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的手术时机及对视力改善的作用
2019-12-17朱晓博贺永宁
吴 凡,朱晓博,贺永宁
(1.南京爱尔眼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多因血糖水平高引起神经、血管微循环改变,是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1]。临床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可有效清除玻璃体积血,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改善术后视力。本文分析了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的手术时机及视力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回顾性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5例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均符合玻璃体切除术适应症(混合型视网膜脱离、不吸收的玻璃体出血、牵拉视网膜脱离合并早期黄斑牵拉)。排除哺乳期、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术前玻璃体出血时间分为<6个月组(55例)与≥6个月组(60例),<6个月组中男26例、女29例,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52.4岁,糖尿病史1~12年、平均病史5.4年。≥6个月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20~84岁、平均年龄51.2岁,糖尿病史1~13年、平均病史5.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玻璃体切除治疗,术前常规抗感染,术眼球行阻滞麻醉及球周浸润麻醉。开睑后牵拉结膜,套管的23G穿刺刀置于标准三通道行一步式穿刺,术中配合巩膜外顶压,行全玻璃体切割。检查患者视网膜情况,关闭巩膜切口,缝合球结膜。术后使用3~5 d抗生素,局部用典必殊眼液,6次/d滴眼。
1.3观察指标 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眼压变化及其并发症情况。改善:术前视力≥0.1患者,若术后视力相对于术前提高2行或者超过2行者。未改善:若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降低1行、2行或者提高1行者。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比较 <6个月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为89.09 %(49/55),高于≥6个月组的73.33 %(44/60)(χ2=4.606,P=0.032)。
2.2两组患者眼压变化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的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且<6个月组患者的眼压水平低于≥6个月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眼压变化比较(mmHg)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6个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6个月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对其进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该手术不易发生切口出血及周边组织增生等并发症,同时采用该手术可一次性清除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中玻璃体内的积血及纤维增殖,甚至视网膜下的增殖条索,使得视网膜复位。使用该手术的关键点则是纤维血管增殖膜的剥离及其切除,一些纤维增殖膜质较厚且韧,与视网膜粘连紧密,直接撕除,将导致视网膜的牵引、破裂,甚至脱离[2]。因此,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利用视网膜剪或者玻切头将成片、成条的纤维膜分次剪开成小片后再去除,能够较好改善患者视力,使眼压恢复正常水平[3]。学者对于玻璃切除术的手术时机的研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玻璃体出血后至少等6个月,待出血不再吸收才能够进行玻璃体切除术。也有学者认为剥离出血后,应及早进行玻璃体切除术[4]。由于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较缓慢,且年龄较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液化,少数的玻璃体出血可自行吸收。因此,玻璃体出血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本次研究发现,玻璃体出血<6个月组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眼压情况均优于≥6个月组,且前者并发症低于后者。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综上所述,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发生玻璃体出血时,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视力及眼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目前临床出现较多的药物治疗案例,同样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临床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对于严重玻璃体出血1个月以上不吸收,或视网膜有增殖膜,有视网膜脱离,影响中心视力,必须手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