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小学生解决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策略
2019-12-14陈兆兰
摘 要:在引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课堂组织与设计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状况和学习兴趣点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创设教学活动;同时,要透过多元化、开放化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学生思考探究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学科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1-0071-02
引 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非常重要。当参与到问题解决的学习环节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逐步增强,其思维也会慢慢变得活跃。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与锻炼。
一、创设问题解决的学习情境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情境,要让学生融入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与好奇心。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凸显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特点。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和生活场景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易于学生理解,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思考探究的环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辅助工具和器材来组织课堂教学,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依托。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教案,将思考问题融入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供参考。这些都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实施方法,它们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的多元学科能力得到锻炼,还能让课堂教学收获预设的成效[1]。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常规的运算规律、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课堂上教师首先和学生展开对话:“昨天我到学校旁边的超市去购物,看到两个学生在挑选商品,一个学生买了两支自动铅笔、一本笔记本、一个文具盒;另一个学生买了两本笔记本、一个文具盒,一罐水果糖。结账的时候,第一个学生带了30元,他一共花了16元,第二个学生带了40元,花了25元,他俩结完账之后,看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玩具,想要一起买一个,而这个玩具的价格是30元。”学生都听得非常仔细,很快就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两位同学剩下的钱可以一起买这个玩具吗?”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并且纷纷展开计算,课堂气氛轻松热烈。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案例。教师以这样的方式设计问题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融入学习氛围中,而且有助于其正确解决问题。教师在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时,要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熟悉学生的兴趣方向。这样,教师设计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与交流
在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在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在遇到一些相对复杂或者有一定开放程度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完成。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问题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这能够避免学生进入解题误区。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組为单位来分析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之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分析,也会形成不一样的解决方法,这些都非常正常。随着合作交流的逐渐深入,不合理的解题方案会逐渐被淘汰,这个过程对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很好的作用[2]。
例如,《认识图形》这一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几种比较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以此来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时,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基于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首先,教师将学生按照实际的学习情况划分为几个小组。其次,让每个小组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平面图形的拼接,并在拼接的过程中讨论图形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提出各种见解。最后,教师让每个学习小组将自己获取的答案进行梳理汇总,然后派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对这个问题也有了更深入的探析。有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对一些常规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会更加充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
在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除在课堂上展开一些集中训练外,也可以相应地延伸教学过程[3]。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需在课后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一些可以在生活中完成的实践任务。最后,教师可以在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仍然存在的认知误区,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厘清认知误区,促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内容。
例如,在《时、分、秒》这一节内容中,学生认识了一些时间单位及钟表的时刻,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在教学完这一节内容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下实践任务:回家之后,用一张表格记录下自己做每件事的时刻,在记录好表格之后,计算一下自己做每件事用了多长时间,然后根据时长来分析自己的行为有哪些是需要改进的。这个学习任务有非常强的生活色彩,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更好的时间观念,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这样的学习任务起到的教育教学效果非常直接,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也带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4]。
结 语
总之,在引领学生解决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时,教师要创设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叶秀英.互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及策略分析[J]. 学周刊,2018(30):39-40.
陈学俊. 以学生为主体,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8(30):115-116.
王磊.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J]. 学周刊,2019(13):77.
宋丽萍.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9(08):117.
作者简介:陈兆兰(1986.2—),女,江苏滨海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