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城古琴社诸城派古琴传承研究

2019-12-20贾力娜田苗

艺术评鉴 2019年22期
关键词:传承

贾力娜 田苗

摘要:古琴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山东诸城派古琴是重要流派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树一帜,其传承也是当今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对诸城派古琴传承的研究多围绕创新变迁进行,事实上,诸城派古琴如何传承(侧重保存)的问题更为迫切,尤其是对古琴重要的传习场地——古琴社中如何传承的研究,是目前较薄弱的。通过对诸城市区各古琴社的实地调研,对传承人的走访,发现诸城市区古琴社中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人、教学方式、内容等有其内在的体系,值得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诸城派古琴  古琴社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14-03

诸城派古琴相关的研究论文有18篇。他们分别从诸城派古琴的学校传承,如鹿伦娟的《诸城派古琴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研究》(2014)一文以诸城市为个案,探讨诸城古琴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能;传承中的创新,如,杜晶的《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与生存现状之调查研究》(2010)对诸城派古琴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它变迁、创新途径;历史演变,如《无奈的绝响——诸城派古琴的勃兴以及在诸城的式微》(2013)通过分析诸城派古琴在本地发展萧条的原因,对当今勃兴的发展状态进行论述;诸城派古琴美学思想研究,有《诸城派古琴美学思想研究》(2007)等。以上研究对诸城派古琴的学校传承、传承中的创新、生存现状及历史演变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没有对诸城派古琴在琴社中的传承进行深入分析,而古琴社恰恰是重要的传承场所,本文建立在对诸城派古琴社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诸城琴社中如何传承、传承环境、传承方式和内容等进行探究。

一、诸城派古琴概况

(一)诸城派古琴

古琴流派众多,诸城派古琴是影响较大的流派之一。2008年,诸城古琴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201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诸城是诸城派古琴的发源地。诸城派古琴又称“琅琊派古琴”,它早前吸收了山东各地的琴艺,融会贯通、并蓄南北,融合了一些其他琴派的风格汇聚而成。

(二)诸城琴社

由于战争和文革的影响,诸城派古琴独家技艺保留下来的古琴和琴谱为数不多,在21世纪初,古琴入选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琴社才正式产生并有规模的出现。诸城市市区现有古琴社三家,在西关大街、古街、东关大街各有一家。他们的教学多面向社会爱琴人士,使用识减字谱与基础指法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传授古琴知识、切磋交流琴艺。其二是培训中小学生、青年文人雅士,使诸城派古琴得以延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云雪堂诸城古琴艺术传习中心”在传承古琴方面最具有代表性,所以,对于琴社传承的研究以它为重点进行展开。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古琴社中真正达到传承人数量还是较少,传承曲目和谱例也不算多,它的传承方式除了传统的依靠减字谱,还有多种借助现代手段的传承方式,总体来说,古琴社对古琴的传承发展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为古琴继续培养传承人,发扬古琴的悠久文化历史,还可以促进古琴的发展。现在多数人只对古琴的生存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实际上如何更好的传承才是更需要关注的问题。诸城派古琴之所以在本地匮乏,是因为古琴社的发展不乐观。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关注古琴社来对诸城派古琴进行更加细致,具体的研究,不断的扩大古琴的影响力,促进诸城派古琴向更远的方向发展。

二、诸城派古琴传承现状

(一)传承人

茅毅是诸城派古琴的第六代传人,云雪堂诸城古琴艺术传习中心的主任。我国著名古琴演奏家,诸城派古琴第五代琴家高松如先生是茅毅的祖母,也是他的师傅。茅毅从10岁开始,跟随师傅学习弹奏古琴八年,18岁始随广陵派第十一代琴家梅曰强先生研习古琴演奏和琴学研究。出版有CD《松涛》《疏影》与《响雪》。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上百场古琴音乐会,发表了论文《< 潇湘水云>打谱笔记》等。

钟珊是云雪堂诸城古琴艺术传习中心的秘书长,她是诸城派古琴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她被批准为国家艺术基金“诸城派古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专家组成员。

(二)传承曲目与琴谱

琴社中,诸城派古琴的传承曲目主要有《长门怨》《捣衣》《关山月》《骂情人》《双鹤听泉》等。《长门怨》是诸城派琴派的重要曲目,此曲出现在清代,根据汉武帝与皇后陈阿娇之间的故事谱写而成,流传至今。《捣衣》描述的是古代妇女在黑夜中捣衣的情景。《关山月》是一首具有典型北方地域风格的诸城派古琴曲,在王燕卿民歌《骂情人》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应用到古琴曲上的。《双鹤听泉》是由诸城派名家詹澄秋先生演奏谱整理而成,以双鹤在泉水中嬉戏为主题,表现出高人雅士在深山清泉之间,悠然自得的意境。

《长门怨》(钟珊提供  田苗 摄)

传承琴谱有《龙吟馆琴谱》《桐荫山馆琴谱》《神奇秘谱》《玉鹤轩琴谱》《五知斋琴谱》《岁寒轩琴谱》《梅庵琴谱》《琴谱正律》。

(三)传承方式

琴社中诸城派古琴的传承方式多样。有传统的口传方式,也有现代的方式。传统方式中,运用“减字谱”来记录演奏技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诸城派琴师除了根据曲子的情感,需要准确的运用古琴的弹奏技法表达乐曲的内外情感。而现代的方式比较多样。因为琴社传承对象面向大众,其学员均以诸城派古琴的风格为标志。琴社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古琴艺术交流活动,宣传古琴文化并且与其他流派进行交流。

在云雪堂古琴艺术传习中心,有常规课程安排和公益课程安排。常规课程安排是一共有9期,周一至周五晚上面向广大社会爱琴人士,周六周日面向青少年学生及儿童,共研习曲目34首。公益课程安排是在每周五晚,第一阶段学习概说与右手八法,第二阶段学习按音、泛音、音阶练习。第三阶段学习曲目《沧海一声笑》,第四阶段学习曲目《仙翁操》,無需学费。古琴社是一个致力于古琴与古筝的琴社,它不仅传授古琴知识,并且还教授古筝,所以古琴社又具备了很多培训机构所没有的地域文化属性特征。

云雪堂诸城古琴艺术传习中心所在地较为安静,拥有独立的门头,适合学员心无旁骛的练习古琴。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诸城派古琴的影响力,长期开设古琴培训公益课和招收假期长期学员。2011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验学校——诸城文化路小学,在文化路小学开设“云雪堂古琴培训基地”。学校为该基地设立了专门的古琴教室,并且配了62床古琴。在这种背景下,文化路小学成为2011年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的实验学校。学校每周两节的课外活动课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四、五年级开课。指导老师钟珊编写了一套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古琴教材。把音乐学科教学与古琴教学有机的结合为一体,用古琴来为音乐的教学形式增添色彩,丰富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式,并且发扬了古琴教育。

钟珊老师制定该课题的实施方案计划,在行动研究中传承、普及诸城古琴艺术。古琴社的管理制度很合理。因为学习古琴的人多为在职者和学生,日程不能按学校上课的方式进行,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会根据学员的时间恰当的安排。古琴社的两位老师本身也有自己的工作,是半职业性的,但由于本身对古琴的热爱,加上抚琴时间之长并且不断的学习,对古琴也有很深的造诣。国家和当地政府如今也非常重视古琴的生存,拨放基金支持古琴的振兴发展,但往往在宣传力度上就会耗费大部分,实质性的并没有落实到古琴本身。钟珊在传授古琴艺术的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各种艺术交流活动,比如2017年在临沂市大剧院演出了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诸城派古琴表演人才培养》系列音乐会。在乐曲选择上,音乐会创新性的将四首诸城派经典琴曲《良宵引》《仙翁操》《凤求凰》《双鹤听泉》进行了器乐化的编配,加入了中阮、古筝、琵琶、箫等乐器,形成了全新性的乐曲,新颖悦耳,是项目对“诸城派”古琴传承创新的探索。另外,琴社的钟珊老师和学员一起举办诸城派古琴新年音乐会、诸城教育春晚、参加山东省艺术展演、积极参与诸城市新年联欢会以及校园艺术节活动,对古琴艺术的表演形式加以创新,搭配太极与古典舞蹈,创意十足、古风古韵。2016年11月,在临沂大学举行了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国之正音,诸城遗韵》——纪念诸城派第五代传人高松如女史逝世三十周年毛毅师生音乐会。在临沂大学艺术剧院演出了2017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桃花源”诸城派古琴音乐会。钟珊老师在工作之余还专程去听中央音乐学院赵坚娣博士关于《古琴音乐的美学探讨》专题讲座,为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不可忽视的付出和努力。

三、结语

诸城派古琴是“中国古琴八大流派”之一,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琴社的出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古琴的传统艺术,全国各地的琴社、琴人广泛交流,互通声气,切磋琴艺。更有利于古琴的学术研究,演奏和教学的探讨。现在古琴艺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许多外地的学员也来诸城拜师学琴,这些学员在回到自己家乡后也纷纷开设了诸城古琴传习中心的分部。本着对古琴文化的传承信念,将诸城派古琴的文化薪火带到了各地,为诸城派古琴传统文化培养出一批新兴力量。随着各种古琴艺术培训机构的创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古琴艺术,很多人专程去拜访传承人学习古琴,使得古琴艺术能够传承下去。2006年,诸城市隆重组织举办了一场刘赤城大师的古琴音乐会,使人们对古琴艺术有了新的认识。2011年12月,通过钟珊老师的努力促成与协助,诸城成功举办了“龙吟习习”毛毅师生古琴音乐会。这是钟珊和毛毅先生在家乡举办的第一次音乐会,对诸城派古琴的重生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年,在没有外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钟珊老师掏出6万多的积蓄出资在潍坊举办了一场毛毅师生古琴艺术交流活动。工作之余,2017年钟珊老师奔赴中央音乐学院听取博士生导师周青青教授的专题讲座《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听取中央音乐学院赵坚娣博士关于《古琴音乐的美学探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古琴艺术修养,传授给学员更广的古琴知识与思想。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诸城市政府也加大对诸城文化的研究和重视,逐步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日常行为思想都深受欧美及其他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反而对自己国家传统宝贵文化的所知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诸城派古琴传承人虽然在诸城作出了诸多贡献,但传承人的数量还是比较少,学习者也不算很多。因此,我们应该反省自身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古琴的宣传力度。比如首先政府加强推动引导作用,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进行积极协调扶持。其次民间琴人的忧患意识和自我奉献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古琴,致力于琴学研究。最后,广大人民群众应多加了解中华的民族文化,树立社会责任感,尊重古琴艺术并对其加以保护与发扬,古琴并不只是一门乐器,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

参考文献:

[1]杜晶.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与生存现状之调查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0年.

[2]鹿伦娟.诸城派古琴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年.

[3]章敏敏.山东诸城派古琴艺术的发展现状及调查保护[J].艺术百家,2014,(S1).

[4]朱芳.潍坊地区器乐——诸城派古琴的历史演化[J].作家,2012,(02).

[5]刘晓玲.无奈的绝响——诸城派古琴的勃兴以及在诸城的式微[J].人民音乐,2007,(02).

[6]米永盈,刘淑美.诸城派古琴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山东的发展现状[J].齐鲁艺苑,2007,(03).

[7]马立婧.诸城派古琴美学思想研究[J].音乐创作,2013,(03).

[8]张晨,张绎如.走进山东(之一)诸城派古琴[J].音乐生活,2013,(10).

[9]韩钰泽.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6年.

[10]劉姝彤.诸城派古琴“同源异流”的琴人、琴谱、琴乐研究[J].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6年.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