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疗效及对黄体期E2、P、RLI水平的影响

2019-12-17张卫华郭新荣寇九社李敏殷克敬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黄体期肝郁气滞

张卫华,郭新荣,寇九社,李敏,殷克敬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712000)

乳腺增生为青中年妇女的常见、多发病症,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1],且每年以2.7倍的速度递增[2]。该病属良性病变,其中非典型性异型性增生为癌前病变,恶变的危险性为正常妇女的2~4倍[3]。其病因主要为雌二醇(E2)和泌乳素(PRL)异常增高、孕酮(P)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4-5]。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手术和药物治疗,前者虽可切除增生的肿块,但不能纠正紊乱的性激素,属治标之法;后者多应用雌激素拮抗剂治疗[6],其剂量较难以准确把握,又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故而寻找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的方法仍是医者近年探索的热点。为此,笔者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应用电针治疗乳腺增生,进行相关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共1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观察组年龄14~49岁,平均(36±14)岁;平均病程(24.2±8.1)个月;发病部位右侧10例,左侧14例,双侧48例;肝郁气滞46例,冲任失调16例,痰凝血瘀10例。对照组年龄15~50岁,平均(36±14)岁;平均病程(26.4±9.4)个月;发病部位右侧12例,左侧10例,双侧50例;肝郁气滞41例,冲任失调20例,痰凝血瘀11例。两组年龄、病程、发病部位、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1]中乳腺增生诊断标准。①乳房胀、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与月经、情绪有关,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②乳房肿块,触压痛,随情绪及月经周期而变化。③经乳腺红外线和B超、钼靶检查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4岁、<50岁。③为女性。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14岁,>50岁。②妊娠、哺乳期患者。③正在使用其他方法治疗者。④合并较为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的原发病或全身衰竭者。

1.5 中医证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分为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痰凝血瘀型。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周期的22~23 d开始治疗。

2.1 观察组

主穴取膺窗。肝郁气滞型加内关、行间;痰凝血瘀型加膻中、丰隆;冲任失调型加关元、三阴交。除膻中、关元外,其余均取双侧穴。常规消毒后,选用 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穴位定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方法。膺窗向外斜刺1.2~1.3寸,膻中向下平刺1.2~1.3寸,关元、内关、丰隆、行间、三阴交均直刺1.2~1.3寸,各穴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其正极接膺窗穴,负极接同侧配穴,选断续波,频率 2/100 Hz,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

2.2 对照组

依照《针灸治疗学》[8]取穴。主穴取膻中、屋翳、期门、丰隆。肝郁气滞型加太冲、肩井;痰凝血瘀型加中脘、内关、足三里;冲任失调型加关元、肝俞、肾俞、三阴交。除膻中、中脘、关元外,余穴均取双侧。膻中向患侧、乳根向上、屋翳向外、期门向内上方平刺,余穴常规操作,各穴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其正负极接同侧屋翳、期门。选断续波,频率2/100 Hz,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 min后起针。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乳痛、肿块相关参数(大小、硬度、范围计分)、全身症状积分及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含量。依据行业标准[1]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

3.1.1 乳痛计分

无自发痛、无触压痛计0分;无自发痛、有触压痛计6分;自发痛阵作,经前为主计12分;自发持续性痛,但较轻微,不影响睡眠者计18分;自发持续性痛,放射至肩背腋下,影响睡眠等生活者计24分。

3.1.2 肿块计分

硬度:乳腺组织较正常腺体稍硬者计3分;质韧如鼻尖者计6分;质硬者计9分。

范围:累及1~2个象限者计3分;累及3~4个者计6分;累及5~6个者计9分;累及7~8个者计12分。

大小:最大直径≤2 cm者计 3分;3~5 cm者计 6分;>5 cm者计9分。

3.1.3 全身症状计分

常见的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个级别,2分为1个等级,分别计0分、2分、4分和6分。

3.1.4 黄体期E2、P、PRL检测

于首次治疗当日和末次治疗后(与治疗前月经日相同)随机抽取两组患者各20例,空腹取肘静脉血,应用放免法检测其黄体期E2、P、PRL含量。

3.2 疗效标准

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治愈:改善率≥90%。

显效:改善率为70%~89%。

有效:改善率为30%~69%。

无效:改善率<3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乳痛、全身症状评分比较

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乳痛、全身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乳痛、全身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种方法治疗均有效,且观察组效果更优。

3.4.2 两组治疗前后乳块相关参数积分比较

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乳块大小、硬度、范围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乳痛、全身症状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乳痛、全身症状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乳痛 全身症状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2 20.21±2.04 2.24±1.821)2) 30.34±6.26 3.82±6.471)2)对照组 72 19.82±1.88 5.34±3.221) 29.18±5.82 6.78±7.361)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 3可见,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3.4.4 两组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 E2、P、PRL含量比较

表4可见,两组治疗后血清E2、PRL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 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乳块相关参数积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乳块相关参数积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乳块大小 乳块硬度 乳块范围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2 6.62±0.82 0.68±1.341)2) 4.86±2.42 1.66±0.821)2) 3.69±1.64 0.62±1.021)2)对照组 72 6.26±1.12 1.83±1.561) 5.22±2.68 3.25±1.841) 3.46±1.82 1.73±1.491)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4 两组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E2、P、PRL含量比较 (,ng/L)

表4 两组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E2、P、PRL含量比较 (,n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与对照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E2 P PR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0 143.60±69.26 120.75±58.471)3) 9.42±6.38 14.61±7.621)3) 16.60±13.72 10.32±6.561)3)对照组 20 138.72±72.64 113.34±67.282) 8.71±7.16 10.93±8.842) 17.93±14.46 14.85±8.212)

3.4.5 观察组不同中医证型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E2、P、PRL含量比较

表5可见,治疗前肝郁气滞型、痰凝血瘀型患者血清E2含量异常升高,而冲任失调型较正常为低;治疗后3型呈现良性调整作用(P<0.05);治疗前患者血清 P含量均较正常偏低,治疗后肝郁气滞型和冲任失调型明显升高(P<0.05,P<0.01),后者升高更为显著,而痰凝血瘀型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 3型患者血清PRL含量均偏高,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其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表5 观察组不同中医证型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E2、P、PRL含量比较 (,ng/L)

表5 观察组不同中医证型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E2、P、PRL含量比较 (,n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

中医证型 例数 E2(正常值110.28±63.24) P(正常值10.50±4.72) PRL(正常值11.44±5.6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肝郁气滞 46 154.36±70.42 132.36±66.531) 7.41±3.78 9.46±3.421) 16.92±7.23 13.68±5.921)冲任失调 16 102.73±32.62 118.14±61.471) 6.26±2.51 9.62±4.282) 14.58±6.72 12.59±4.251)痰凝血瘀 10 142.58±73.21 112.86±46.281) 6.83±3.26 7.15±3.95 17.56±7.93 14.37±6.501)

3.4.6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治疗中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出现。

4 讨论

乳腺增生以月经前(黄体期)、情绪异常波动尤其是生气后乳房疼痛、乳腺肿块出现或加重为临床特征[10-11],其主因是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卵泡期E2和P分泌不足、黄体期E2异常增多,而P含量减少[12-13]所致,同时与下丘脑PRL分泌增多有关。本文观察指标选用黄体期乳痛、肿块相关参数(大小、硬度、范围)及常见的全身症状计分法,能客观、全面反应临床病情,患者血清 E2、P、RLI含量则反应本病发生的机制。

针刺治疗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是穴位的选取与组合、针刺操作方法两个因素,本文所取主穴和辨证配穴来源于国家机构名老中医殷克敬教授多年治疗乳腺增生经验和其学术技术研究团队文献、试验与临床研究的成果[14],针对乳腺增生之临床特点而设,局部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膺窗隶属胃经,胃经“贯乳”而行,位在乳部,擅长疏通胃经,尤其是乳房局部经气;肝郁气滞型取内关、行间,内关为八脉交会穴,又为厥阴经络穴,别走三焦,善于开宣胸胃乳房之气、行气通络,又可安神定志[15];行间乃肝经荥穴,具有较好的舒肝理气之功效。业已证明,性激素的紊乱多与中医的肾有关[16],多属冲任失调所致,三阴交隶属脾经,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关元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二穴配合,善调冲任,补肾活络。膻中位居乳旁,又为八会穴之气会,其功能为行气活血、宽胸理气[17];乳块为气滞血瘀痰凝而成,丰隆为化痰要穴,故痰凝血瘀型取之以化痰散结。诸穴配合,疏通乳络而止痛,化痰散结而消块,并加用电针,故经4个疗程治疗,两组乳痛、肿块相关参数、伴随常见的全身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的止痛、改善症状及消散乳块作用均较好,而观察组各项指标、近期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电针治疗本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黄体期E2、PRL含量,升高P水平而实现的。至于这些激素发挥作用的有关受体的数量及其敏感性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本方法治疗乳腺增生具有取穴少、止痛快、乳块易消散、无不良反应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黄体期肝郁气滞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黄体期口服滋肾育胎丸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效果及对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女性黄体期与卵泡期对靶控输注依托咪酯镇静效应的影响研究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卵巢刺激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妇女中的应用效果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卵泡期、黄体期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对卵巢功能影响的研究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