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麻醉药物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影响的疗效评价

2019-12-18彭元明

系统医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异丙酚氟烷氧化应激

彭元明

湖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南长沙 410000

当前,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颅内动脉瘤由传统的外科手术逐渐向介入手术治疗进行转变。对于介入治疗,呈现出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治愈率高等系列特点,但是因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治疗期间表现出诸多的造影检查次数,并且需要于造影室完成手术治疗,从而确定有效方法对患者给予围术期麻醉表现出显著价值,如果呈现出麻醉操作不合理的现象,则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后果较为显著[1-2]。 该次研究将选择该院2018 年7 月—2019年2 月收治的120 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针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探究有效方法展开麻醉操作,以说明同七氟烷药物比较,异丙酚药物应用可行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20 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探究每组麻醉所用药物;比照组(60 例):男30 例,女30 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2~79 岁,平均年龄为(46.15±5.31)岁;实验组(60例):男31 例,女29 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3~81 岁,平均年龄为(46.19±5.32)岁;该次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患者与家属完成知情同意书签署;观察对比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收治的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经过分组并准备进行手术前,需要积极做好评估工作,对所有患者GCS 情况进行测量。 此外,配合对患者展开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操作。 在准备对患者实施手术前,依据常规准备0.1 g 苯巴比妥钠以及0.5 mg 阿托品药物对患者进行肌肉注射。 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的心电图、心理、脑电双频谱指数、血压、动脉氧分压、鼻咽温、呼气末二氧化碳展开测量。 对患者展开麻醉诱导操作: 主要选择1.0~2.0 mg/kg 丙泊酚 (国药准字H20040079)、0.06~0.1 mg/kg 咪达唑仑 (国药准字H10980026)、0.1 mg/kg 维 库 溴 铵 ( 国 药 准 字H20063411) 以 及2 ~4 μg/kg 芬 太 尼 (国 药 准 字H42022076)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此外,在气管内表面,选择丁卡因(1%,2 mL)对患者展开麻醉操作,完成后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操作,完成固定后,对患者展开机械通气操作[3-4]。 确保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为30~35 mmHg。 对患者实施麻醉维持用药:实验组:选择2~4 μg/mL 异丙酚对患者实施靶控输注; 比照组:选择1.0~2.0 最小肺泡内浓度七氟烷吸入; 对于两组均选择0.1~0.2 μg/(kg·min) 瑞芬太尼 (国药准字H20143314)进行靶控输注,并且利用维库溴铵对患者的麻醉平稳加以维持[5-6]。

1.3 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颅内动静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进行记录。在不同时间段,对患者的5 mL静脉血抽取,完成后,实施血清分离,针对CAT(过氧化氢酶)、SOD(过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利用硫代巴比妥法展开检测操作。 此外,完成手术后3 个月,对患者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实施测量。

1.4 统计方法

对于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麻醉结果,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展开数据分析,计量资料(CAT、SOD 以及GSH-Px 水平等)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预后情况)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CAT、SOD 以及GSH-Px 水平对比

于T2 以及T3,实验组以及比照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CAT 水平、SOD 水平以及GSH-Px 水平均低于手术前明显(P<0.05);于T1~T4,实验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患者SOD 水平高于比照组明显 (P<0.05);于T1 以及T2,实验组CAT 水平高于比照组明显(P<0.05);于T1~T3,实验组GSH-Px 活性高于比照组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血清CAT、SOD 以及GSH-Px水平临床对比(±s)

表1 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血清CAT、SOD 以及GSH-Px水平临床对比(±s)

氧化应激指标 实验组(n=60) 比照组(n=60) t 值 P 值SOD(U/mL)T0 T1 T2 T3 T4 CAT(U/mL)T0 T1 T2 T3 T4 GSH-Px(U)T0 T1 T2 T3 T4107.13±15.4988.52±13.3974.75±11.3285.13±10.1392.69±12.3580.42±11.4577.49±10.3667.90±8.6371.42±9.1979.05±10.05193.69±17.52160.79±16.35142.39±15.39152.85±13.79177.39±17.02106.52±14.7977.35±12.0568.05±10.1371.52±12.0385.04±10.3981.65±11.8569.29±9.8255.45±7.9569.33±6.7678.25±10.86196.03±18.13145.69±16.79130.02±16.03142.59±13.79172.39±18.350.2214.8033.4166.7033.6720.5784.4508.2191.4190.4190.7194.9914.3124.0751.5470.8260.0000.0010.0000.0000.5640.0000.0000.1590.6760.4740.0000.0000.0000.124

2.2 预后情况对比

实验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预后情况同比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预后情况临床对比[n(%)]

3 讨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而言,在其表现出破裂的情况后,会使得疾病死亡率显著提升。 并且在未进行有效处理的情况下,动脉瘤存在再次破裂的可能。当前,临床主要选择介入方法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7]。

氧化应激主要指患者机体内过量活性氧同患者内源性清除活性氧的氧化同抗氧化作用表现出失衡的现象,在氧化作用增强的情形下,会使得患者中性粒细胞呈现出炎性浸润的现象,使得蛋白酶分泌呈现出一定程度增加,从而表现出诸多氧化中间产物的现象。 因为氧化应激的出现,会使得患者于围术期表现出脑组织损伤的现象。

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而言,其表现出较高的麻醉要求,确保患者具有较久的呼吸稳定以及镇静镇痛时间。 对此要求麻醉药物需要确保体现出起效快、平稳诱导、术后苏醒快以及颅内压正常的特点。 异丙酚药物的应用,于脑血流量减少、脑代谢率抑制、颅内压降低以及脑血管收缩方面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七氟烷作为吸入式麻醉药物之一,其表现出较小的心血管系统影响以及较短的诱导时间。观察该次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恢复良好37 例(61.67%),轻度残疾患者11 例(18.33%),重度残疾患者7 例(11.67%),植物生存患者4 例(6.67%),死亡患者1 例(1.67%);比照组恢复良好34 例(56.67%),轻度残疾患者13 例(21.67%),重度残疾患者7 例(11.67%),植物生存患者5 例(8.33%),死亡患者1 例(1.67%);同杜雪江等[8]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不同给药方式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麻醉效果的临床观察》一文中表现出一致研究结论, 此文中观察组恢复良好率72.53%高于对照组62.22%非常明显, 从而进一步说明异丙酚药物应用可行性。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在实施麻醉期间,异丙酚药物的应用,同七氟烷进行比较,对于患者表现出的氧化应激反应可以获得显著对抗效果,最终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病情康复进展的缩短,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异丙酚氟烷氧化应激
七氟烷抑制宣威肺癌XWLC-05细胞生物学行为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七氟醚、异丙酚的价值研究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基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干预作用
异氟烷和七氟烷麻醉对犬血气指标的影响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乙肝病毒S蛋白对人精子氧化应激的影响
氧化应激与结直肠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