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12-19丁雪萍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丁雪萍

【摘 要】本文分析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设置无法满足跨境电商对人才的要求、教材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跨境电商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有经验的跨境电商师资队伍、校政行企协调不佳等问题,提出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建议: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校企合编教材,先企后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加强师资培训和锻炼,积累实操经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及小语种差异化教学。

【关键词】跨境电商  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133-03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国境或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达成交易,完成支付和结算,并利用国际物流送达货物,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贸易活动。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新的贸易模式,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滋生了很多问题,尤其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催生了跨境电商人才的巨大缺口。据统计,未来我国对电商人才的需求约为每年20万人,而目前各类高校及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电商人才不足10万,人才供给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商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跨境电商行业。因此,在跨境电商背景下,研究如何培养适合企业及市场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现阶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现状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跨境电商也不例外。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62%的企业因为人才问题造成企业发展缓慢,与2017年相比,人才问题更加突出,比上一年上升6%。《报告》显示,38%的企业每个月都处于招聘状态,24%的企业人才需求强烈,招聘压力大,9%的企业人员流失率高,招聘难度大,只有29%的企业人员比较稳定,暂时满足企业需求。数据分析,62%的电商企业处于招聘常态化或人才需求强烈的状态,电商行业的人才需求仍有较大缺口。

在被调查企业中,50%急需淘宝天猫传统运营人才,54%的企业急需新媒体、社群方向人才,32%的企业急需美工、视频制作等技术型人才,32%的企业急需营销推广人才,16%的企业急需供应链管理人才,33%的企业急需复合型高级人才,17%的企业急需产品策划与研发人才。与2017年相比,新媒体、社群方向人才和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较以往有较大幅度提升。

跨境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多为跨境电商人才专业倾向,而当前跨境人才培养半数以上是企业自己培养,其次是社会培训机构,高校培养占比不到18%。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及摇篮,占比最低,从而引发了几个矛盾:人才需求与人才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与传统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报告》还提出,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进,要求加强实操性教学;加强与企业对接需求;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更新专业理论教材;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跨境电商近几年发展迅猛,在新形势下研究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许多传统贸易企业而言,是转型升级,还是弯道超车,具有深远的意义。根据《报告》的数据显示,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较2017年有所增加,但多数企业未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企业难题是缺乏跨境电商相关专业人才。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提高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为人才基地的摇篮作用,是每一所高校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根据调查,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大多数是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而这正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如何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真正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急需的、有用的人才,才是高校办学的本质和初衷。

二、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与跨境电商关联的专业有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电子商务、计算机、物流管理、软件工程等专业,跨境电商需要的是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特点。

(一)课程体系设置无法满足跨境电商对人才的要求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基本都是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培养传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而面对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的环境,课程体系未考虑到这些新环境因素催生的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即跨境电商。即便有部分高校设置了跨境电商的课程,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有些高校想设置跨境电商课程而不敢或不能设置,因为缺乏相关的开课条件。

跨境电商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国际贸易知识,还要具备出色的网络营销能力,能熟练操作各大贸易平台,掌握跨境电商网站运营和物流及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而针对这一新的形势,大多数高校都是将电子商务专业的部分课程简单挪到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来,大多开设网店运营实务、淘宝美工等课程,接近一点的开设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这些课程远远无法满足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无法满足跨境电商的发展需要。

(二)教材内容严重脱离实际

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高校教师编著的,而伴随这一新型的贸易模式,高校教师缺乏实战和工作经验,编著的教材内容很难契合企业的实际需要。部分教材虽由企业编著,内容符合企业及市场的需要,但是又不適用于高校教师,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缺乏操作经验,对企业编著的教材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难以真正传授正确有用的知识给学生,因而高校教师很少选用此类教材。还有的教材是软件配套教材,在没有软件设备的情况下,也无法使用。

(三)跨境电商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多是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模式,而这一模式凸显的问题主要有校内实训基地设备陈旧,更新慢,缺乏真实交易场景,与市场相脱节。校外实训基地建立难度大,尤其是跨境电商行业。大多数从事跨境电商的都是中小企业,难以接纳大批量实习生,即便有这样的企业,学生进去也只是从事简单的辅助工作,很难参与到跨境电商的核心工作环节。

校内实践基地大多数采用机房软件上课,而现在一款跨境电商的软件动辄上百万,少则也要几十万,高校难以支持满足,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校连仿真模拟的电商平台都无法接触,全靠老师讲解和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大多数实训室建设都是照搬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实训室来建设,购买的软件仅是模拟跨境电商平台,实用性欠佳。

(四)缺乏有经验的跨境电商师资队伍

当前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大多数是财经商贸类专业毕业的老师,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跨境电商的工作经验。而随着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平台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像亚马逊、敦煌、速卖通、Wish、Ebay等主要交易平台,全部要会员注册,运营还要有企业营业执照等经营资质,导致高校教师无法借用平台进行教学,学生无法进行后台操作实操演练,教与学与市场严重脱节。而购买了软件的院校,授课教师均是传统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或电子商务教师,缺乏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知识和技能,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当前有关跨境电商的师资培训,多数主题单一,或同一主题反复几年,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甚至培训内容也是泛泛而谈,难以落地,缺乏情景设置,系统性可操作性不强。

(五)校政行企协调不佳

跨境电商发展以来,最先进行研究和用人培养的是高校,但是由于师资、实训等各方面条件,导致效果并不理想。行业虽然从中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行业也是缺乏经验,对跨境电商理解不透,难以帮助企业转型升级,难以协助高校培养实用人才。政府政策引导,但是由于也是对跨境电商了解不多,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企业虽然为了生存,力求创新,渴望转型升级,但是缺乏人才和知识支撑,难以实施。企业处于孤立无援、“一缺三”的尴尬境地。

三、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一)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围绕跨境电商的发展需要及人才特点,高校除开设传统外贸类课程外,还应结合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的专业特点,开设网页制作与美工、网店运营、跨境电商实训、网络营销等课程,同时传统的外贸类课程如国际物流、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与保险等课程应当融入跨境电商的物流模块,第三方支付平台及操作流程,邮政小包、快递、航空专线等国际物流的知识。

从事国际贸易主要是用英语,但是跨境电商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及国外终端消费者,面对的是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消费者,在课程体系里应当增加小语种的教学。当前我国主要的跨境电商交易国有俄罗斯、蒙古、印度、巴西,以及阿拉伯国家、东南亚国家,这更凸显小语种的重要性。

除第一课堂的课程设置,高校还应在第二、第三课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校企合编教材,先企后校

高校选用的或编著的教材,应当是基于企业实践角度由企业与高校共同编写的教材,这样的教材才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校企共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实际用人标准及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企业的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到校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实践。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培养的学生才能与企业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真正为企业培养有用的、适用的人才。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实践教学是薄弱环節,校内实训应积极引进电商平台,让学生仿真模拟实践;校外实践应积极与各大企业合作,通过项目孵化、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学生能通过真实操作提高实操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地方企业转型升级。目前国内的alibab.com和天猫国际都可以从事跨境电商操作。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对接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产品,一方面知识得到运用和实践,另一方面也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打开国际市场,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创业就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师资培训和锻炼,积累实操经验

跨境电商作为新兴的行业,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和知识,要求原有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必须转型提升,积极投身到企业中去,学习最新的技能,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同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运用到课堂,培养理实一体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学习和培训,学习行业领航人的经验和方法,开阔眼界,转变思维。

(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高专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一旦脱离企业需求,不为企业服务,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企业主动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高校融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和素养要求。建立课程开发,师资共享,高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进校讲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同时,企业经营账号开放到校园,让学生在校内就有机会进行实践,缩短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

(六)加强小语种差异化教学

各高校应围绕小语种培养独具地区特色的国际贸易人才,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和人才师资等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小语种进行国际贸易人才的差异化培养。例如,广西地区的高校立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除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可以将泰语、越南语等列入第二外语进行培养,甚至可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力开展,形成专业特色,提高院校竞争力。还可以作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同时根据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小语种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针对目标市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市场营销等课程教学,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区域特色。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任重道远,需要高校发挥人才培养基地的摇篮作用,系统梳理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等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艳玲.“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商业经济,2017(7)

[2]董亮,等.“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0)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北部湾民办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为例”(GXGZJG2017B004)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技校国际贸易专业SWOT分析
谈跨境电商背景下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改革
浅析国际贸易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跨境电商与电子商务以及传统外贸电商的对比分析
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温州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