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以“活”为美

2019-12-18谢绪友张海燕

魅力中国 2019年5期
关键词:放射性词语课文

谢绪友 张海燕

(湖北省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湖北 蕲春 435300;湖北省蕲春县横车镇龙船头小学,湖北 蕲春 435300)

语文教学要“活”起来。这里所说的“活”并非指课堂上的热热闹闹,而是指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

语文教学的“活”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与情感,激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教师灵活地教语文,学生灵活地学语文,使语文知识充满生活感与时代感,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语文教学要以“活”为美。如何达到这种美的境界?笔者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表浅见。

一、知识要教“活”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字词句篇等简单的语文基础知识。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语文知识的教学不是教“活”了,而是教“死”了。就拿词语教学来说,很多老师要求学生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新词,然后通过大屏幕集中呈现新词,学生反复朗读,师生共同理解词义。这种教学方法比过去让学生机械抄写词语、死记硬背词义要进步多了,但是仍然缺少“活”气。怎样才算教“活”了呢?先看看《跨越百年的美丽》的一个教学片段:

生:(读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边读边圈出新词。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合作学习等方法理解词语。)

师:还有哪些词语难以理解?

生1:放射性。

师:嗯,这个词在课文中非常重要。查字典了没有?

生1:昨晚预习时,我在“百度”里搜索过,还是不很理解。

师:那请你结合课文猜一猜,“放射性”是什么意思?

生1:我感到“放射性”是一个科学上的词语。

师:对,叫做科学名词,或者说叫做科学概念。

生2:“放射性”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能够放射出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就像磁铁具有磁性一样。

生3: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叫做“放射线”。

生4:镭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物质。

师:同学们结合课文理解得很好。我们围绕“放射性”可以从课文中找出一组相关的词:镭、放射性、放射线。(大屏幕展示)这组词与居里夫人关系密切,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5:居里夫人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放射性物质镭,它能放射出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叫“放射线”。这是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

师:是啊,你用几个词概括了居里夫人的伟大成就。居里夫人的科学发现看起来离我们生活很远,其实“放射性”、“放射线”在现代生活中并不陌生。谁能举例说一说?

生6:我听说建筑用的大理石也有放射性。

生6:医院里的放射科就是用“放射线”对病人进行检查。

师:是啊,放射性原理在医疗、航天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讨论:“放射线”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

生7:(脱口而出)有利。

生8:有利也有害。

师:为什么?

生8:“放射线”对人体伤害很大。居里夫人在提炼镭的过程中,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正是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放射线”这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得到科学利用,兴利除弊,为人类造福。

……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放射性”这个词可谓教“活”了。首先从教学理念上看,把词语的教学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既联系课文,又联系生活,更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是“就词论词”,而是充分展示学习过程,让知识得以内化,形成语文素养。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词语,自主学习、猜想、联系上下文理解、比较辨析,多管齐下,多向互动,活灵活现。由此可见,让词语教学“活”起来,至少要做到两点:其一,从多个角度、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词语,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其二,要做到灵活运用词语。很多学生积累词语一大堆,能够在说话、作文中运用却寥寥无几,说明没有“活”学。只有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方能达到“活化”之境。

词语教学如此,其他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应该依据知识特点、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进行教学。

二、教材要用“活”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是语文知识的载体。要使语文教学“活”起来,必须用好、用活教材。新课改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怎样落实这一理念,因“材”施教,既发挥教材的价值,又不拘泥于教材,不断丰富和拓展语文学习的资源?这是让语文教学“活”起来的前提和基础。

(一)把握教材的文本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采用“文选式”编写,也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分学段、年段、学期精选一篇篇具有规范性、代表性、富有语文教育价值的文章编写而成,我们称之为“课文”。每一篇课文教学的内容很多,生字新词、内容情感、语言特点、表达方法等等。但是,教学每一篇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抓住重点进行有效教学。

如何把握课文的重点、灵活选取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站在语文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高度认真审视,对文本价值有准确的判断力。过去,老师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跟风现象”: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就一味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满堂皆是情感渲染、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跟风现象”造成了语文教育的缺失。事实上,每一篇课文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或隐或现,关键在于教师灵活把握。例如,《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是一篇结构明快、语言优美,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课文每一段有一个中心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教学时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学习构段方式,这样教学既符合学生年段特点,又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价值。相反,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的老师指导学生粗略读了一篇课文,就开始切入《儒林外史》进行拓展阅读;有的老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写法的精妙,体味作者极具讽刺的笔触,感受白描化、速写化的手法;有的老师按照小说教学的思路,引导学生感受严监生“吝啬鬼”形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教学似乎很有新意,其实忽视了“学生立场”、“语文立场”,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曲解编者意图,偏离教材价值。只有从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中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之精妙,品味细节描写之传神,教材才算真正用活。

(二)把握好教材拓展的度

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一纲多本”,也就是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编写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不同,“例子”也就不一样。尽管教师不能决定使用哪种版本的教材,但是教师可以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发现其优点,教学时适当借鉴。例如,教学人教版《将相和》(五年级下册)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读一读苏教版《负荆请罪》(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看起来是《将相和》其中的一个故事,其实两篇课文的体裁、表达方式有诸多不同。《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而《负荆请罪》是根据其中的一个故事改写的话剧。显然,苏教版《负荆请罪》可以作为人教版《将相和》的拓展和延伸,以增强语文学习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语文学习光靠“例子”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通过大量阅读、积累,提升语文能力。目前,很多教师教学时运用大量的学习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拓展的“度”没有把握好。从质上看,“同质”、“劣质”资源使用比较普遍,缺少甄别。例如,有位老师教学叶圣陶的《荷花》(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文质兼美。老师拓展阅读时,给学生提供了三篇语言很不规范、甚至有很多错误的《荷花》让学生拓展阅读,这种拓展降低了语文学习的品味。从量上看,存在着“泛化”、“无限量”的现象,有的老师教学时随意拓展,不考虑学生阅读时间、速度、效率,更不考虑学生实际阅读能力。例如,有位老师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要求学生读《红楼梦》。《红楼梦》岂是一时半刻能读完的?《红楼梦》岂是小学生能读懂的?不少教师教学拓展时列出一大堆篇目,既不指导,也不检查,何谈实效。拓展阅读是必要的,但是要把好质量关,充分考虑资源的价值,做到活而不乱。

“活”用教材,既要有“教材立场”,尊重教材权威,充分发挥教材价值,又要超越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彰显教材的张力。

三、课堂要盘“活”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关键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焕发生机与活力。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的确是“活”起来了:小手如林、议论纷纷、七嘴八舌、热闹非凡。然而,审视当下的课堂,存在着“活”的形式而无“活”的实质。如何去浮华、求本真,达到活而不乱、活而有效?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活”的课堂是以学为主的课堂,是学生广泛参与、多向互动、深入交往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都应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然而,这样的课堂并不多见,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不是很高,往往是几个“尖子生”表现活跃,大多数学生被动参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的参与意识淡薄,缺少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运用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活化学习内容、激发参与热情、完善激励机制等多种有效策略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效度。这里要特别注重三点:一是注重全体,教师在学习问题设计上要考虑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与空间;二是多向互动,建立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对话新常态,改变“师问生答”单向对话模式,让课堂如行云流水、活跃不止;三是机制保障,用制度规范课堂活动。例如,建立“学困生优先”机制,在课堂上优先“学困生”回答问题;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对“学困生”的学习以鼓励为主,发现其亮点,增强学习积极性。

(二)促进学生深度合作学习

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在践行这一理念时走向片面化、形式化:该合作的、不该合作的都要合作,课堂活而无序,华而不实。因此,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必须把握两点:一是充分考虑是否具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二是注重引导学生深度合作,增强学习的实效。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之“渑池之会”时,设计了下列问题开展合作学习:1.这一部分写什么?2.找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他有什么样的品质?这两个问题属于阅读概括层面的问题,答案就在文字之中,而且趋于一致,学生通过阅读就可解决,没有合作的必要。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同一内容时,在学生品读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同学们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与秦王经过一番较量,最后谁是赢家?找出理由在小组内交流。这个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很精妙,属于“分析、探究”类深层次的问题,看似简单而并非简单,表面上看“打了个平手”,实际上是“赵国略胜一筹”。小组讨论很活跃,甚至有激烈的争论:赵国赢了,因为秦王命赵王鼓瑟,是“王与王”之间的较量,而蔺相如命令秦王击缶,是“臣与王”之间的较量;有的说,赵王鼓瑟,秦王击缶,瑟是上等人弹的乐器,缶是下等人玩的打击乐,岂不是赵王胜一筹?……这样的合作学习激活了课堂,把学习引向深入。

(三)多途并举激活学生思维

“活”的课堂是学生思维灵动的课堂。语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采取多种策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处在不同年段的学生,思维发展的侧重点不一样,低年级学生要通过诵读儿歌、童话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激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中年级则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概括能力;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多角度、多策略来激活学生思维,特别要把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质疑;教学《桥》,学生联系地理环境质疑……这一个个创新性的问题让课堂活力四射。

语文教学要“活”起来,这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之美,而且是语文教育应有的状态。语文教学的“活”内涵十分丰富,涵盖教师、学生、教材、资源、教法、学法方方面面,与语文教学的“实”、“新”相统一。从发展的角度看,“活”是语文教育生命之所在,是永恒的。

猜你喜欢

放射性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A Meta-Analysis of Trea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by Retention Enema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背课文
来自放射性的电力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