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正散合温胆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及对患者口唇微循环状态影响的研究*

2019-12-18王歌文赵佳华

陕西中医 2019年12期
关键词:牵正面瘫面神经

房 涛,王歌文,赵佳华

1.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全科中医科(铜川 727031);2.陕西省铜川九三中医医院全科中医科(铜川 727031)

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起病较急,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肌受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临床上应尽早治疗以避免后遗症的发生[1]。现代医学认为茎乳突内面神经位置较浅,易感染病毒、受风受寒致使面神经局部血管痉挛,面神经受压、缺血、营养不足而发炎症,可能导致周围性面瘫,因此西医采取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进行抗炎治疗和营养支持[2]。中医学将周围性面瘫称为“口僻”、“口眼斜”,病因为人体正气亏虚而致头面部脉络空虚,风邪侵袭少阳及阳明经致气血运行不畅,手太阳、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而发病,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内服和针灸[3-4]。本研究旨在探讨牵正散合温胆汤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6.14±11.17)岁,平均病程(4.15±1.08)d;发病部位左侧22例,右侧23例;急性期15例,平静期13例,恢复期17例。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34.85±10.23)岁;平均病程(4.07±1.13)d;发病部位左侧25例,右侧20例;急性期14例,平静期15例,恢复期16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5]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符合《针灸学》[4]中周围性面瘫的中医诊断标准,辨证为风寒型;年龄20~62岁,性别不限;均为单侧发病,发病在1~7 d;患者对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中枢性面瘫者;继发于中耳炎、腮腺炎、格林巴利综合症等的面瘫者;合并严重脏器疾病、内分泌者;合并精神性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有糖皮质激素禁忌症者;既往患者有晕针史。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维生素B1等西医基础治疗。

2.1 对照组:患者予以针灸治疗。风寒型以驱寒疏风为主要治则,面部腧穴、手足阳明经经穴为主,患侧取阳白、颊车、地仓、太阳、四白、颧髎等穴,健侧取合谷穴,双侧取足三里、风池穴;患者仰卧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指切式进针,采取平补平泻针法,留针30 min,中间不行针;1次/ d,针灸5 d后休息2 d,1周为1个疗程,针灸4个疗程。

2.2 观察组:患者在针灸基础上予以牵正散合温胆汤治疗,方剂组成:全蝎、炙甘草各6 g,白附子、僵蚕、茯苓、陈皮、半夏、竹茹、白芥子、当归、川芎、胆南星、白芷各10 g,鸡血藤15 g,枳实20 g,加水煎至40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用7剂后根据病情加减,痰液减少去胆南星,风寒证好转去白芷,出现气短、乏力、食欲差加黄芪、党参,服药期间忌辛辣发物;2周为1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

3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疗效标准。痊愈:面部表情自然,额纹完全恢复正常,眼裂可完全闭合,两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斜;显效:面部表情基本自然,额纹恢复但两侧不对称,眼裂可闭合但不完全,鼻唇沟变浅程度减轻但两侧不对称,口角基本不斜;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额纹恢复不完全,眼裂闭合一半,鼻唇沟变浅但不对称,口角略斜;无效:上述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中医症状积分:口眼斜、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大、目不能闭、眼干流泪等主症根据轻、中、重度分别记2、4、6分,食欲不振、头晕恶心、口角流涎、腹痛恶心等次症分别记1、2、3分,无症状记0分。面神经功能评价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6],根据功能障碍程度分为正常(8分)、轻度(7分)、中度(5或6分)、中重度(3或4分)、重度(1或2分)、完全麻痹(0分)6个等级。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量表[7]:躯体功能(Physical function,FDIP)包括5个评分项目,每项得分为0~5分,总分范围0~25分,得分越高则功能越好。社会生活功能(Social life function,FDIS)包括5个评分项目,每项得分为1~6分,总分范围5~30分,得分越低则功能越好。肌电图检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使用高速肌电诱发电位仪在舒适安静环境下刺激患者面部表情肌,记录动作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口唇微循环观察:在室温18~20℃环境下,使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患者下唇黏膜微血管形态、排列、流态等指标。

结 果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评价疗效,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5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H-B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H-B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0、0.433,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t=5.124、4.112,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4.884,P<0.05)。H-B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t=4.158、3.105,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3.746,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H-B量表评分比较(分)

3 治疗前后FDI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D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9、0.977,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DIP评分较治疗前升高(t=3.875、2.963,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817,P<0.05),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t=3.956、3.124,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4.253,P<0.05)。见表3。

4 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动作电位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0、1.496,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动作电位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t=6.214、4.367,P<0.05),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t=6.867,P<0.05),波幅较治疗前增大(t=7.148、5.039,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t=8.016,P<0.05)。见表4。

表3 治疗前后FDI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4 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5 两组患者口唇微循环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微血管形态、排列、流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8、0.232、1.509,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微血管形态为发夹型者、微血管排列整齐者、微血管为线型者明显较治疗前增多(χ2=15.711、4.464、19.397、4.500、14.757、4.286,P<0.05),且观察组多于对照组(χ2=4.731、5.031、4.447,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口唇微循环指标比较[例(%)]

讨 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理虽然尚未明确,但目前临床认为与茎乳突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血运障碍有关,面神经血供受到影响使得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面肌瘫痪。糖皮质激素有较好的抗炎效果,B族维生素有营养支持作用,两者均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西药。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内经》、《诸病源候论》、《金匮要略》对此病均有记载,自南宋《三因方》提出“口眼斜”以来,各医家多将其归属于“面瘫”、“口”、“吊线风”、“口眼斜”等[8]。该疾病病因较为复杂,综合各家言论可分为正气不足之内因,外邪侵袭之外因,当人体正气亏虚时,外邪伺机而入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和气血津液紊乱,抗病能力低下,面部经络空虚,以致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而发为面瘫[9]。

面瘫好发于阳明经脉及少阳经脉在面部循行的部位,阳明经为诸脏和腑之海,为气血聚集之处,鼓舞阳明经经气可使气血运行通畅,通经达络,直达病所,又因风邪入中是致面瘫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祛风为大法,通过辨证施治提高治愈率,并缩短病程[10]。针灸治疗面瘫有悠久历史,因其临床疗效好、操作方便等优势而易被患者接受,选择面部腧穴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要针刺部位,配合阳白、颊车、地仓等穴以激发经气,调节气血阴阳,补虚泻实,达到治疗目的[11]。

牵正散合温胆汤组方中,白附子有祛风痰、通经络、散结止痛之效;全蝎功效为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息风止痉;僵蚕有化痰散结、祛风定惊之功[12];三者为君药,起到祛风通络止痉的效果。白芥子温肺化痰、散结利气消肿,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消肿、降逆止呕止痛,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胆南星熄风定惊,白芷加强祛风效果,六者为臣药,达祛湿化痰之效[13]。当归为活血行气之要药,川芎有祛风止痛之效,鸡血藤可舒经活络,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助半夏化痰理气,五者共为佐药[14]。甘草为使药,益气和中,健脾助运,兼调和诸药[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疗效和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表明牵正散合温胆汤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加用中药对该疾病治疗有利于患者康复。

本研究采取H-B量表、FDI量表(FDIP、FDIS)对患者面部功能进行评价,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量表评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再次证实牵正散合温胆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效果。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动作电位潜伏期和波幅明显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表明加用牵正散合温胆汤对患者面部表情肌兴奋性和收缩性恢复有良好效果。此外,本研究对患者口唇微循环也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周围性面瘫患者微血管形态向螺旋型转变,排列紊乱,流态线型减少而粒型增多,流速减慢,分析原因认为与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引起血管痉挛和血液成分改变有关。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唇黏膜微血管形态、排列、流态等指标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表明牵正散合温胆汤联合针灸可有效减轻患者局部炎症反应,改善口唇微循环状态,促进病情转归。

综上所述,牵正散合温胆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以及面部表情肌兴奋性和收缩性恢复,改善口唇微循环状态,有利于病情转归,且加用中药无明显副作用。

猜你喜欢

牵正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牵正散合大补阴丸对蛋白酶抑制因子I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牵正散水煎剂对PSI诱导的体外帕金森病模型的影响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