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文化政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特征
2019-12-16胡惠林
胡惠林
新中国70年,也是我国文化政策风雨兼程、创新发展的70年。70年前,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时,说了这么一段话:“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站起来”是中国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思考、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前提和基础。没有站起来,还是积贫积弱,还是任人宰割和凌辱,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种重新找回了失落了百年之久文化自信后的一种扬眉吐气的宣示,一种意气风发的表达。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70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历经风雨坎坷,但是依然不忘初心,朝着坚定的文化目标,不断修正航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70年来中国文化政策的发展是新中国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历史进程与全部逻辑的反映。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构成了新中国70年发展的大历史和大逻辑,概括了新中国70年来的辉煌而伟大发展的基本特征。70年新中国文化政策发展是其历史的反映和记录。与之相对应,作为其精神反映和记录,构成了新中国国家文化治理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政治治理、经济治理和文化治理。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离开这一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今天的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新中国的诞生是全新的出发点,新中国是和旧时代根本不同的新国家新社会。
“站起来”需要一个捍卫与巩固阶段的历史需求。当不能有效地巩固政权,无法有效地建设新中国的时候,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就是新中国必须完成的使命。文化毫无疑问,要承担这一使命,并且要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开辟新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道路、新事业、新方向而不懈努力。文化要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和生态环境塑造,文化本身首先就需要一个自我改造。所有的改造都是艰难的。除旧布新,历史要前进和发展就必须要忍受新旧转换过程中凤凰涅槃式的痛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发展价值观和文化发展目的观。他们构成了70年中国文化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只能有这样的社会主义文化政策价值观,而不可能有其他的主义的文化政策价值观。“站起来”所提出的巩固政权的政治治理的要求,必然地构成了它在第一阶段的文化政策特征。话剧《龙须沟》、电影《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小说《红旗谱》《红日》《红岩》、音乐《歌唱祖国》《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大批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共同唱响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青春之歌”。这些作品构成了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的典型亮色与构图。他们表现了新生活,塑造了新形象,也融入和建构了新中国精神文化的图景,以创造性文学艺术实践,诠释了新中国70年“站起来”时候的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史。它是青春式的。青春的成长必然遭遇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但是,多少年后,王蒙还是喊出了他胸中对于那个时代的欢呼:“青春万岁”。没有精神文化上的“站起来”,何来“青春万岁”的激情表达?
二
中华民族不仅要站起来,而且要富起来。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贫穷同样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要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消费多样性的需求,就必须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扩大和提高文化生产力,努力提高文化产品供给的丰富度、市场的丰腴度和人民文化消费的富足度。当社会福利性的文化生产与供给政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的时候,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市场体制,极大地提高文化供给和文化资源积累的财富创造能力,也就历史性地把中国文化政策发展推到它的第二个阶段:经济治理。
改革开放开启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开始了新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创造性建设的新时期。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与经济领域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的方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满足人们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创新型发展,也就历史性地成为第二个阶段的显著特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配置能力的时候,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开辟了国际化道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重新激活了蕴藏在中国文化机体内的巨大创造力,不仅赋予了文化与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新内涵,而且丰富和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新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重新赋予了中国文化历史性自信的时代特色。目前,中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国产电影产量为1082部,总票房为378.97亿元,同比增长25.89%,市场占比为62.15%;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312.46万场,国内观众达13.76亿人次,总收入达366.73亿元。
三
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并不必然意味着文化会同步强起来。让文化在富起来之后,必须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文化强起来,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1956年11月,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到了21世纪,“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邓小平后来也说:“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作更多的贡献。”他们把对中国是否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用来衡量中国作为一个古老文明大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标准。这种标准,不仅是政治上的、经济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而要对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必须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主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贡献不仅是政治上的、经济上的,还应当是文化上的。为世界进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性期待中被历史性地写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伟大日程表。70年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发展进入了第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文化治理。
“以人文而化成天下”,这是中国5千年以来对于文化与天下关系的认识。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中华民族是以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影响世界和人类文明进程的。作为历史的文化中国的继承者,中国重新站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上,在回归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不忘携手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与文明的国家,共同建设一个和平文明的新世界;在积极参与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共同消除全球文化危机,克服与防范文明冲突中,以文明互鉴、文明互融、文明互通、文明互惠的新文明观,创新中国与世界文化政策的新文明价值,把中国新文化政策的创造性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世界分享中国文化政策发展的文明成果。
“一带一路”从一国倡议到被写入联合国文件,它代表了全球人类交往的新的地理要素选择和文化空间的塑造。它在创造性地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政策价值新目标的同时,也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的文明价值相对接提供了可能。政策相通,不只是经贸政策相通,而且也是以民心相通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相通,文化政策相通。在垄断的资本主义世界文化市场体系中,“一带一路”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文化市场选择的结构性可能与创造性想象。它为摆脱资本主义殖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市场的统治与垄断提供了新发展道路。截至2019年8月,中国已同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5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就为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积极参与沿线沿路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和市场空间。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不只在联合国等国际机制。通过创新中国文化政策价值观,把中国的文化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性需求作为制定中国文化政策的新价值坐标,从而使得在有效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让世界分享中国文化发展的文明成果。以人类文明发展的需求,创造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创新型发展,把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性需求同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性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球治理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推进中国文化治理的历史性进程,从而创新中国文化政策决策的时空观和义利观,正在成为文化治理中国,构成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成为中国文化政策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国气象:一种大文化政策气象。这一气象正在塑造中国文化力量全新的生态形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政策观。习近平说:“一带一路源自中国而属于世界。”这就是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的新特征、新气象、新胸襟、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在这个伟大的历史中获得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实现。
四
新中国文化政策70年也是不断受到外部环境引力影响的70年。世界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经贸摩擦将长期影响和贯穿于两个百年之中,也将对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增加了中国文化安全发展的风险系数。中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文化市场有着如此深刻的交融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预警、提前规划,把对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未来发展可能遭遇到的“美国式的国家安全阻击”,列入国家重大文化政策与战略设置议程。这是中国文化政策发展跨入下一个70年的时候不能不作准备的。
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发展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添了不确定性。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在享受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增长红利的同时,也将承受着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风险。经贸摩擦将不可避免地波及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
中国正在进入两个百年的发展期和规划期,优化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结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满足克服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需求,和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渴望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将同时从两个方面建构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发展的新价值取向和新时代特征。
传统与现代、国际与国内、城市与乡村、虚拟与现实,正在构成我国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政策体系的基本结构。传统文化市场向现代文化市场转移,中国文化市场向全球文化市场开放;城乡文化市场融合发展,现实文化市场与网络文化市场交相辉映,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政策发展鲜明趋势。
文化有文化的逻辑,政策有政策的规律。历史造就和决定了我们。文化的逻辑和政策的规律,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是不一样的。他们既互相冲突,也互相融合。我们不能因政策的规律而否定文化的逻辑,也不能因文化的逻辑而否定政策的规律。两者的矛盾运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也构成了70年中国文化政策运动的特性。
70年前,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主席展望新中国前景:“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70年后的今天,我们正日益接近这个目标。
新中国文化政策70年,是文化政策不断创新发展的70年,是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繁荣的70年。再过70年,中国的文化事业将与所有各个方面的事业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距离产生历史。时间让历史公正。70年风雨历程,70年辉煌与付出,无论我们怎样评价70年新中国文化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和文化政策发展史,它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而忠诚的卓越努力,都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理想的伟大实践,都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伟大成果。没有新中国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艰难探索和不断创新,就没有70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今天纪念新中国70年文化政策发展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