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活 大智慧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2019-12-20郭文娟
文 郭文娟
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工作是琐碎、繁杂的工作,幼儿教育不像小学教育,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教材和固定的蓝本,可以按照统一的模式照本宣科。幼儿教育强调的是幼儿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养成。由此我们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养成教育;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养成习惯。
在幼儿园,大多数教师认为进行教学活动才是课程,其他时间往往是随心教育或让幼儿消极等待。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析:幼儿从早上7∶50 入园,下午4∶20 离园,在园的时间是八个多小时,其中70%的时间为生活活动。这样的数据让我们不断思考:作为教育者,我们怎样才能让幼儿在园获得更多的有益经验及习得更良好的习惯?怎样才能坚持保教并重的原则,更好地开展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
一、幼儿自主入园
以前,幼儿早上入园都是由家长牵着或抱着送进教室,并且交到老师的手中。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实施,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幼儿,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自由、自主的成长和发展。家长的包办代替,无疑会间接地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形成一种阻碍。
(一)常见的问题
●晨检的时候,漏检现象比较严重(家长着急不愿等待)。
●幼儿入园的时间线拉得太长(影响就餐、影响正常活动)。
●家长进班不能及时离开,影响老师对幼儿的关注,影响幼儿的情绪和活动的秩序。
(二)交流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老师进行深入研讨,经过反复讨论,大家提议尝试鼓励幼儿自己进园(自己进园指的是家长将幼儿送进大门,幼儿自己从大厅走进班级),之后各班对幼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了解,听取了幼儿们的想法。这个提议得到了幼儿们的一致认同,之后围绕这个话题,各班老师和幼儿们讨论了从大厅到班级的路线图,中、大班的幼儿先实地探查,将能走的线路统统走一遍,之后回到班级再将自己认为最近的、最通畅的以及自己最想走的线路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发现大班幼儿表征的形式多样,有的是用照片,有的用建构,有的是用绘画记录的形式……小班的幼儿因能力所限,表征的形式相对单一,他们更多的是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三)尝试调整
征得幼儿的同意之后,根据幼儿设定的路线图,我们利用班级群组发通知、大门口出示宣传海报、幼儿回去口述等形式向家长进行了宣传。每周的星期二至星期四是幼儿自主入园、离园的日子,星期一和星期五是家长进园接送幼儿的日子(涉及拿被子的问题)。之后开始了第一次的尝试,首先班级的三位老师要分工明确,一位老师带上接送卡到门口接幼儿,另外一位老师在班级里接待幼儿并且做好二次晨检,保育老师则是做好取餐和备餐的工作。幼儿7∶50入园,进班首先是自我服务,擦拭自己的桌椅→洗手→取餐→进餐。刚开始,幼儿们觉得新鲜,表现得很积极,家长们尤其是中、大班幼儿的爷爷奶奶,非常满意(不用爬楼梯了),之前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但一段时间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幼儿们在等待晨检的时候嬉戏、打闹;晨检之后幼儿们三五成群地在大厅、走道等地逗留。针对新发现的问题,我们再次组织老师进行研讨,最后我们尝试安排值班人员进行巡视、拍照,回到班级后老师给幼儿加强规则,让幼儿之间相互监督。
(四)新的突破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值班老师发现幼儿们并不满足这种现状,虽然考虑到幼儿们的能力和安全,星期一由家长协助幼儿把被子拿入园,但大多数幼儿主动承担起拿被子的重任,有的幼儿则跟家长争抢拿东西,尤其是小班幼儿。针对这种现象,在晨间谈话时,老师将这个话题抛给幼儿,让自己主动拿东西的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遇到的问题……渐渐地,幼儿们都自己主动把被子拿进教室,有的还学着老师和家长的样子像模像样地把被子铺好。我们先不说幼儿们铺得怎么样,我们先来说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会获得哪些发展?(五大领域都有所发展)把被子拿进教室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状况?铺设被子的过程中又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区分铺被和盖被?如何把被子铺平?结合《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们会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二、幼儿晨间自我服务
所谓自我服务,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为自己服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了使这些想法能够实现,需要通过自我的一些思考和设计,捕获相关的重要信息来服务自我想法的实现。
对于刚入园不久的幼儿来说,经过几周对幼儿园环境的熟悉和适应,他们的情绪基本稳定。之后,我发现好多幼儿喜欢争抢着帮助老师做事情,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我在班里的生活区提供了一些小抹布,提前和他们一起讨论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如:擦椅子时先擦上面再擦下面,擦完要洗抹布、洗手,水龙头的水要开小……之后,早上幼儿进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抹布开始自我服务,有的幼儿忘记了,看见别人在做,也立马参与其中,而这时我更多的是在旁边观察,发现问题就记录下来,之后再和幼儿们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们自然养成了自我服务的习惯。
三、幼儿自主食用水果点心
以前我们吃水果、喝牛奶及吃点心都是统一的时间,可是有一次我们大班老师分发牛奶给幼儿时,有一个幼儿说:“老师,我现在不想喝。”我们问他为什么不想喝,他说现在就是不想喝,这时大多数幼儿都表示现在不想喝牛奶,随后我们询问幼儿在什么时间段想吃(喝)什么东西?幼儿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随后,我们在园本教研时提出了这个问题,经过讨论,我们遵循幼儿的意愿实行了自主吃水果、喝牛奶及吃点心的制度。
在遵循幼儿意愿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规则,那就是在一定的时段内把东西吃完,如:上午9∶00 ~ 10∶30 吃水果,下午2∶30 ~ 3∶30 喝牛奶和吃点心。
(一)不认识钟怎么办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和幼儿再次进行了探讨,幼儿们的想法很多,有的幼儿说:“老师可以叫我们吃啊!”可是,这个提议很快被别的幼儿否定了,理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幼儿说:“放音乐,就像我们游戏开始要放音乐一样。”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天,我们就进行了尝试,离园前我们又进行了谈话,很多幼儿表示这个方法比较好。第二天,一个幼儿在晨间谈话时说他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钟改造一下,然后他把前一天晚上和爸爸一起设计的图纸拿出来解释给幼儿们听。我们根据他说的方法,先由幼儿们自主选择颜色,之后在钟上做了相应的标记。
(二)分不清时针、分针和秒针
老师尝试着引导幼儿先观察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区别,有长的,有短的,还有细的。短的针指到绿色的地方就是吃水果的时间到了,指到黄色的地方就是喝牛奶、吃点心的时间到了。可是有的幼儿表示不理解,我们就和幼儿进行了探讨,怎么才能认识时钟上的针呢?我们讨论好久,这时有一个幼儿提出:“我们可以给它们穿不一样颜色的衣服。”
(三)如何了解每个幼儿的用量
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和区角游戏一样实行插卡做统计的方法。随后,幼儿们选择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寓意,绿色代表水果,白色代表牛奶,黄色代表点心。
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能让幼儿们参与其中,幼儿们的反馈及意见比成人“想当然”的做法要有用、有效得多。
“生活一日皆课程。”在我园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借助专家队伍的引领,省、市内姐妹园的帮助,组织老师经过多次的学习、讨论、实践与反思,发掘幼儿的已有经验,不断拓展和提升幼儿新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习惯,而这些只是幼儿自己尝试和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小部分。我不禁反问自己:是放手让幼儿们突然间增长了本领,还是幼儿本来就已经具备了本领而我们老师不敢放手呢?实践证明:老师敢放手,幼儿们就敢接招,放手能让幼儿获得自主、快乐的体验,产生更多交往、创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