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研究

2019-12-19覃如冰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育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摘 要】本文论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认为课堂课程教学是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载体,新媒体宣传是重要中介,实践养成是重要手段,从而不断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029-02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创造者与实现者。广大青年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价值观念,才能找到成才成长的着力点与生长点,才能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担负责任,有所担当,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乃至今后一项长期的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认同者、传播者、践行者。

一、课堂课程教学是主渠道

(一)紧密联系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在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必修课。它通过课堂理论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为求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荣辱历史进程,即时把握国家发展进程当中最新的时事与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高校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于在校大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授课方式单一、讲课内容生硬,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需紧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以授课内容为中介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做到讲授的内容入情、入法、入理,让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习,能对授课内容产生精神共鸣,并最终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观念。

(二)開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品课程。课程在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的过程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示范性于一身,教学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课程彰显引力效应、愉悦效应、优质效应和主导效应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促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的转变,高校要在已有的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发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品课程。一方面要注重课程内容与教学教材资源的结合,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与所呈现的教学材料紧密结合;另一面也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的学习接受能力相结合起来,实现课程理念与内容的创新,把课程做精做细。

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品课程资源的开放性,让大学生能够从多元角度研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加大课程的共享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品课程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效传播。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要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于在校大学生知识的积累、价值观念的树立、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当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短缺,优秀的学科骨干与学科带头人相对紧缺,部分教师受拜金主义浪潮的影响,崇尚金钱至上,从业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不高。因此,当前要特别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骨干与学科带头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化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识,在学术上扎实自己的专业素质与理论素质,明确所传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定位,深化自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使教师自身既是理论的传播者,更是理论的研究者,及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过程中的质疑做到答疑解惑,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体现为隐蔽性、无意识性、持久性,通过学校的制度规范、学习氛围、硬件环境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作用。要发挥效园隐性文化的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大学生认同并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校园规章制度的建设。规章制度是高校办学理念、价值规范、秩序运行的一种重要体现,是高校在长期积累与沉淀过程当中形成的。当前,高校的文化建设较多地体现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上,使得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显得相对薄弱。高校要不断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以保障高校运行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在坚持以生为本的治校理念的同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通过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保障高校在公平、民主、法制的秩序下有序运行,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树立起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理念,体会到规章制度在保障民主、有序环境运行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升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的精神文化往往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学校精神的最为集中的体现。校园的精神文化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受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价值理念在高校当中占据很大的市场,个人主义、西方的民主自由观念等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正确政治价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当前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一方面,对西方的政治观念与价值理念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系统地分析、讲解、研究、批判、超越,把大学生思想的关注点转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同上来,凝聚到中国梦的实现上来。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当中广泛宣传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内容,宣传表彰学生生活学习当中的模范人物,树立典型。在守护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努力构筑起高校全体师生共同认同与遵循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让在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新媒體宣传是重要中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学校教育与教学环境的提高,网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想理论的宣传、大学生知识理论的学习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网络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具有信息传播即时化、信息内容多元化、信息选择个性化等特点。新媒体的终端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与交流者,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率。新媒体在颠覆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的同时,也有效地吸取了传统媒介的优势,通过图、文、声、像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有效融合于其中,满足了人们对于个性化信息获取方式的需求,这些都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景观。新媒体在大学生人生观的确立当中产生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可避免,新媒体给人们带来便捷,也给人们带来一系列问题。在网络当中掺杂着大量的虚假、低俗信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媒体传播自身的政治观点与文化价值,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在其中传播激荡,由于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多样社会思潮理论的吸引,并受之影响。“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高校要善于利用媒体的优势,建设理论主题网站,通过微信、博客等媒体形式建立起自身的信息传播渠道,鼓励学生浏览学习;也要加强校园媒体的管控,通过新媒体宣传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便捷服务,自觉抵制网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四、实践养成是重要手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为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思想观念经受检验并内化的关键环节,思想观念只有在实践当中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为人们真正所接受,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育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实践教育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是人才成长的决定性因素”。高校要提升实践在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增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当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新形式,组织学生多到课堂外、大的社会环境当中接受教育,强化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开发实践课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的现象在高校当中普遍存在。一是课程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使得教材对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出现一些现实问题缺乏合理的理论说服力。二是有不少的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简单化,认为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必要,对理论的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把学习的目的单纯定位于科目考试。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效果,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纯的课堂思维,探索开发实践课程,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探索建立一批大型的实践育人基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地衔接起来。

(二)开展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实践活动是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学生能够在参与群体性的实践活动当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在实践的动态中实现自我发展。高校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实践活动,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通过开展基层服务实践,使大学生将在学校当中所学应用到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当中,在艰苦的环境当中锤炼意志,养成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创新工作方式,体验服务社会的乐趣。通过开展组织型实践,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使大学生树立起主人翁观念,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应从不同的方面完善实践育人格局,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德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2]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

【作者简介】覃如冰,女,广西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教育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幼儿安全问题与教育策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探讨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