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计生协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研究陆继锋

2019-12-19陈炳霞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城市治理

陈炳霞

摘   要: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是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开展计生协参与城市治理研究是推动计生协自身改革的需要,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当前研究围绕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背景、内容、路径开展。未来的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应当以城市社会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城市治理实践为目的,以“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新担当”为研究使命,深刻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和计生协组织机构改革与职能轉变等背景,探寻新时代中国计生协组织如何在自身改革创新基础上推动城市社会治理创新。

关键词: 群团组织; 城市治理; 计划生育协会; 社会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C92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4.008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以下简称计生协)是在党领导下,依靠广大会员,动员群众推进人口发展、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全国性、非赢利性群团组织。与西方NGO组织性质不同,中国计生协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兼具群团和行政双重属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形式。计生协参与城市治理研究,宏观而言是创新社会治理应有之义,有利于促进群团组织有效有序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中观而言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的需要,理论上能丰富新时代城市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实践上可服务城市问题治理,改善城市人口治理环境;微观而言是促进计生协自身转型和发展需要,构建新时代计生协组织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的路径,切实发挥计生协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一、中国计生协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研究的背景

(一)开展计生协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研究是推动计生协自身改革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计生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希望中国计生协认真履行肩负的职责,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重大意义,切实做好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和流动人口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国计生协八届三次会议指出:新时代计生协工作应当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时代要求,聚焦基本任务,打造多元共治合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管理的决定》强调:要充分发挥计生协生力军作用,切实推动计生协的组织和能力建设。全面实施两孩政策的落地,标志着人口发展战略和计生工作已经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计生协机构及其职能面临重大调整。然而,计生协客观存在行政色彩浓厚、理念提升不够;社会认知度低、组织协调性欠缺;经费来源单一、队伍建设有待改进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协会功能发挥和社会治理的参与。如何结合新时代计生协面临的新形势,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计生协转型,促使其增强社会治理责任感和使命感,既是计生协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的需要。

(二)开展计生协参与城市治理研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整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现代化治理体系需要在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职责边界的前提下,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格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系统工程,群团组织社会治理参与和城市社会治理是这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城市人口激增;市民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老市民、新市民和流动暂住人口正在成为新的构成要素;市民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利益格局更加复杂,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大量“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城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增多,等等。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城市治理同样离不开群团组织参与。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部署,聚焦当前城市社会变化和社会治理形势,探讨计生协等群团组织如何参与城市治理是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综上,开展计生协参与城市治理研究,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计生协改革发展重要指示和中央关于计生协改革相关文件精神,以“促进计生协转型,激发计生协活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为指导思想,以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构建计生协参与并融入城市社会治理为关键任务,推动计生协投身新时代城市社会治理实践,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二、中国计生协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研究的回顾

(一)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背景研究

1.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的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研究。如,陈恩(2011)提出:计生协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1]王丽萍(2014)指出:计生协组织应当结合社会治理总体布局,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创新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增强参与治理积极性和创新性。[2]胡蓉等(2015)提出:计生协应当立足生产、生活、生育和健康等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积极融入社会治理体系。[3]

2.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背景下的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研究。如,彭怡(2015)认为,参与社会治理职能和政治服务职能是计生协两项基本职能。为此,应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深入分析影响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的困难和挑战,在理顺政社关系、淡化行政色彩、提高干部素质、提高公信力等方面推动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4]韩莹莹等(2017)则提出:理清政府权责边界是促进计生协参与治理的基础。为此,应以行政机构变革和职能转变为契机,将行政资源赋予计生协,构建计生协与政府合作新模式,打造多元共治格局。[5]

3.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变革背景下的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研究。如,李红新(2016)提出:计生协应尽快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创新思路,结合社会治理需求尽快实现“坐等”向“上门”服务、“阶段性”向“经常性”服务、“单一性”向“全方位”服务、“漫灌式”向“精准式”服务转变。[6]苏杨(2017)则认为:在人口新形势和政策发生变化的当下,计生协应不断深化改革、厘清职责边界、合理调配资源,尽快融入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7]温国武(2018)提出:无论政策如何变化,计生协都要不忘服务群众初心,直面使命和担当,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认真履行职能。[8]

(二)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内容的研究

1. 参与计划生育管理研究。如,高民(2007)论证了计生协在计划生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要将计生协建设成计生管理工作的生力军和重要依靠力量。[9]沈燕(2010)认为:计生协组织应着眼于群众愿望和多样化需求,不断创新,提高管理水平,让群众获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陶克中等(2011)提出:计生协应从履职尽责、资源整合和自身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构建和谐计生,促进社会和谐。[11]华芳英(2011)提出:计生协应结合改革发展新情况和新问题,创新管理,保证群众参与,提高管理水平。[12]

2. 参与计划生育服务研究。如,林晓红(2007)提出:计生协要拓展空间并创新载体,面向困难家庭和群体,开展扶贫帮困、紧急救助等服务。[13]魏瑞亮(2014)主张计生协组织应当促进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社会和谐稳定与服务群众家庭三者统一。[14]王自伟(2015)提出:要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构建平台并夯实基础,将计生协打造成服务家庭的生力军。[15]张友芳(2018)提出:计生家庭服务是计生协基本任务,也是社会治理重要内容,应在提高服务自觉性的同时,落实帮扶政策,搭建多部门合作“桥梁”。[16]温国武(2018)提出:计生协应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认真做好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优生优育指导、计生家庭帮扶、权益维护、流动人口等全方位服务。[17]

3. 计生协参与基层自治研究。如,刘爽(2000)认为,基层计生协以群众需要为导向,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群众成为参与主体,深化村民自治。[18]杨绪斌(2004)结合农村社会体制改革分析了计生协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和功能,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19]张瑶莹(2005)探讨了计生协在参与村民自治中的角色,提出通过自治促进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的形成。[20]华芳英(2011)结合改革发展形势,提出计生协应在健全自治组织,保证群众参与方面发挥作用。[12]温国武(2018)认为:计生协应走进社区,扎根群众、依靠群众,以基层自治示范项目为引领,以基层自治“三级联创”为抓手,提高自治水平。[17]

4. 计生协参与宣传教育研究。在健康教育方面,王洪星等(2006)认为,计生协应当探讨多元化教育模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青春健康教育体系。[21]潘贵玉(2009)提出:生命健康教育是计生协常规工作,应加强组织领导,建设由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构成的师资队伍,打造专门基地,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教育质量。[22]在人口文化宣传方面,彭彧华(2013)主张要借助建设人口文化公园、推动人口文化旅游、开办大讲堂、借助报纸和网络媒体等方式,弘扬人口文化理念。[23]在宣传教育方式上,张晓红(2009)提出:要发挥计生协网络和权威优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24]胡承裕(2011)提出:要围绕“社会治理创新”主线,落实主体,创新机制和形式。[25]

(三)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的研究

1. 提升理念,明确思路。如,华芳英(2011)提出:计生协应秉承“人本关怀,服务群众”理念,增强意识,明确思路,提高服务水平。[12]王月蛾(2012)提出应遵循“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思路,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优势,推进治理创新。[26]胡蓉(2014)提出:要按照“党政所急、群众所需、协会所能”的思路,寓管理于服务,实现服务多样化。[27]

2. 推动变革,提高能力。如,刘爽(1999)提出:计生协需顺应经济社会变革需要,通过自身改革,将政府需要和群众需求相统一,履行好“带头、宣传、服务、监督、交流”职能。[28]王刚(2012)认为:计生协应加强创新,发挥优势,动员群众和会员参与社会治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29]魏瑞亮(2014)提出:计生协应结合社会变革背景和自身发展规律,转变职能,拓宽领域,规范运行。[14]陶竞(2014)提出:计生协应认清使命和优势,提高参与治理的针对性和积极性。[30]盛昌黎(2014)提出:计生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趋势,重新定位自身职能,抓好队伍建设,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创新能力。[31]

3. 转变职能,拓宽渠道。如,李寒柏(1990)分析了计生协与计生委关系以及组织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从组织全民教育、开展福利保险、实施民主监督等维度参与社会治理。[32]李培生(2012)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强与计生协的指导和教育培训,提高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能力。[33]魏瑞亮(2014)提出:要结合社会治理体制变革对计生协职能进行重新审视,拓宽工作领域。[14]

4. 夯实平台,强化创新。如,杨玉学(2011)分析了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借助计生协促进家庭发展能力和计生协治理能力双提升。[34]谢自娟(2013)主张借助网络载体创新形式提升协会参与社会治理能力。胡蓉、谌贵璇(2015)提出:应建立计生协产业发展合作社和计生協家庭服务中心,搭建协会与会员、协会与家庭、协会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相互沟通、协作和帮扶平台,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提高治理水平。[3]刘永孚(2017)提出:计生协应依托现有组织网络、人员队伍、活动阵地和项目开展活动,促进治理创新。[35]张友芳(2018)提出:计生协应以家庭帮扶项目为载体,发挥项目驱动作用,确保帮扶政策落实到位,服务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36]

(四)计生协参与城乡社会治理的研究

1. 计生协参与乡村治理研究。如,张瑶莹(2005)认为,计生协应当积极参与新型乡村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规范构建,强化农村社会信任。[20]丁卫东等(2016)结合新农村建设分析了计生协自身问题和参与乡村治理困境,提出从加强队伍建设、构建组织网络、加大投入和整合治理资源等方面,立足优势,开展乡村社会治理特色活动。[37]邹皓(2018)认为:当前乡村存在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突出。为此,计生协应摸清“三留守”人员实际需求,开展志愿者关怀关爱活动,提供优质健康服务,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38]

2. 计生协参与城市治理研究。如,刘爽(2001)分析了新时期城市计生协定位问题,结合深圳经验提出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制度创新,解决好城市流动人口治理问题。[39]徐小虎(2006)以“两种生产”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城市治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计生协发展和治理参与问题,主张从推动社区居民自治、加强宣传教育、保障市民合法权益入手,将计生协打造成参与城市治理重要力量。[40]鲁喜娜(2016)提出:计生协应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面向城市社区开展真情慰问送温暖、免费体检送健康、经济帮扶送慰藉等特色活动,促进社会和谐。[41]

综上,学界和实务界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现实出发,围绕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背景、内容、路径等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其中,从农村和城市两个维度探讨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是重要的研究路径。当前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未能高度聚焦计生协自身优势特色和组织转型变革背景,深入探讨计生协如何通过参与和融入社会治理,这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趋势不相适应;二是计生协如何结合城市社会转型以及城市社会新变化和新特点,面向城市流动人口和新市民群体,开展城市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化质量不相适应。

三、中国计生协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研究的展望与思考

(一)立足计生协的基本职责,开展基本议题研究

1. 参与宣传教育研究。一是倡导文明和树立新风的研究。研究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科学婚育观,建设新时代人口与生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新风。二是计生科学知识与政策普及教育研究。研究如何立足本职工作宣传普及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如何开展市民生殖健康教育、性教育、家庭教育和计生维权教育等。三是围绕社会治理宣传教育的相关研究。计生协如何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会员和市民增强社会治理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夯实治理基础。

2. 参与社会服务研究。一是理念思路研究。计生协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社会治理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变革,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实现理念思路转变。二是服务内容研究。其一,计生协如何以群众生产、生活和生育需求为导向,开展生殖健康咨询、优生优育指导、计生家庭帮扶、权益维护等基本服务的研究和探索;其二,计生协如何聚焦城市社会发展与治理需要,突出文明幸福市民家庭创建、婚恋期和生育旺盛期青少年生育与健康教育、市民尤其是流动人口正当权益维护、城市矛盾纠纷化解等服务的研究。三是服务方式研究。其一,计生协如何运用大数据手段收集掌握信息,开展市民服务需求调研,把握市民生产、生活和生育诉求;其二,计生协如何在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的同时,构建服务网络,协同政府、市场、社会力量,促进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和家庭参与;其三,计生协如何制定服务标准和服务菜单,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亲情化和温馨化服务的相关研究。

3. 参与社会监督研究。一是计生协参与社会监督角色定位研究。探讨计生协如何立足群团组织属性,当好政府助手和市民人口计生权益代言人角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发挥参政议政功能。二是计生协参与社会监督内容研究。计生协如何开展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政策监督,协调落实群众监督意见,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如何吸引居民评议计生工作,确保市民参与权与监督权。三是计生协参与社会监督路径研究。其一,计生协如何秉承民主监督理念,促进理念和思路转变,进而积极参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和监督落实;其二,计生协如何依法依规反映市民诉求,维护市民生育和生殖健康等合法权益;其三,结合阳光计生协工作,促进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市民监督。

4. 推动自治的研究。一是计生协参与自治经验与创新研究。既要梳理和分析计生协自成立以来在推动群众自治尤其是计生自治中取得的经验,也要结合计划生育政策变化,以及计生工作如何从“行政主导”转向“政府引导、多方自觉参与”转变背景,明确原则、任务和要求,推动自治创新发展,将计生协打造成新时代城市计生自治参与、推动和实施主体。二是计生协参与自治基本内容和维度研究。研究如何健全社区议事决策程序,组织市民自主参与社区自治;另一方面也要探讨如何发挥计生协优势,组织会员依法开展工作,实现自我管理;拓展服务载体,提高服务质量,创新自我服务;加强民主管理,注重利益导向,完善自我教育等。三是计生协参与自治路径与方法研究。研究计生协如何在秉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党的领导下,推动自治,增强活力”的指导思想下,如何加强城市居委会组织网络建设,开展计生自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增强基层市民自觉、自主和自愿参与治理;如何依法依规协助完善居民公(规)约活章程,突出诚信计生、性别平等、尊老爱幼、优生优育等内容;如何通过网络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激发和调动市民参与计生自治积极性,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深入推进人口计生群众自治。

(二)结合社会变革转型需要,开展热点问题研究

1. 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城市计生帮扶问题研究。随着产业调整和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贫困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多,出现了贫困母亲、贫困子女以及贫困下岗人员等特殊群体。为此,今后应当开展以下研究。一是計生协融入扶贫体系研究。研究如何从市民需求出发,融入精准扶贫工作体系,探讨构建层次多元、覆盖面广和城乡衔接的计生保障体系,帮助家庭困难的生育家庭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二是计生协扶贫优势发挥研究。研究如何立足自身优势,聚焦最需要群体和对象,开展特色鲜明帮扶活动,面向帮扶对象提供致富脱贫知识、信息和技能。同时,发挥沟通桥梁作用,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各方深度参与城市精准扶贫。

2. 结合治理重心下移,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要“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下沉”。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计生协参与社区治理相关研究是重要热点问题。一是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研究计生协如何协同社区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促进计生协自身职能和社区治理衔接,有效承接社会治理重心下沉,提高治理效能。二是参与网格治理研究。研究计生协如何结合网格化管理,编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组织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

3. 结合城市社会转型,参与流动人口治理研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单位制的逐渐解体,使得城市流动人口增多且流动频繁,城市社会和人际关系出现了新变化。城市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问题成为重要考验。如何聚焦城市流动人口生产、生育和生活需求,吸引城市流动人口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是新时代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的又一热点问题。为此,要关注以下问题。一是如何开展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的研究。研究如何在明确参与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职责基础上,提高流动人口服务针对性和创新性,构建流动人口服务长效机制。 二是流动人口参与城市治理研究。探索如何促进流动人口输出地和接收地协作,为流动人口合理流动和居住地生产生活创造优良发展环境基础,探索如何组织流动人口参与计生社会治理。

(三)以自身转型变革为契机,突出重点问题研究

1. 计生协运行机制研究。一是计生协自我提升和创新驱动机制研究。其一,自我提升机制构建研究。研究协会如何健全组织体系,构建“纵向协调、横向延伸、覆盖广泛”組织网络;探寻计生协组织学习培训机制,提高会员素质,提高参与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研究如何加强计生协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协会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人力保障。其二,创新驱动机制构建研究。研究计生协在社会转型和治理现代化语境下,如何构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组织,提供参与城市治理创新力;同时,聚焦群众需求并结合治理需要,研究计生协如何构建参与社会治理责任制和考核机制,激发动力。二是计生协社会治理资源整合与协同共治机制研究。其一,资源整合机制研究。探索如何利用好计生协与参公运作双重优势,整合行政资源;如何积极开展与企业行业协作,整合市场资源;如何发挥群体优势,调动民间智慧和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其二,协同共治机制研究。探索如何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如何构建与工会、共青团组织、妇联等其他群团组织协同,密切群团间协作;如何构建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协同。

2.计生协工作创新研究。一是工作思路创新研究。研究计生协如何秉承“以人为本”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坚持党建引领和群众路线,统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者协调,以群众生产、生活、生育三种基本需求为导向,秉承行政管理、服务社会和群众工作三结合,突出社会治理创新主线,实现 “三个更加”目标:更加关注城市发展,承担城市治理任务;更加关注城市家庭发展,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更加关注社区建设治理,深入社区提供服务,让居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组织职能创新研究。其一,政治职能创新。研究协会在充当党和政府助手的同时,承接政府转移的行政职能和公共服务,推动计生政策创新和行政管理创新。其二,社会职能创新。在深入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家庭帮扶、青春健康服务、优生优育服务、生育维权服务等基本社会职能基础上,研究如何发挥人才和职能优势,柔性化解城市社会矛盾,更好地发挥“缓冲器”和“润滑剂”作用。三是角色定位创新研究。其一,研究如何立足本职工作,当好“计生政策宣传员”、“生育关怀服务员”、“调研反馈信息员”、“干部群众联络员”、“利益纠纷调解员”。其二,研究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从“单纯政府助手和政策执行者”向 “政府合作伙伴”角色转变。其三,研究在全面二孩政策语境下,如何结合政策变化和自身优势特色,实现从“依托行政权力控制生育”向“依托治理手段向鼓励按政策生育”的转变。其四,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语境下,推动计生协成为“城市家庭建设和社区治理助推者、市民计划生育权益维护代言人、城市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贴心人”。四是工作方法创新研究。其一,纵向变迁梳理。研究如何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总结计生协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传统和经验,让计生协参与城市社会治理活动更加具有活力和张力。其二,横向比较研究。研究如何要积极借鉴其他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尤其是城市社会治理成功经验,打造协会新特色;如何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把借鉴域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经验统一起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方法和路径。

余论

在计生政策和群团组织改革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语境下,未来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相关研究应当注重三点。一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聚焦计生协自身问题和当前城市社会问题,系统探讨计生协当下和未来如何从转变理念思路、厘清职能定位、完善体制机制等维度,促进计生协“自身职能和治理需要的衔接,自身转型和治理现代化的衔接”,进而有效参与城市社会治理,回答好“新时代计生协组织如何参与解决城市治理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一命题。二是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立足新时代社会治理战略部署和城市社会治理实践应用需要,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为计生协参与和融入社会治理政策和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依据;为规范城市治理活动,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供参考,发挥计生协应有功能和平台优势,为“新时代中国计生协组织如何服务城市社会治理实践”命题提供破解之道。三是以追求创新为使命,以“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新担当”为研究出发点,深刻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和计生协组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三大背景,在进行相关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基础上,为“新时代中国计生协组织如何在自身改革创新基础上推动城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新答案。

猜你喜欢

城市治理
创新城市治理体制机制 强化城市工作精细规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推进基层党建的实践与启示
伦敦: 功能布局合理 综合交通便捷
创新城市治理理念 扎实推进城市工作
微博问政视域下城市治理转型研究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城市治理结构中抽象系统信任建设与法治
城市政治学视角下对中国城镇化的思考
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全新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