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曲折发展期
2016-10-17白墨
白墨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全国文艺在党的“二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与“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出现了一派繁荣的喜人景象,在中国文艺史上,被称作“十七年现象”。因此,这一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得到了全新的发展,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前所未有。
【关键词】中国钢琴;民族风格;曲折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57-01
在“十七年现象”的文化背景下,一大批作曲家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西藏、新疆、贵州、内蒙、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这种“采风”活动成果显著。于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便以民族风格的作品为主流。
首先的创作成就是丁善德。新中国成立后,丁善德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作曲系主任,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民族风格的钢琴曲创作上,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成就之大、影响之广,均令人瞩母。1950年,他创作出钢琴曲《第一新疆舞曲》,乐曲以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马车夫之歌》为音乐主题,充满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特色,一时在全国音乐界形成一股“新疆热”。随后,许多作曲家踊跃跟进,形成了音乐创作作品的“新疆风”。1953年,丁善德又创作出钢琴儿童组曲《快乐的日子》,由《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节日舞》五首乐曲组成,从五个侧面反映出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的新生活和新面貌,民族风格鲜明。1955年,继《第一新疆舞曲》之后,丁善德又创作出《第一新疆舞曲》,较《第一新疆舞曲》民族风格更为强烈。
然而,平心而论,此时期中国钢琴艺术并没有消亡,其中的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仍在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力,曲折地发展着,并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
首先是根据“样板戏”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例如储望华改编的钢琴曲《甘洒热血写春秋》、赵晓生改编的钢琴曲《家住安源》、殷承宗改编的钢琴曲《红灯记》、《北风吹》。其中又以杜鸣心改编的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最具代表性。这部钢琴组曲由七首乐曲组成:《娘子军练操》《赤卫队员舞寸刀舞》《清华参军》《军民一家亲》《快乐的女战士》《常青就义》《奋勇前进》。这些根据“样板戏”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因为承袭了原戏音乐中民族风格的艺术基因,所以其民族风格也就成为它们必然的本体美学特征了。
随后,许多作曲家又根据传统民族器乐曲改编成大量成功的富有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例如储望华根据同名二胡名曲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刘庄和殷承宗根据同名琵琶名曲改编的钢琴曲《十面埋伏》、王建中根据同名唢呐名曲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与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的钢琴曲《梅花三弄》、黎海英根据同名琵琶曲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陈培勋根据同名广东音乐名曲改编的钢琴曲《平湖秋月》等等。这些改编的钢琴曲,也因秉承了原民族器乐曲中的民族风格,所以强烈的民族风格也自然成为这些钢琴作品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许多作曲家还根据民歌或创作歌曲改编出许多成功的民族风格浓厚的钢琴作品,例如王建中根据同名湖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浏阳河》、储望华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钢琴曲《红星闪闪放光彩》《南海小哨兵》、周广仁改编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赵晓生改编的钢琴曲《挑担茶叶上北京》等等。这些改编的钢琴作品,同样弘扬了原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放射出了不朽的艺术光辉。
此时期值得一提的是殷承宗创作的钢琴伴唱《红灯记》,1967年国庆节期间,该曲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演,一举走红。1968年“七一”,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并向全国直播。毛泽东观后对此予以充分肯定,称其为“洋为中用”的“创举”。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创作,具有特殊时代特殊政治背景下的特殊意义:“它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让当时几乎被宣判死刑的钢琴艺术获得了再生,让钢琴的美妙声音响遍了中华大地。它是一个里程碑,第一次将钢琴与京剧这两种完全不同质的音乐文化载体进行嫁接,既保留了京剧唱腔和打击乐的基本特点,又充分发挥了钢琴音域宽广、气势雄伟、富于表现的特长,是中西艺术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展示了钢琴和京剧和谐共鸣所产生的艺术魅力。……钢琴伴唱《红灯记》是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上极为特殊而浓重的一笔,是在‘文革初期中国钢琴濒危之际的一次成功的投石问路,不但挽救了中国钢琴艺术,而且为后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及其后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河》由殷承宗、储望华、杜鸣心、盛礼洪、刘庄、石叔诚、许斐星等集体创作,系根据声乐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改编而成。1969年春开始创作,1970年5月在北京首演。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风格鲜明、浓重、强烈。至今,仍是世界钢琴艺术的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在这曲折的历史时期,也得到了曲折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