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9-12-18吉耘嵋
吉耘嵋
赤峰市安定医院慢性精神科,内蒙古赤峰 024000
精神分裂症是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问题,以青壮年阶段患者居多,患者有明显知觉、行为、思维等方面障碍表现,且病情反复发作,对患者自身、家属、社会造成明显的负担,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较差。 当前,精神类疾病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呈明显递增发展趋势,这一问题的出现和人们生活、工作、家庭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在影响自身正常生活秩序、交际等情况的基础上增加自身与他人生命安全风险。基于精神分裂症疾病对患者生活、社会功能的影响,除对症用药外,需以一系列护理活动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改善,降低疾病复发情况,康复护理效果显著[1]。 相关资料指出,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进程有积极影响[2]。基于此,该文就该院2017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8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总结护理干预方案与价值,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护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以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精神分裂症患者;②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可有效配合检查、治疗、护理工作;④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参与;⑤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脑部疾病患者;②合并器质性病变患者;③合并试验药物过敏、依赖患者;④无法有效参与配合患者。进行8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组护理, 常规护理组与综合护理组患者各40 例。 常规护理组:男性、女性比例19:21 例;年龄18~62 岁,年龄均值(46.0±4.6)岁;病程1~6 年,病程均值(3.3±1.2)年。 综合护理组:男性、女性比例22:18 例;年龄18~63 岁,年龄均值(46.6±5.2)岁;病程1~7 年,病程均值(3.5±1.0)年。 常规护理组、综合护理组患者病程等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与病程均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实验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给予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对症治疗、住院以及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告知等常规护理。
综合护理组:以上基础上给予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护理干预。①环境干预。 此类疾病患者对环境相对敏感, 所以住院环境需秉持让患者感受到舒适、安逸、安静、干净、整洁为原则,结合患者症状划分病区,避免患者之间的相互影响。②健康教育。给予患者此疾病症状、病因、康复影响因素,及时干预不良事件,以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依从性。 ③家属干预。结合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情况安排家属探望,介绍患者恢复情况,叮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照顾,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禁止言语、动作等方面对患者造成的刺激,配合护理人员监督患者日常行为状况。 ④康复指导。专人组织训练,训练侧重起床、整理床铺等日常生活能力,2 次/d,开展唱歌、打球、跳舞等文娱活动3 次/周,组织农家乐种菜、除草等社会技能训练2 次/周,并结合患者兴趣爱好安排相关工艺技能,通过日常活动指导以及工艺技能培训建立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信心。⑤心理护理。 此类疾病患者有明显情绪经常低落、生活丧失信心等表现,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中需了解患者病情与家庭状况,在分析患者身心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支持干预,让患者明确认识自身病态行为,学会自我接纳、约束、调整心理,端正患者治疗期间心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从而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1.3 观察指标
记录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后用药、 饮食、定期复查、康复依从性情况以及康复、社会功能缺陷、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
1.4 指标评分标准
患者康复、社会功能缺陷、生活质量参考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生活技能训练量表SST[3-4]。
1.5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依从性情况比较
综合护理组、 常规护理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饮食、 定期复查以及康复依从性情况,4 项计数观察指标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有优势。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组间用药、饮食等依从性情况对比[n(%)]
2.2 计量指标评分比较
综合护理组、常规护理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期间MRSS、SDSS、SST 评分改善情况, 经统计学计算,干预后MRSS、SDSS、SST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有优势。 见表2。
表2 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组间MRSS、SDSS 等相关评分改善情况对比[(±s),分]
表2 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组间MRSS、SDSS 等相关评分改善情况对比[(±s),分]
综合护理组(n=80)常规护理组(n=80)t 值P 值组别48.6±12.848.8±12.30.0710.94330.8±9.842.2±10.25.0970.0007.0±1.36.8±1.50.6370.5264.0±0.65.9±0.713.0340.0008.6±3.28.3±2.80.4460.65716.5±3.514.7±3.72.2350.0283 MRSS干预前 干预后SDSS干预前 干预后SST干预前 干预后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复杂,可涉及认知、意志、情感、行为、思维、感知觉多个方面,患者易激动,自我接受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心理反抗状态,影响治疗配合度和依从性,影响疾病病情转归,增加疾病治疗难度,并增加患者、家庭、社会负担[5]。当前,随着生活压力的增长、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此类疾病明显多发趋势,基于疾病的特殊性,导致肇事、肇祸社会现象频发,增加社会公共安全危害性。精神分裂症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和缓解病情,但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且患者有耐药性问题[6]。 另外,对于精神分裂症社会偏见、歧视情况明显,加上家庭照顾与支持不到位,患者自身对疾病的抵触感强烈,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法顺利重返社会,从而导致病情反复性。为了更好地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 需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同时加用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7]。对于处在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了促进患者康复,需实施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病房环境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康复锻炼、家属干预等系统的护理干预,达到稳定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与家属疾病知识了解度与配合度情况、培养患者生活技能、端正患者疾病客观认知,为患者顺利进入社会奠定基础,提高患者社会功能、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康复的同时降低疾病复发率[8]。 张继聪[9]研究指出,综合护理可以明显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效果,减少患者疾病复发风险,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创建。
该实验结果显示:综合护理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率100.0%、饮食依从率97.5%、定期复查依从率100.0%、 康复依从率95.0%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0.0%、82.5%、87.5%、77.5%, 且 护 理 干 预 后MRSS、SDSS、SST 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干预前(P<0.05)。 实验结果和王海静[10]研究结果有一致性, 研究组患者遵医用药依从性优良率97.50%高于对照组60.53%(P<0.05)。 由此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临床依从性、促进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恢复,符合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需求。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具有临床多发趋势,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基于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的影响, 需在对症用药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从患者心理、疾病认知、康复锻炼等多方面进行干预,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护理预后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