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贵州黎平县侗族武术文化的调查研究

2019-12-22王国平杨世如唐新宇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侗族体育项目武术

□ 王国平 杨世如 唐新宇(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当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已成为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追捧的热点。它将人们的思想、情感、理念贯穿到每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当中去,让人们对那些岌岌可危,濒临丢失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树立起“断痕即消亡”的警觉意识。然而,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人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急待保护的意识已经达成共识。黎平县双江镇觅洞村是个纯侗族村寨,其全村男女老少都有习武的经历,可以说,这是调查侗族武术的完美地点,笔者根据所见、所录、所思发现侗族武术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黎平县觅洞村侗族武术的田野调查,对觅洞村侗族武术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充实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1 、觅洞村基本情况

觅洞村位于黎平县双江镇东北部,距政府所在地5公里,住地海拔330m,总面积890.71公顷,东面与乜洞村相邻,南面与四寨村接壤,西面与吕孖村相接,北面与岩洞镇高掌村相连。全村辖6个行政小组,共246户,1186人,纯侗族村寨,吴姓是寨中主要姓氏,有少量的陆姓和陈姓。但不管是哪种姓氏都会武术,且在武术的传授与交流过程中都一视同仁。

觅洞人以吊脚楼为木质结构的廊式“干栏”楼房,建筑以鼓楼、花桥为代表,文娱以侗族大歌和侗族摔跤为代表。节日有春节、三月三、三月十五“摔跤节、“斗牛”节、六月六、吃新节、中秋节。最热闹、隆重的要数三月十五“摔跤节”、“斗牛节”。觅洞人婚姻以自由恋爱为基础。饮食突出三大特点,一是主食以大米为主,以糯米为珍;二是喜欢腌制食品,如:腌鱼、腌肉;三是对烧鱼、血红、牛瘪三道侗家名菜情有独钟。

觅洞人的信仰分原始宗教、人物崇拜、人文宗教、禁忌。他们的人物崇拜焦点,就是传说中的女神“萨母”。人们的生产生活琐事、文化娱乐都要祭萨母。每当觅洞人收徒(侗语:开堂)时都要用香、纸、茶、三杯酒及1.2元钱来祭萨母,以表师徒关系正式确立。

2 、觅洞村侗族武术文化遗产概况

2.1、侗族武术的起源及由来

侗族武术的起源民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最早一个叫德尚大师的人传递下来,据说德尚大师的武艺是他父亲(养父)传授给他的,在德尚大师小时候,他父亲发现他是个习武的材料,就教他武术,他还会飞檐走壁,外号叫小神汉,但26岁掉下山崖死了。在德尚大师时期,觅洞村地方太小,往往受人侵略、欺负,所以他就决定干脆让整个觅洞村村民都来习武,进行保家自卫,再有这也是一种健身,所以从那时到现在,一代传一代地传下来。可惜就是大跃进那时候,又不允许流传这些旧的东西,说是“破四旧、立四新”,不允许武艺往下传,断了很久,以至于到了改革开放时武艺的练习又重新活跃起来。第二种说法是湖南侗族的一个拳种,据传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从外地到侗乡来避难的一个武士,病例在侗寨“鼓楼”里,受侗族青年杨文先的照料护理痊愈后,武士为报答杨文先的救护之恩,将武术传授给杨,经演变而成今天的侗拳。

2.2、侗族武术的种类

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蔚为大观。据20世纪80年代官方统计约有129种。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习云太《中国武术史》,拳种部分有46节计75种、器械部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据被调查的侗族武术师父阐述,侗族武术有拳术、棍术、刀术、锏等多种套路,其中拳术有黑虎拳、四门拳,还有四门棍、四门刀、四门锏。从中可以看出侗族武术是中华武术的一个细枝,具有“一脉相承”而又“合而不同”的历史渊源。

2.3、侗族武术的收徒仪式

觅洞村武术收徒(侗语叫开堂)仪式所需的器物有香、纸茶、三杯酒及1.2元钱。仪式开始时师父在前,徒弟在后,按辈分排好给神位磕头,徒弟先喊“师父,传我技术”,然后师父要告诉徒弟祖师爷是谁,认师程序过后师父开始传授技艺,师父先打一套,之后师父的所有徒弟按辈分轮流打一遍,打完之后新徒弟开始练习。这种收徒仪式和中国传统拜师学艺的程序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只是在操作过程当中的细节有所差异,如器物的选择以及拜师过程中的语言交流。

2.4、侗族武术的对外交流

觅洞武术的对外交流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允许搞副业,部分思想活跃的觅洞村民就大胆的走出觅洞到外乡、外县甚至外省去办武馆“开堂”授艺。据笔者实地访谈的觅洞村民吴玉金、吴继杨两位老拳师回忆,当时“开堂”授艺的地方有黎平县的九潮镇、茅贡乡、孟彦镇,锦屏县、榕江县、从江县,甚至远赴广西。吴继杨师傅回忆当时在茅贡“开堂”收了7个徒弟,收费标准是30-50元每月,在当时的收费标准还是挺高的,传授的技艺都是套路,伤人要害的绝招不教,当然还要看收费情况,钱多就多教点,钱少就少教些。在外地开馆也不是件容易得事,杨师傅说在茅贡“开堂”时就碰到有人来“破堂”(砸场子),有一个学过武的人来找杨师傅挑战 (其实是来测试师父的武艺),结果被杨师傅打败了,后来就收此人为徒了。

2.5、侗族武术的社会功能

(1)技击功能。

侗族武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技击上,侗族武术从萌芽到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无不体现搏斗的作用。在觅洞村民的祖先还没在觅洞村站稳脚跟的时候,他们就总结出习武可以防身,当时村与村之间经常会为了土地而发生争夺;觅洞姑娘嫁到外村被别人欺负;有外地人跑到村里偷牛,村民与偷牛者打架,原本打不赢,但只要旁边有人报武艺招式的名字就能把偷牛者打赢;在解放前,村子交通闭塞,与外界不通,碰到利益问题的争夺都是用武艺解决,所以觅洞村的领头人都是武艺高手。这时武术就体现出了它作用。

(2)教育功能。

事物的传承发展必有一种模式,师父带徒弟就是其中之一,侗族武术的“开堂”收徒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下“教艺育人”的。据有过“开堂”经验的村民吴继杨老师傅回忆,当年“开堂”授艺的原则是老实、听话的多教一些,甚至可以教一些可以伤人要害的绝招,一些学艺动机不纯(为了打架)的人只教花架子,所以侗族武术在传播过程中体现的是与人为善的高尚品德,用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对觅洞村民朴实、真诚性格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3 、觅洞村侗族武术文化的现存问题

3.1、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

随着现代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体育的展示途径丰富多彩,许多侗族本土居民不再重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而是向往和追求现代体育项目,特别是年轻群体更为突出,他们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认识、熟悉并热爱现代体育项目,而对于本民族的武术却束之高阁。青少年本来是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正牌传人,而他们的爱好选择却造成了侗族族民间传统文化无人可传,使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出现严重的断层。

3.2、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侗族的聚居区集中在山区,不仅交通不便,而且资源比较分散,从而限制了侗族传统体育开发与传播。这对分散型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机构的组织工作带来了困难。调查发现,在觅洞村,尚无专门机构对侗族武术进行管理,侗族武术只能依靠群众的自发行为来开展。同时,在这种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管理部门宣传力度不够,比如四寨、肇兴是贵州省侗族民族体育旅游目的地,但是由于其远离客源市场且管理机构对国内旅游者的不同旅游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促销宣传活动也比较少,仅有的宣传也只是侗族的摔跤,这导致旅客对侗族地区景区以及其包含的其它侗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知之甚少。

3.3、传承人制度缺陷的影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活态文化,其传承和发展工作需要靠相关人员去做,因此,相关人员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近些年来,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作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传承、保护工作人才建设则相对滞后。此外,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普遍老化,继承人青黄不接,给传承带来了很大困难。而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保障政策也没有得以完善,直接影响到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3.4、传承模式过于传统

所以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长久,且多数都是以族群的方式居住在一起,人民思想保守固执,甚至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在历史长河中,觅洞村侗族村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欠发达,祖祖辈辈都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形成了以师傅经验认知为主导的传统习武群体,对外表现了强烈的文化排他性,导致了师徒传承方式的封闭、保守、单一等特点。

3.5、法律法规制度的欠缺

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保护机制没有纳入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这会使得相关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调查、收集、记录、整理、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4 、侗族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若干建议

4.1、加强侗族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

保护侗族武术文化遗产离不开一支专门的队伍。可是,当前保护侗族武术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大量缺乏。而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也只是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这也使得侗族武术文化遗产难以真正活在民间。由此,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参与本研究领域,需要更广泛的学科来支撑这一领域。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以及高等院校的学者应该与地方、基层的民族体育工作者联合起来,成立一支专业素养较高、年龄匹配恰当甘愿为民族事业奋斗终生的民族事业爱好者。

4.2、政府职能部门应对侗族武术进行保护与扶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归口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应对侗族武术制定一系列的保护措施。(1)对侗族武术进行专项普查,建立系统的档案;(2)图文宣传是推广的良好途径,政府应加强纸质的、墙体宣传画、网络等途径宣传;(3)对侗族武术传人实行保护、鼓励,建立传承机制;(4)举办侗族武术培训班;(5)制定侗族武术发源地的保护和发展规划以及推广的基地建设;(6)组织专家学者和各武术流派名家,对侗族武术进行专题探讨研究,定期组织大型的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侗族武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

4.3、申请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一个项目想要完整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个必经之径,反之,若要保护和发展某个项目应尽早地把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免时间越长遗失的地方越多。在贵州省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第一批有3个体育项目,第二批有8个体育项目,第三批和体育有关联(包括传统舞蹈)的项目有28项。可见,申遗的路径是越来越宽,只要当地政府做好充足前期工作,侗族武术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是近在咫尺。

4.4、打造和建立侗族武术文化节

众所周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是黎平双江侗族传统摔跤节,在节日当天十里八乡的群众都要汇聚于此,载歌载舞,杀猪宰羊,热闹非凡,随着近几年各大媒体的宣传,很多省内外游客都在摔跤节前一到两天赶到黎平双江等待着摔跤节的开幕。从中可以得到启发,觅洞武术也可以成立武术节,把自己的武术套路、武术文化包装起来,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吸引省内外和国内外游客以及武术专业人士和武术爱好者。在文化节开展期间,可以以武术技艺交流和比赛来搭台,贵州生态旅游这个亮点来唱戏,从多方面来展示侗族村寨的民族风情。

猜你喜欢

侗族体育项目武术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试分析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成语魔方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