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小提琴音乐与塞拉菲尼插图之审美趣味研究

2019-12-20青彦言

艺术评鉴 2019年22期
关键词:巴赫审美趣味

青彦言

摘要: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将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所蕴含的美感趣味融合在一起,分析论证巴赫小提琴音乐和塞拉菲尼插图之间的共同特点,提出了“未完成”刺激“再创造”、象征寓意唤起情感共鸣、语境表述激发意境联想、抽象线条引发本质思考等观点。

关键词:巴赫  塞拉菲尼  音乐  绘画  审美  趣味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06-02

谢林曾说过:“美就是从有限通向无限。”[1]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比较有说服力,真正的美是不受物理时间制约的,永远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当然,这个说法预设的前提是有唯物倾向的,它强调的是美的客观存在性。但从本质上讲,所有的美都是由人这个观者来定义的,如果脱离了观者这个主体,所有的美都失去了依附的根基。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谈美,还需要从唯心的一面来考量,才有更加本质更加实际的意义。因为一切美的存在都离不开人这个观者,所以美具有唯心和精神的属性。从这个角度讲,美是能够让人的精神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的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现象。有人说“喜欢就是美”,这个说法虽然不太学术,但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审美的本质。所谓趣味,就是对人具有吸引力,并能使人兴致盎然地自愿投入注意力的状态。所谓审美趣味,即是主体接纳并欣赏客体所具有的美感趣味的心理过程。

关于巴赫小提琴音乐的审美趣味的问题至今少有人涉猎,原因大概在于音乐本身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当我们聆听巴赫无伴奏小提琴音乐时,那些由时间串联起来的音乐线条能带给我们什么呢?这是热爱巴赫小提琴音乐的人经常喜欢追问的问题。

塞拉菲尼是1981年出版的“世界第一神秘天书”《塞拉菲尼抄本》的作者。这本书8开本,共计400页。塞拉菲尼在书中自创了一种文字,并给他的文字配了许多抽象的插图。他的文字曾引起众多文字学家的兴趣,但至今无人能破解其中的奥秘。其中的插图给人的美感是饶有趣味的,发人深省。

笔者认为,研究和发掘更多的隐匿于两个艺术之中的审美信息,对于进一步探索巴赫小提琴音乐和塞拉菲尼插画的内涵,以及进一步提高我们对这些艺术的欣赏水平,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所谓“未完成”是指艺术作品意犹未尽的部分。它是艺术家有意或无意在作品中预留的空白,这些空白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给观赏者预留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些想象的空间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谜团,会吸引和刺激某些观賞者的好奇心,在心里产生一种想要揭秘的欲望,使之情不自禁地要去反复思考,一探究竟。“未完成”的艺术作品凭借这些空白谜题的魅力来吸引观赏者,让观赏者自愿参与到创造、欣赏的过程中来,自觉去思考和解释作品预留的那些不确定性,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再创造”,欣赏者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才使这个“未完成”的“半成品”,最终变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而这种“再创造”是心理意义上的,而艺术心理是没有疆界的,它存活于每个人的心里。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艺术品究竟能给一个人带来怎样的心理感受,那是很难被规范所统一的。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心理差异非常大,况且艺术本来也是开放的,它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纯粹的古典音乐最大的特征,就是“未完成”,它需要听者用自己的“音乐能力和文化知识结构,此时此刻的心情,境遇或精神气质”[2],对作品作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才能最终完成审美过程。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音乐,更是典型的“未完成”。18世纪的巴赫留给后人的音乐,可以说全都是“未完成”的“半成品”。因为作为21世纪的我们,能够实实在在地触摸到的巴赫音乐,只能是乐谱。一张乐谱能够说明什么呢?巴赫的乐谱上面,没有标记任何表情符号,只有音符构成的旋律,面对这些旋律,我们不禁要追问,它们究竟记录了怎样的情感?巴赫究竟想要在其中表达怎样的心意?这些都需要后来的演奏者和欣赏者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用自己的音乐能力和文化储备以及知识结构去填补去消化去完成。

小提琴大师伊达·亨德尔(Ida Haendel)对《恰空舞曲》的理解很有说服力。她说:“《恰空舞曲》所表达的内涵还是很惊人的:它里面有悲剧,有哀伤,有忧郁,还有无穷无尽的谜题。我觉得,在《恰空》的音符中藏着太多神秘的东西,而且其整体结构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它是由小调开始的,中段有了点宽慰和松弛,就像一丝阳光照射了进来,但是后半部分又回到了小调的忧郁,它的结尾甚至有着几分绝望,它的每个音符都是大师级的。”伊达·亨德尔说她小时候就会演奏巴赫的《恰空舞曲》,但和别人拉的感觉差不多,直到遇见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埃内斯库,从他那里,伊达才明白了《恰空》的真正含义。埃内斯库说:“所有这些装饰音都不是巴赫,你必须将注意力放在它的骨干上。”伊达·亨德尔说,“他让我移除所有装饰性音节,然后再拉,并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巴赫的其他曲子。显然,如果你这么做,你会听到简明—复杂两种风格的巨大对比,但是如果你完全抛弃了装饰音,也没法将巴赫的用意表述完整了,所以这只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她说,“有些小提琴家认为《恰空》的结尾是一种胜利的归来,所以将其处理成一个渐强。但我的观点完全相反。我会用渐弱来拉最后一个音,就像它马上要深深地沉入谷底。”由此不难看出,演奏家伊达·亨德尔和音乐家埃内斯库都在完成巴赫《恰空舞曲》的“未完成”。笔者认为,伊达·亨德尔的理解更接近巴赫的意思。因为巴赫创作《恰空》时,刚刚经历了丧妻的痛苦,整个情绪还处在极度沉郁的悲伤之中。尽管伊达·亨德尔把巴赫的《恰空》表达得非常完美,但从欣赏者的角度而言,它仍然是“未完成”的半成品,它还需要听者进一步去完成纯音乐本身带来的“未完成”。

在处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装饰音问题上,谢林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说,在奏鸣曲和组曲中出现的装饰音,只是所谓的“必要的装饰音” ,它们通常都是巴赫自己标注的。偶尔,装饰音必须通过与其他音之间的对比才能完成。这一时期的装饰音完全是从正拍上开始的,并且通常演奏得更柔和,颤音的速度也较慢。

由此足见,每个演奏家和欣赏者都是在用自己对巴赫音乐的理解去诠释巴赫的作品,从而完成作品之“未完成”。

翻开塞拉菲尼的天书,没有人能够认识里面的文字,他自己也说这些文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但是书中大量的插图都不是一目了然,一览无余的“完成”之作。这一点与巴赫小提琴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天书,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那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插图。每一幅都让人煞费思量的苦心。除了插图本身的美感吸引眼球外,最抓人的还是图画之外预留的种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它们永远都会牵引你的思绪,让人不得不揣摩不得不思索,这幅画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谜题一旦被破解,或被观者自圆其说,那种惊喜和快乐是难于言表的。

翻开《塞拉菲尼抄本》第7頁,有这样一幅插图:一只没有五官的绵羊,后半身肉皮裸露,脖子上勒了一根绳子,绳子的末端伸进一个绞盘。看到这幅画,让人不禁想到,人为了获取羊毛,视绵羊为没有生命的毛球,完全不顾绵羊的冷暖和感受。那根绳子,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那个绞盘是工业社会才有的物件,这些物件直接将罪恶的箭头指向了贪婪的人类。塞拉菲尼所作的“未完成”艺术,通过欣赏者的参与,填补了作品意犹未尽的空白,使之成为了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欣赏“未完成”的艺术品,常常会使整个欣赏的过程变得兴趣盎然。

“从艺术欣赏的心理活动方面来看,让观众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想象,获得‘渐入佳境的效果,往往更能增加艺术的魅力。”[3]实际上,“未完成”的艺术比那些一览无余的艺术更走心更震撼更抓人。但凡具有吸引力的艺术,其审美趣味大概都是比较高的,因为它撩心的层次深,持续的时间长,震撼的力度强。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艺术创造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匡惠.音乐欣赏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迟轲.西方美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巴赫审美趣味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午睡的趣味
我是听巴赫的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