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化运作模式下高职农类专业贫困生能力提升的路径
2019-12-19陈建红义崇宽李璐雨廖奖依蒋飞燕
陈建红 义崇宽 李璐雨 廖奖依 蒋飞燕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农类专业贫困生資助工作中注重物质资助忽视精神帮扶、缺乏诚信意识、感恩意识淡薄、缺乏自强精神、自身能力贫困等问题,提出利用贫困生社团平台开展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论述依托贫困生社团提升高职农类专业贫困生能力的路径:加强顶层设计,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开展“双创”教育,注重两个团队构建;加强文化育人,传承社团三重文化;促进全面发展,搭建四个教育平台;注重人文关怀,强化五个教育功能。
【关键词】社团化运作 高职农类专业贫困生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009-03
让贫困学子接受良好教育,是实现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途径,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方向。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据统计,2018年全国高校有9801.48万人次受到各类资助。众多的受助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如何扶?扶什么?这些难题给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挑战。
一、高职农类专业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
做好贫困生能力提升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但从长期的工作实效而言,现有的资助育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化、科学化。当前,资助育人工作方法单一,长期处于单轨运行,对贫困生的资助着重在物质方面的资助,缺乏提升贫困生能力的相关措施,缺乏人文关怀,同时在提升贫困生能力方面缺少实践。
(一)注重物质资助,忽视精神帮扶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物质帮扶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随着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完善,资助已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我们看到,高职农类专业贫困生的“贫困”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等方面,资助育人工作中往往重点关注贫困生是否得到物质资助,而忽视了贫困生最需要的人文关怀,忽视了贫困学生的精神资助。
(二)缺乏诚信意识,感恩意识淡薄
随着国家助学政策进一步完善,“奖、助、贷、减、补、免、勤”等资助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往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一部分农类专业贫困生毕业后不按时还贷,或者拖欠还贷;有的学生谎报家庭经济状况骗取助学金,缺乏诚信、感恩回报意识,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三)缺乏自强精神,自身能力贫困
资助育人工作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实际来看,每年资助都会向农类专业倾斜,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部分高职农类专业学生由于家庭长期处于贫困,他们从初中、高中时就开始得到资助,在长期受助后,他们对资助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而且严重地阻碍了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推进,造成学生自身能力贫困。
二、贫困生社团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哈佛大学统计学专家查理·莱特(Richard.J.Light)教授认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情,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他非常认同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经常鼓励新生参与大学社团,深入地参与课外活动。贫困生社团可以实现由物质帮扶向精神激励、能力拓展的转变。只要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社团建设有效地结合,把社团作为资助育人的重要载体,社团就可以帮助资助工作者实现资助育人理念,创新资助育人的工作模式。同时,贫困生社团与普通的学生社团一样具有文化育人和隐性育人的功能,在学生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更容易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发挥朋辈优势,提高思想育人实效
高职贫困生社团的价值观凝聚、价值观形塑和强化、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并不比普通学生社团的弱,“00后”青年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思想敏锐、主体意识强,有强烈的成才愿望,不喜欢空洞的说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他们缺乏吸引力,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群体需求。高职院校应通过在贫困生社团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发挥“以教师启发学生”的功能、“以学生影响学生”的作用,发挥“以学生带动学生”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良好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延伸,从而达到更佳效果。
(二)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实践育人路径
2016年1月颁布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强调社团可以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课外的活动,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贫困生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改善知识结构,让他们学会策划活动、分工协作,获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统一的进程。同时,社团活动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贫困生社团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搭建学生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平台,在实践中凸显自我思考、自我激励和自我教育价值。在实践中发挥朋辈教育力量,使学生在情感陶冶、实践锻炼、环境熏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完善人格,树立远大理想。
(三)实行自主管理,增强学生“四自”教育
2016 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即“四自教育”。贫困生通过对社团组织的自主管理,不仅锻炼了贫困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还增强了贫困生的自我服务的能力。贫困生社团建设主要依靠学生自身,更多的是一种自主管理,在社团建设中可以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管理,通过自我管理学会自律和他律,增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学生“四自教育”,推动校风学风建设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
三、依托贫困生社团提升高职农类专业贫困生能力的路徑
马克思认为,只有全面的教育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落实教育扶贫、推动资助育人工作中,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提供物质帮扶,还要强化德育,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做到“扶志”和“扶智”,提升资助育人精准化水平,为贫困生带领家庭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顶层设计,确立一个发展目标
贫困生社团在推动高校育人中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社团育人工作的长远规划,制定社团发展建设目标,将社团化资助育人纳入“三全育人”体系中,充分发挥其朋辈育人的作用。加快实现从单一的“扶贫”向“扶能”转变,构建高校可持续发展性资助体系。
1.加强社团发展的顶层设计。高校应该把加强贫困生社团建设纳入学校的实践育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在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精准定位资助育人社团的宗旨、意义、扶持举措等,形成指导性文件,确保资助育人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
2.确定社团能力提升目标。制定贫困生社团学业提升、自强自立等综合发展标,包括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和长远的规划性目标。如学业成绩、技能成绩、公益服务时间、职业规划、创业规划等。制定每个阶段要开展的活动计划及活动要达到的效果评价,同时完善社团内部管理制度与考核激励制度,结合综合能力和道德品质进行社团骨干选拔,确保社团能高效有序地运行。
(二)开展“双创”教育,注重两个团队构建
2015年,国家连续出台关于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文件,以促进创新战略的实施。在贫困生社团内部注重培养社团成员的“双创”意识,提高他们的“双创”能力,打造“双创”团队,是激发成员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贫困生社团中培养“双创”团队,一方面,可以提高创业技能。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条件、创业基金、免息贷款、免费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创业。另一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期开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等,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在贫困生社团组建“双创”团队既可以解决创新实验过程中的专业知识互补问题,又可以打破创业者组建团队难的问题。因为创新小组和创业团队,一般都是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或者结合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常常是两种情况融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如果他们的创新创业成果可以转化,用于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最终就可以把资助变自助,提高脱贫质量。
(三)加强文化育人,传承社团三重文化
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贫困生社团文化的以文化人功能的发挥,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三重递进循环结构”,即社团文化的“濡化”机制、社团文化的“内化”机制、社团文化的“外化”机制。做好贫困生社团文化的代际传承、自我启迪、躬身践行是推动社团文化育人机制走向成熟和创新。
1.注重贫困生社团文化代际传承。贫困生社团文化代际传承的实现是显性和隐性传播两种方式共同完成。如通过本社团的活动、仪式、管理等显性方式来传播社团的价值理念;通过参与本社团学习、活动,使社团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社团优秀人物及指导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思维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注重贫困生社团文化自我启迪。它是贫困生与社团文化的互动,经过接收、反思、选择将社团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思想观念的过程。在内化的过程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释放他们的自身潜力,让他们在“四自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渗透。
3.注重贫困生社团文化躬身践行。贫困生社团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让贫困学生躬身践行,达到知行合一。贫困大学生在接受社团文化后积极主动践行,既推动社团文化的代际传承,又扩大社团文化的影响效力,促进社团成熟发展。
(四)促进全面发展,搭建四个教育平台
贫困生社团的成员都来自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围绕贫困生,依托社团发展平台,确立“四个教育平台”的核心内容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四个帮扶平台为搭建思想教育平台、学业成长平台、社会实践平台、能力提升平台。
思想教育平台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中心展开,引导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乐观心态。学业成长平台鼓励贫困生养成乐学善思的良好习惯,做到结对帮扶,苦练技能,打造学习型宿舍,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会实践平台结合贫困生的专业特色,通过假期“三下乡”、课余时间,组织社团成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能力提升平台根据按需帮扶原则,通过社团活动、各种能力培训,培育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四个平台”成为贫困生思想引领、学业成长、素质拓展、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
(五)注重人文关怀,强化五个教育功能
高校社团模式下的资助育人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同时要强化人文关怀,在社团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成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五个教育”。其中,诚信是资助育人工作的生命线。当前,少部分受助贫困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不主动还款,恶意拖欠贷款,学校利用社团平台进行诚信教育,营造诚信文化氛围,使学生把诚信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贫困生的诚信品质。感恩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道德基础。现阶段,部分贫困学生感恩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资助者的崇高精神和无私爱心,他们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形成感恩、奉献的心理。责任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价值取向,学校应教育贫困生要有责任感,对家庭、对社会要有担当,将国家、社会、学校的关爱继续传递下去。励志成才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立自强精神,实现自我解困、成就自我的完美蜕变。创新创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授人以渔”实现贫困生能力解困、就业脱困的蜕变。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希望他们能从容面对社会的挑战。社团是当前资助育人工作最具吸引力的育人平台,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育人工作方法,切实增强育人成效,不断探索,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社团文化育人功能和隐形育人功能,加速实现全面、高效的育人模式,增强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构建完善的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实现稳定、高质量的脱贫,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2018年全国累计受助学生超9800万人次[EB/OL].(2019-03-01)[2019-05-22].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3-01/doc-ihrfqzkc0102040.shtml
[2]李孝轩.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N].学习时报,2019-03-13
[3]顾鑫.高校“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4]蒋琳.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及育人机制研究[J].时代教育,2013(1)
[5]Richard J.Light.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哈佛大学生成功访谈录[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8
[6]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Z].201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习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9]陆凯,杨连生.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文化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9)
[10]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社团模式的高职贫困生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与实践”(2015ZZ011)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陈建红(1974— ),女,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义崇宽(1967— ),男,广西富川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