童甚至婴儿,往往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儿童在接受检查及治疗时往往不易合作,唯一的表现就是哭闹,加上患儿家属爱子心切,紧张焦虑情绪普遍存在,容易产生纠纷,这就需要医生有较好的沟通及交流能力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安抚,同时要做到对病情有详细且通俗易懂的解答。其次,随着国家“二孩”政策实施,“儿科医生荒“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到了流感等疾病暴发期间,患儿有时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看上病。儿科医疗资源紧缺、医患矛盾更易激化,这时更需要医生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不仅表现在病情方面给患儿以关注,还要在心理及情感上给予患儿及家属关注。第三,儿科的患者存在年龄小、病情变化快、易反复等特点,经常需要动态监测各项辅助检查结果,增加了家属的经济负担。一旦患儿治疗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患儿家属的期望值,极易产生医疗纠纷。此时,需要耐心细致的沟通,才有可能让患儿家属明白诊疗措施、诊疗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医疗风险,良好的临床交流能防范医疗纠纷的产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儿科住院医师,由于专业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对很多问题的回答不能令患儿家属满意,容易使患儿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同时,刚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对沟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非常有限,对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旦沟通不充分,就极易导致医患纠纷。因此,加强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交流技能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2 儿科医师成长的需要
首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医学生培养从科学教育向科学与人文教育并举发展,同时将人文教育延伸至医院临床实习中。娴熟有效的临床交流能力是儿科住院医师走向成熟的标志。其次,我国有些医学院校开设有关医患沟通的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但通常是不被学生重视的选修课,使得我国医学生普遍缺乏医患沟通意识。令其毕业后走上医疗岗位之前,基本都不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同时,目前大部分住院医师多是独生子女,个性突出,缺乏人生阅历,人文素质、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和抚慰能力均较弱,不善于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因此,临床交流技能培养是改善住院医师沟通能力现状的需要。第三,调查发现,有60%~80%的诊断是通过医生问诊来确定的[9],而问诊的过程就是医患交流、沟通的过程。在儿科医师的临床诊治工作中,更是主要根据同患儿家属进行病史的采集获得有效的信息,进而决定下一步诊疗措施。因此,临床交流技能也是儿科住院医师医疗实践活动的需要。
3 加强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交流技能培养的措施
3.1 强化儿科住院医师生对临床交流技能的重视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可见,语言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但临床交流技能不仅是医学知识的沟通,也是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交流。交流可运用多种手段,包括语言、动作、姿态、表情等。如冬天对患儿进行听诊时,可先用手将听诊器焐热后再放到患儿的皮肤上;在对患儿家长进行问诊时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当患儿主动配合查体时,可给予鼓励性的语言和微笑。这些语言、动作、表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实它拉进了医生与患儿及家属的距离,赢得了好感和信任,为接下来的诊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开设相关课程和知识讲座
医院应该开设临床交流技能的相关课程和讲座,从儿科专业特点着手,对刚入科的住院医师进行理论培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在临床带教中引入临床交流技能培训,从临床病例着手,提前告知临床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医患纠纷和应对措施,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使用规范化、人性化语言,学习运用沟通技巧,在合适的沟通时机,正确表达需交流的内容。通过交流技能的培训,使青年医生尽快适应较为复杂的临床工作。
3.3 增强人文素质
邀请学者、专家来院进行人文专题讲座,讲授医学人文知识,为住院医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扩展眼界,活跃思维,拓展思路。其次,鼓励和安排住院医师参与社会、医院或者科室组织的各类人文活动中,更好地了解患儿及家属的需求,培养爱患意识,亲身感受和体验儿科医疗服务中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技能。正如外国学者所言: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关怀,用责任心、爱心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才能增强他们治疗的信心。
3.4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临床交流技能来源于丰富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正确的诊断、精准的治疗能够赢得患者的信任,是顺利交流的基石。由于住院医师刚刚进入临床工作,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临床经验,对于家属提出的问题,医师的回答往往不能令其满意,从而失去家属的信任,导致交流障碍和困难。因此,提高自身医疗修养,努力钻研医学专业知识,把医学基础打牢了,才有“资本”和“底气”与患儿家属交流,才能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和有序进行。
3.5 建议评价体系
为了让儿科住院医师重视临床交流技能的学习,需要医院构建专门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住院医师交流技能进行评估。对于日常临床工作及出科考试,可尝试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评价。比如住院医师的仪表、态度,接诊时是否自我介绍,查体前后是否解释清楚,诊疗过程是否给家长交代清楚等,均可作为考核指标。定期在科室内进行评比,对优秀住院医师给予奖励,对于患者满意度低的住院医师帮助其寻找差距及不足,加强培训。其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可借助科室的微信公众号开通评价及留言功能,及时与患者取得联系,对医师的治疗及服务进行实时评价,以利于迅速沟通及反馈。此外,还可以邀请标准化病人担任考官,其具备专业知识,直接参与临床沟通的过程,能更直观、准确地评价住院医师的临床交流技能。
总之,良好的临床交流技能有助于医患双方建立信任关系,也会让接下来的医疗工作顺利有序进行。临床交流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获取的,其是儿科医师成长和成熟的标志。儿科住院医师临床交流技能的培养,是适应新型医疗模式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需要。因此,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进一步加强临床交流技能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