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
2019-12-22王多利张士辉
王多利,张士辉
(1.静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甘肃 平凉 743400;2.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无法就读高价的私立高中才选择了中职教育,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因对个别专业的兴趣和热爱而选择了中职学校。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大约90%的学生是来自农村家庭、农民工家庭以及城市相对贫困家庭,甚至部分学生为单亲家庭子女。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他们原有的心理结构造成一定冲击,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荒废学业沉溺网络游戏、不思进取反以差为荣、违反纪律以寻求刺激、面对挫折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个别成绩尚好有进取心的学生又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困惑等[1]。
1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1 学习缺乏动力,存在明显的厌学情绪
中职生选择职校学习,一部分原因是初中升高中考试成绩达不到普通高中录取要求。其学习基础较差,加之过去形成的懒散、不认真学习的习惯,使其对待学习缺少明确目标、缺乏热情。课堂中随处可见“趴倒一片”、偷玩手机的现象,对待课程学习及考试抱着应付的侥幸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
1.2 人际关系较紧张,控制能力较差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追求个性化;另一方面他们又特别希望获得群体的认可,渴望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归属感。但由于生活环境、教养方式等的不同,学生很容易产生人际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交往中。亲子关系上,自身的不断成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未及时调整经常是冲突产生的重要导火线。同伴交往中,一些性格内向、交往能力较差的中职生很少与人交流,凡事独来独往,面对矛盾不知如何处理,常导致事态极端化。而性格外向的中职生易冲动,容易将事情激化并通过暴力途径发泄。师生关系中,往往由于表达方式不恰当而造成双方关系紧张,对教师采取敌对或置之不理的消极方式[2]。
1.3 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缺乏自信
中职生很多有过被教师、家长责骂和忽视的经历,因此形成了“我不行”的自卑心理。加之社会上有些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无形中又加剧了中职生自暴自弃的倾向,使他们低估自己的能力,面对困难轻言放弃,不愿意展示自己。
2 问题成因分析
2.1 主观心理因素分析
从个人心理方面看,一是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还是渴望成功的。他们好胜心强,总要与人比个高低,得失心重,但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因此往往压力很大。二是虚荣心、自私和占有欲较强,容易形成嫉妒心理。三是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低落,烦躁,不愿与同班同学在一起上课。四是从情感表现看,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五是从个性表现看,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贫困家庭学生表现更甚,衣食住行方面的窘迫给他们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例如采取不当手段,或借或偷,盲目攀比,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一些学生总担心家庭负担重,怕考不上大学让家人失望,因此烦躁不安。六是从自我表现看,社会性交往萎缩、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从而形成严重的自卑自贱心理或者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3]。
2.2 客观心理因素分析
(1)从家庭教育影响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是有些中职学生父母离异,有些双亲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老人和孩子之间不沟通,任其自由发展,导致学生内向、自卑、胆小,不爱和别人交往[2]。(2)从学校教育影响看,中职学生大都处于16~17岁的年纪,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适应能力弱,而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不懂心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加之部分领导、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偏差,观念落后,只重视技术技能的传授,未能切实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无疑不利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 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1)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创设良好教育氛围,为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笔者认为,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让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能因离异或在外工作而推卸责任,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大了就不需要关爱了,对孩子不管不问。例如,笔者班上有一位王同学,其父母离异,双方都对王同学不管不问。笔者一次次地用课余时间打电话、发短信,做他父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笔者的建议。母亲亲自回家照顾王同学。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王同学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脸上的笑容多了,也愿意和同学交往了[4]。
(2)发挥班主任职能,让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增加良好心理感悟和体验,切实发挥班级管理这一心理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笔者班王同学心理问题的产生除家庭因素外,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关注这样的问题学生,应给他更多的关心与呵护。王同学从小学就受到教师的冷淡,造成他心理上的极度自卑、悲观,情绪低落。进入中职学校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周不定期找他谈话,让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展示个人才能的活动。例如鼓励他参加学校举办的古诗文朗诵会,他获得了二等奖;参加学校举办的二年级数控机床比赛,他获得了一等奖。在这些活动中,他充分展示出除了学习文化课以外的才能,当他领到奖状时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笔者感觉到教育是成功的[5]。
(3)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增强学生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例如,心理辅导员非常重视王同学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他乐于接受的方法讲道理,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经过一年多的耐心教育,现在王同学回到了三年级的课堂,并且能静心学习,第一次月考居然考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现在王同学能和教师、同学、父母和谐相处。
(4)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和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榜样[6]。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和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的理想追求、人生态度、职业生涯规划均有重要影响。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首先应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动员和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自觉学习心理学、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做到人人可当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让教师把关心、尊重学生放在首位[7]。
(5)在各学科教学及实训实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好课堂心理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各文化课教师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全方位、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职生对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训课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实习实训中强调学生要接触社会、体验职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做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做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和家庭的良好发展,而且对学校和社会也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做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教育者既要下功夫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要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帮助学生针对性解决问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