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庭康复训练对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意义

2019-12-18许雪波

系统医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前庭突发性耳聋

许雪波

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耳鼻咽喉科,广西梧州 543001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起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性疾病, 部分患者伴有眩晕症状存在,此类患者常有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伴随存在[1-3]。提示突发性聋患者在耳蜗受损时伴有前庭功能的下降,而常规物治疗部分患者眩晕症状改善并不理想。该研究收集在该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80 例(时间从2017 年7 月—2018 年7 月),采用前庭康复训练方法,研究前庭康复训练对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在梧州市工人医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80 例,以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每组40 例),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入选标准:①符合《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诊断标准。②此次发病其间伴有眩晕。③病程<2 周,能配合检查及治疗。④排除中耳及颅脑病变。对照组:40 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例数占25 例,女性患者例数占15 例;年龄平均值为(43.37±0.62)岁;其中左耳患者18 例,右耳患者22 例;低频下降型8 例,高频下降型28 例,平坦下降型4 例, 轻度听力下降7 例, 中度听力下降12例,重度听力下降14 例,极重度听力下降7 例。 观察组:40 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8 例、12 例;年龄平均值为(42.41±0.59)岁;其中左耳、右耳患者例数各占21 例、19 例;低频下降型9 例,高频下降型26 例,平坦下降型5 例,轻度听力下降9 例,中度听力下降14 例,重度听力下降11 例,极重度听力下降6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听力下降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入所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激素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上述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为其开展前庭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2 周,两组患者予随访半年。 前庭康复训练详细内容见下。

①眼平视训练,嘱患者保持头部直立位,取一物体作为目标物, 由患者的眼球追随该物体行上下移动、左右移动以及由远至近移动,在患者适应以后逐渐将目标物移动的速度加快,由卧位训练逐渐过渡为坐位训练和站位训练;②静态和动态平衡训练,嘱患者眼睛平视正前方,开展头部前后动作、左右动作、顺时针旋转动作和逆时针旋转动作,训练速度由慢至快逐渐过渡,在患者适应以后闭眼重复上述动作;③站位运动,嘱患者于睁眼状态与闭眼状态之下,开展坐位至站位动作训练,于其身体状态适应以后开展转身训练,训练同样由坐位逐渐过渡为站位;④功能性活动相关训练,指导患者开展屋内直线行走训练,开展上下斜坡训练和上下台阶训练等,训练由睁眼逐渐过渡为闭眼。 训练2 次/d,时间为30 min/次,共训练2 周。

由于眩晕症状发作时, 患者极易有平衡障碍存在,甚至会出现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的心理情绪极易受疾病症状影响,且可进一步影响其正常生活和睡眠,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对患者的活动范围产生影响。医护人员应掌握患者的疾病症状和心理状况、影响疾病症状的因素等,为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情绪放松干预,与此同时及时加强同患者沟通交流力度,以将患者的思想顾虑消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上述两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改善情况,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听力和生活质量。

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对患者的眩晕程度进行分析,主要涉及情感性、身体性以及功能性等维度,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则越占据优势[4]。

患者的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则越占据劣势[5]。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 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主要涉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维度,各维度的分值均为0~100 分,为正向评分[6]。

1.4 统计方法

分析汇总该次研究中相关数据,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以(±s)表示两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焦虑程度、抑郁程度、听力状态和生活质量,数据间比较以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抑郁及焦虑程度改善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的DHI 评分、SAS评分以及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DHI 评分、SAS 评分和SDS 评分相比较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降幅相比较于对照组明显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抑郁及焦虑程度改善情况[(±s),分]

表1 对比两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抑郁及焦虑程度改善情况[(±s),分]

组别 t 值 P 值 t 值 P 值 t 值 P 值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65.53±10.3565.49±10.260.0200.99027.15±2.5833.41±4.567.5600.01022.76018.0700.0100.01018.85±2.6818.71±2.540.2400.8107.06±0.589.26±1.0711.4300.01027.19021.6800.0100.01013.35±1.6513.26±1.740.2400.8104.06±0.837.19±0.9815.4100.01031.81019.2200.0100.010 DHI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SA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SD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2.2 比较两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听力改善情况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听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听力均较治疗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听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听力改善情况[(±s),dB]

表2 比较两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听力改善情况[(±s),dB]

组别 t 值 P 值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69.93±4.7669.76±4.580.1600.87029.85±3.5629.53±3.490.4100.69042.65044.1900.010.01听力干预前 干预后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相比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s),分]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s),分]

组别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73.39±5.7661.15±3.3711.6000.01078.86±4.9264.43±3.5215.0900.01075.62±5.1170.18±4.624.9900.01074.46±5.0863.38±5.119.7300.010

3 讨论

近年来,突发性耳聋的临床发病率伴随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提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目前临床仍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其中多中心研究指出[7-9],在突发性耳聋患者当中,有30%左右的患者存在眩晕或者头晕病症,患者不仅存在眩晕症状,且有视物旋转和头昏无力等症状表现,对其生活质量存在严重不良影响,该疾病通常因前庭迷路病变以及感受异常所致。若患者的疾病症状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改善,极易降低其生活质量,且可加重社会负担。 前庭神经系统为人空间定向以及保持身体平衡的一项重要系统,前庭康复为对前庭系统疾病进行治疗的物理疗法,其可以促进患者复发性和迁延性眩晕症状的改善[10-11]。

前庭康复训练具备简单、无创等优势,其为临床改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眩晕症状的重要措施,该项训练措施主要通过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所设计的一项头、颈、躯体系列运动模式,通过该项运动锻炼,可以将患者前庭代偿发生加快,有利于缓解患者眩晕症状,且对大脑重建良好平衡状态有促进作用[12-13]。因中枢神经与前庭系统具有可塑性和代偿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反复的视觉与本体感觉信号持续刺激中枢神经,对患者前庭康复发挥促进作用[14-15]。在杨广宇[16]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第1 周的DHI评分为(3.66±0.23)分,干预后第2 周的评分为(0.68±0.16)分,观察组患者随着治疗的进行DHI 的评分逐渐下降,同样,HADS(焦虑抑郁量表)的评分在治疗后也逐渐下降,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眩晕、焦虑、抑郁程度经过优化路径后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得到了改善。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及前庭康复治疗后的DHI 评分为 (27.15±2.58) 分、SDS 评分为(4.06±0.83)分、SAS 评分为(7.06±0.58)分,而对照组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后的DHI 评分为(33.41±4.56)分、SDS 评分为(7.19±0.98)分、SAS 评分为(9.26±1.07)分, 观察组患者的DHI、SDS 以及SAS 评分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且降幅大于对照组,说明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降低患者的眩晕程度,这与杨广宇[16]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听力方面,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改善,但两组患者干预后听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前庭康复训练单纯在改善听力方面作用不大。 王春利[17]的研究中,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分为(78.26±12.95)分,治疗后的GQOL-74 评分明显升高,说明前庭康复训练可让患者维持良好生活态度,提高生活质量。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前庭康复干预后的躯体功能为(73.39±5.76)分,心理功能(78.86±4.92)分,社会功能(75.62±5.11)分,物质生活(74.46±5.08)分,而对照组患者的躯体功能为(61.15±3.37)分,心理功能(64.43±3.52)分,社会功能(70.18±4.62)分,物质生活(63.38±5.11)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王春利[1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前庭康复训练应用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中,可以促进患者眩晕症状的改善,纠正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前庭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条件之下对前庭产生长期或者定期的刺激, 逐渐减弱前庭反应;该项训练通过视觉与本体感觉系统训练,对已经下降的前庭功能进行替代, 进而对机体平衡能力进行维持;此外通过提升多个系统整合功能将外周前庭输入信息的不对称纠正,促进患者眩晕症状的改善。

综上所述,前庭康复训练应用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前庭突发性耳聋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