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民族风格钢琴曲“精讲泛练”教学的有效开展
2019-12-17王睿麒
王睿麒
(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自上世纪30年代我国乐坛上开出《牧童短笛》这第一朵民族风格钢琴曲的“鲜花”以来,经过将近90年来中国作曲家的辛勤耕耘,目前这一类型作品已呈“百花齐放春满园”之势。而且,像《牧童短笛》《快乐的女战士》等众多的民族化钢琴曲目也已被纳入到了钢琴考级曲目体系中。这表明,能否熟练演绎我国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已成为检验钢琴专业学生实际演奏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民族风格钢琴曲也不应再被视为以往本专业师生心目中“可学可不学、可练可不练”的“配角”,而应转变为钢琴专业教学与训练当中必学必练的“重要角色”来加以认真对待。
一、对民族风格钢琴曲开展精讲泛练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自建国以来我国高校钢琴专业一直是以西方钢琴音乐作品为主导来开展教学与训练的。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传统也不可能得到明显改变。所以,即使民族风格钢琴曲在当前的钢琴考级曲目中占据了一定数量,但也仅相当于曲目总数的15%—20%之间。从这一数据可见,现阶段高校钢琴专业固然应强化民族风格钢琴曲的教学,但其占据钢琴教学总时数的比例,大致仍应控制在20%左右,而约80%的教学时数和教学资源仍应配置给西洋钢琴曲目的教学与训练。故而,如何有效利用这20%左右的教学时数来引导学生扎实掌握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弹奏技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精讲泛练”的教学实施策略。精讲,即选择钢琴考级所涉及到的民族风格钢琴曲目,通过剖析作曲家意图及作品中各种音乐艺术现象,来深入细致地示范、讲解民族风格钢琴曲独特的创作思维、技法及其适宜的弹奏技巧,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展开对该曲目的集中精练;而泛练,则是选择与课堂教学曲目具有相似音乐艺术现象和演奏技巧的一定数量其它民族风格钢琴曲,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督导其在课余时间展开自主的泛性演奏训练。到了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则以回课形式来抽查学生课后泛练的成效,并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模式对不同学生在掌握演奏技法方面的薄弱环节、错误之处加以指导和纠正,最终达到“以点带面”夯实学生民族风格曲目弹奏技巧之目的。
二、民族风格钢琴曲精讲泛练教学的实践开展
在上文分析了民族风格钢琴曲开展精讲泛练教学的必要性后,接下来就以《牧童短笛》的教学为例,来展示将民族风格钢琴曲精讲与泛练有机结合的思路与方法。
(一)钢琴曲《牧童短笛》的精讲精练教学
《牧童短笛》是我国第一首民族风格钢琴音乐作品,也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中的第六级曲目。所以选择该曲来展开民族风格钢琴曲的精讲精练教学,是非常合适的。
对于高校钢琴专业来说,《牧童短笛》这首作品与演奏技法教学关系最为紧密的是其中所包含的五声纵合性和弦以及对民族乐器音响效果的模拟写作技法。所以,笔者在对《牧童短笛》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发展手法、复调织体写作思维等各类音乐艺术现象进行必要的讲解、分析之后,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该曲中“五声纵合性和弦”以及“对民族乐器笛子特定技法音效的模拟”这两项的演奏处理方面。
作为第一首经典的民族风格曲目,《牧童短笛》集合了附加音和弦、代替音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等各种类型的五声纵合性和弦形态,也为钢琴演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抓手。所以笔者也针对该曲中异彩纷呈的和弦形态展开了具有针对性的钢琴演奏教学。以下就以该曲结尾处“sol、re、mi、sol”组成的琵琶和弦为例,来展示具体的教学与训练流程。
对于《牧童短笛》中“sol、re、mi、sol”这一琵琶和弦,笔者首先强调:该和弦中所包含的纯四度、纯五度和声音程是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旋律中常见的纯四度、五度旋律音程的纵向叠置反映。因其与民族乐器琵琶的定弦方式相同,所以被称为琵琶和弦。由此也可见,五声纵合性和弦实际是对民族五声旋律的纵向叠置体现形式。所以,笔者依托《牧童短笛》解明了这一点,也就引导学生掌握了五声纵合性和弦写作技法的实质,从而为其日后在钢琴创作灵活地写作五声纵合性和弦指明了方向。
接下来,笔者则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这一琵琶和弦的演奏技巧。笔者首先提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该和弦用在曲终,意在表现一种旷远的和谐音响效果,以此来引起听众的遐想。接下来,笔者则引导学生展开分组协作讨论,来集中探讨对该琵琶和弦的艺术处理手法。经过笔者强调“协和音程”、“和谐音效”的实时点拨、诱导,学生讨论得出了应采用指腹触键法来演奏这一观点。在对学生的探索成果予以充分肯定之后,笔者进一步提示学生应采用适中的力度和不徐不疾的速度来以指腹触键,则更容易表现出和谐、温润的音响效果,也更容易传达出民族音乐的风格韵味了。此后,笔者指导学生采用指腹触键法对该琵琶和弦展开课堂集中精练,就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了此类和弦的艺术处理技巧,并为其在艺术实践中举一反三地灵活演绎类似五声纵合性和弦打下了基础。
而对于《牧童短笛》中模拟民族乐器笛子“打点儿”(颤音)技法音响效果的织体片段,笔者在教学中则首先通过范奏展示了这一特殊的音响效果和音乐趣味。接下来则仍采取协作讨论方式,要求学生共同探讨所适宜的艺术处理技巧。经过讨论,部分学生分析出在这里作曲家实际上是采用上波音写作技法来模拟笛子的颤音,然而对于究竟是采取指尖还是指腹触键技法来演奏却产生了争执。在看到学生随堂讨论陷入停顿后,笔者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念,指出应采取指腹快速触键的技法来演绎此处的上波音,并进行了示范讲解:首先,调整演奏姿势高度放松身体,引导身体内部的力量得以通过肩、臂、肘、腕而顺利地传导至指端,从而在指端和琴键之间营造了一种类似小孩拍皮球的弹性感应状态。如此,即使采用指腹触键也能达到类似指尖触键时的力度,从而快速地演绎出一系列具有晶莹剔透颗粒性音色效果的快速上波音,准确到位地模拟出笛子颤音的音响效果了。这样借助课堂讨论——启发式精讲教学,教师就得以深入浅出地解明民族风格钢琴曲的特有演奏技法,再配合随堂精练,学生也就能够比较快捷地掌握此类曲目的演奏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加以触类旁通的灵活运用了。
(二)泛练曲目的合理搭配
为了巩固《牧童短笛》课堂精讲、精练的教学效果,在课后笔者向学生布置了贺绿汀《晚会》、《摇篮曲》、瞿维《花鼓》、刘福安《采茶扑蝶》、崔世光《山泉》、汪立三《涛声》等包含有与《牧童短笛》相似的大量五声纵合性和弦并积极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效果的其它民族风格钢琴作品来作为泛练曲目,并录制了微课视频对这些曲目当中的特定音乐艺术现象和演奏技法进行了点拨。
这样在微课的指导下,学生课余时间在琴房内得以对上述曲目展开了有效的自主泛性演奏练习。而到了课堂教学阶段,笔者则借助回课的方式来掌握学生在泛练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集体课的方式对大部分学生均存在的误区进行纠正,采取小组课的方式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予以点拨,采取个别课的方式对个体学生的个性问题予以指导。这样,也就促成了精讲与泛练曲目有效的点面结合,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民族风格钢琴曲趋近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精讲与泛练相结合的民族风格钢琴曲教学,既适应了当前钢琴考级变革的形势,体现了我国高校钢琴专业教学开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易于在点面结合的教学策略支持下取得良好效果。有鉴于此,本文倡议高等院校钢琴专业应积极稳妥地强化民族风格钢琴曲的精讲泛练教学,以便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新的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