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2016-12-19夏木西卡麦尔·阿布都热依木
夏木西卡麦尔·阿布都热依木
摘要:20世纪初期,中国作曲家创作出大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小提琴音乐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彼此融合的结果。本文针对新时期小提琴作品的演奏民族风格及艺术表现特点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对我国小提琴作品演奏民族风格的把握,为更好的提升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提供服务。
关键词:小提琴 演奏教学法 民族风格
音乐艺术与民族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全世界的音乐在风格上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对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并从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土壤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逐步融入世界。从李四光创作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起,小提琴音乐作品汲取了大量民族、 民间元素,并逐渐铺就出一条成功的西洋乐器中国化道路,也让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走向世界,这不仅将中国的小提琴作品的民族特征完美演绎,也将中华神韵融入音乐作品展现给世界人民。
然而,笔者作为小提琴专业课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却把握不准乐器应有的风格,通常是“洋气”十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对乐曲的背景及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就需要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把民族特色的一些特殊技巧充分运用。
一、小提琴作品的民族风格及艺术表现形式
纵观我国的小提琴作品,改编的乐曲一般为民间歌曲的典型音调和特性音调、戏曲音乐的精华和说唱音乐的素材,无论是改编或是创作都是作曲者吸收民族音乐元素,结合传统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加以融合、变化、发展而成的。因此,要准确把握这类中国作品的风格,必须了解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表现特点。但是在技能教学中,目前学琴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了解,造成不少学生很难深刻领会中国小提琴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音乐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不同民族音乐的发展必有其民族性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等的烙印。在音乐情感的表现上,中国的传统音乐追求含蓄美,这种独特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味在中国小提琴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二胡曲改编的小提琴作品《二泉映月》,旋律跌宕起伏,是饱尝人间世态炎凉后的深透和宁静,其情绪张力远胜悲拗的嚎啕。可见,中国风格的小提琴作品的音乐力度是一种高度精神性的含蓄美、意境美。民族音乐题材不仅奠定了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坚实基础,而且汲取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原型材料进行创造的。可以说,我国小提琴作品风格迥异、创作特点鲜明, 而随之产生的具有创新性的演奏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演奏方式, 如何体现“新作品”具有多元化的声音特色,是小提琴现代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有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在保留了原作清静、淡雅、悠长的音乐意境的同时,不但有所创新和突破,同时也展现出特有的中华审美内涵。小提琴音乐作品以中国传统戏曲和曲艺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作品在结构上吸收了中国传统越剧的曲调唱腔为素材,其鲜明的民族风格获得了国际音乐舞台的一致认可。可见,中国民间民族音乐元素使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有的民族气质。基于此,要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除了要让学生熟悉并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地方民歌和传统民乐外,还要在演奏中充分展现出这类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全部风貌。
二、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运用
1.掌握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技巧
小提琴演奏技巧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音乐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艺术实践问题。在演奏技巧中融合西洋器乐演奏可以起到优势互补、共利双赢的目的。中国传统美学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因为文艺的“民族化”是开放的,兼容的。文艺作品要继承本民族文艺的优良传统和创造性地吸取其他民族文艺创造的优点,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西洋器乐曲中的“随想曲”体裁,融合西洋弓弦乐器中的“分弓”“连弓”“双吐法”等演奏技巧。
第一是中国的小提琴音乐作品以小提琴演奏技巧模仿民族乐器的发声。如:马思聪作曲《高山组曲》中的第三首《芦荻》。第二是凸显民族元素,陆培创作的《夕阳萧鼓》借鉴轮指技巧由慢渐快的拨弹短音模拟出鼓声效果;这些演奏技巧有别于西洋乐器演奏方式方法,也让作品呈现出淳朴、忧思的意境。在呈示部的第二插部中模仿出少数民族舞蹈音乐节奏,展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欢快场景。由此可见,中国民族器乐演奏技法迥异,这些将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与小提琴固有的西方演奏技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突出其独有的中华神韵是教学中需要强化的重点。在演奏这类作品时,建议学生掌握相关技法。
2.品鉴民族音乐风格
首先要仔细分析各乐曲中的民族文化差异,才能提高民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的研究能力,如:作曲家陈钢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中,整部作品借鉴了琵琶、古筝、二胡等演奏技法,并与小提琴演奏的技巧融为一体,呈示部的第二插部采用了琵琶的扫弦技法,营造出戏曲中哭腔的效果。小提琴独奏乐曲《新疆之春》乐曲的整个中段依然保持着欢快旋律,采用了装饰半音进行,模仿新疆地区特色的音乐律动感。浓郁的民族风情体现出了自由宽广的具有塔吉克民族风格的音调,那种清新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在华彩中,作者在提高五度的A大调上重复此主题,在快速敏捷的跳弓之后出现了八五的节奏和不谐和双音,给人一种仿佛舞蹈者正在跳跃时突然做出了身体倾斜、单足而立的动作。在乐曲的高潮部分,小提琴飞邃线条此起彼伏,将全曲的情绪发展到了顶点,最后在强有力的高潮中结束。
其次是在练习乐曲之前,要求学生对乐曲进行深入剖析。例如作曲家陈钢藤改编的《旃岭的早晨》,音乐短小富有民族音乐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特性,也吸收了二胡的淆音、笛子的花舌等演奏技法,展示了惟妙惟肖的“芦笙”,描绘了一幅苗岭早晨生机勃勃的优美景色,对学生把握乐曲的民族风格有很大的帮助。
3.引导学生创作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风格
在中国北方小提琴作品的演奏上,演奏乐曲的过程中利用连弓、分弓、跳弓以及顿弓等表现音乐的民族个性及特色,同时要从各种中国北方民族乐器的演奏法来增加乐曲的民族韵味。我国民族乐器形态多样,演奏技法多样,也为小提琴音乐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借鉴。这种借鉴创立出了一种新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演奏风格,演奏手法的运用为我国小提琴作品演奏方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也丰富和扩大了我国北方小提琴的表演技术。我国在演奏技法上也在不断的融合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通过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来增强民族的特色。例如:竹笛通过不同的按孔方法成为小提琴音乐模拟的对象,例如:《思乡曲》开始在D弦上模仿了中国箫的那种朦胧的音色,加上滑音的装饰诠释了其哀怨的色彩。《庆丰收》吸收了唢呐音乐和戏曲音乐中的三击锣鼓竹奏,非常生动地渲染出这种民族特色。这部作品在节奏上表现出鲜明的塔吉克民族的风格。在演奏上根据演奏者的内心需要,在弹性节奏部分注意这首乐曲表达的内在感情与旋律走向,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西洋技法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创作道路。《春天舞曲》对回旋奏鸣曲式的运用主要是在结构上追求的一种整体统一。这部作品一至四小节为引子力度为弱,五至十八小节为独奏旋律进入与之前的引子形成节奏模仿,这一个典型的节奏突出了重音的演奏技巧,在最后三小节和弦中结束整部乐曲。在演奏中只注意音符本身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先从文化的层而上去分析、理解和把握作品的题材、结构、句法及风格等特征。增加音乐中各种现象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内涵,最终才能将民族文化内涵“外化”到演奏中去。
4.挖掘中国乐曲中独特的“味”
“味”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它指的是审美客体的特征、风格及其感染力量,体现了审美主体和审美观。我国民族音乐的品种之间显著的差距就是音乐对语言的依赖关系不同。汉字的音调除了普通话有规范的音调外,各地的读音也不尽相同,字调的高低就带上了地方特有的“味”。例如《梁祝》由越剧声腔的部分音调带有越语的“味道”,因此,要想在引子的后半部分将情绪逐步引向高涨,仿佛眼前展现了气势如虹的南海波涛,并随着乐思的铺展为全曲的旋律铺垫和韵味表现开辟了无穷的艺术境地。通过小提琴演奏中对上下滑音及回滑音不同的滑速设计表现出质朴醇厚的旋律,也采用板胡式的滑音奏法增添了浓郁的地方风味。精神与内涵是构成一部音乐作品的最基本单位,在吸收民乐素材的小提琴音乐的实际演奏中应借鉴民乐之特定技法的表现韵味,并根据吸收的音乐内涵特点划分乐句。再以挑间的呼、吸运动规律将该乐段进行乐句的细分;二是滑音,滑音运用到小提琴技巧上可分为同指滑音和异指滑音。同指滑音可分为定把和换把滑音。其中定把滑音为主要动作,运用了在二把位二指向下小二度的定把滑音;换把澄音需要根据乐曲的需要来调整松紧。
总之,音乐文化艺术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更加贴近中国人的审美品味,让更多民族化的小提琴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中国的小提琴艺术不仅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化、高水平的演奏家,更加需要将中华神韵展现给世界的音乐家们。这就需要对小提琴教学和演奏进行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使小提琴演奏尽显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张薷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钱仁乎.中国小提琴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3]杨宝智,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岳军,商李.高师音乐专业小提琴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艺术探索,2008,(03).
[5]李智.关于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一些思考[J].民族音乐,2010,(05).
[6]胡斌.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两种模式[J].音乐研究,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