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俄自贸区构建的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

2019-12-14

中国流通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中俄俄罗斯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市10004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要“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1]这既为新时代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乃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也向学术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构建中俄自由贸易区。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2]以来,中国实现了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3]此后,中国推动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成效立竿见影。截至2019年11月20日,19个已经建成或签署协议的自由贸易区中,中国—毛里求斯、中国—巴基斯坦(第二阶段)、中国—新加坡(升级)等11个自由贸易协定为2013年4月以来签署;12个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区中,除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之外,其他11个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均为2012年11月以来启动或重启;8个正在研究的自由贸易区中,除中国—哥伦比亚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之外,其他7个均为2015年11月以来启动(参见表1)。

然而,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却明显滞后。例如,与中国领土接壤的14个邻国中,双边自由贸易区只有3个,即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中国—尼泊尔自由贸易区、中国—蒙古自由贸易区,其中后两者尚处于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阶段;多边自由贸易区也只有两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中后者历经二十七轮谈判后印度仍有重要问题未得到解决,尚处于正在谈判阶段(参见表1)。

经典的贸易引力模型理论认为,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其经济总量成正比,与其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成反比。[4-5]因此,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地理距离越近、文化差异越小,越容易商建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三个自由贸易区,即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都是在接壤或距离较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为此,2014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要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6]201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力争与所有毗邻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俄罗斯不仅与中国领土接壤,而且两国边界线长度在中国14个邻国中位居第二(仅次于中蒙边界线长度),同时还是“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因此,从地理位置方面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表1 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情况

对于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学术界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初步讨论。赵传君[7]最早提出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及主要障碍进行了初步分析。陈淑华[8]在分析建立中俄自贸区的政治、经济与地理等方面的现实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经济效应、政治效应和安全效应。栾贵勤和徐子晗[9]在对建立中俄自贸区的可行性与作用分析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其推动策略。赵传君[10]对中俄自贸区的经济效应、战略效应和区域安全效应,以及其模式选择、机制设计与推进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项义军和赵阳阳[11]首次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构建中俄自贸区的贸易效应进行了研究。荣红霞和付林[12]则初步探讨了中俄边境自贸区建设的金融政策支持的实现路径。

综上,既有研究为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尚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对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制约因素分析明显不足。既有研究多为分析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必要性及其经济与贸易效应等可行性,而对其制约因素的分析无论是数量还是深度都远远不够。实际上,相对前者,后者现实意义更大,因为只有深刻分析其制约因素,才有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二是与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蓬勃发展的实践相比,对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研究明显不够。既有研究大多在2013年以前,而2013年以来,不仅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步伐明显加快,而且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也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尤其是2019年6月中俄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及自由贸易区的构建都将迎来更大的战略机遇。但鲜有研究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战略机遇推进中俄自贸区的构建。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重点分析中俄自贸区构建的四大经济制约因素,并在相应的战略机遇下提出其推进策略与路径,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中俄自贸区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与策略参考。

与本研究相近的是,杨丽花和董志勇[13]分析了中蒙俄自贸区构建的经济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他们认为,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差异较大、贸易层次较低和结构单一、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较低,是制约中蒙俄自贸区构建的三大经济因素,因此,应从促进三国经济共同繁荣、产业结构共同升级、贸易投资共同便利化三大方面推进中蒙俄自贸区的构建。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理论参考价值,但仍存在两点遗憾与不足:一是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有待改进。该研究运用国际贸易领域经典的贸易引力模型理论、新贸易理论等分析制约中蒙俄自贸区构建的三大经济因素。这固然重要,但在本研究看来,还遗漏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即企业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研究重心已经由传统研究的国家和产业层面日渐转移到新近研究的企业和产品层面。[14]不分析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显然是不全面的。二是其研究对象的次序有待调整。中蒙俄自贸区的构建,固然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但在中国和蒙古于2017年5月才启动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中国与俄罗斯尚未启动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的背景下,提出构建中蒙俄自由贸易区为时尚早。在笔者看来,应先研究和启动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多边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比如,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和自贸协定谈判的启动,都是在中韩自由贸易区之后。

本研究延续杨丽花和董志勇[13]的思路,研究新时代中俄自贸区构建的经济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不同之处有三点:一是理论运用方面,本研究在其研究基础上,增加国际贸易领域当代前沿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对中俄自贸区构建的影响及其对策;二是研究对象方面,本研究集中分析中国—俄罗斯双边自贸区构建的经济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三是战略机遇与推进路径方面,本研究敏锐地捕捉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俄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尤其是两国关系提升至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自贸区的构建所带来的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提出其相应的推进路径。

二、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经济制约因素

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尽管已被学术界研讨多年,但一直未被两国政府提上议程,主要原因是受到经济、文化、历史与边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就经济因素而言,主要存在两国经济规模差异过大、企业创新能力偏弱、双边贸易层次较低、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状况较差等四大因素。

(一)经济规模差异过大

根据国际经济学理论,双边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区协定最容易在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相近、地理相邻的经济体之间实现。[15]如巴西—智利自由贸易区,从2018年4月27日启动自贸协定谈判,到2018年11月21日签署自贸协定,仅用了不到7个月。如果双方经济规模差异过大,往往会让处于较弱的一方有所顾虑。[16]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差距过大而且日益扩大,是制约俄罗斯参与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首要因素。

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等方面静态比较看,俄罗斯与中国的差距不小。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GDP为13.61万亿美元,是俄罗斯的8.2倍;中国的年中人口为13.95亿人,是俄罗斯的9.6倍;中国人口密度为148.3人每平方公里,是俄罗斯的16.9倍(参见表2)。不仅如此,从未来三年经济增长动态比较看,俄罗斯与中国经济规模的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数据显示,2019—2021年,中、俄两国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和1.6%,中国比俄罗斯高4.5个百分点[17](参见表2)。因此,俄罗斯难免会对两国自贸区的构建产生抵触和排斥倾向。尤其考虑到,作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88年至1992年期间,俄罗斯的经济总量曾一度超过中国;即使现在,俄罗斯也是当今世界的核大国、能源大国和重工业大国。因此,随着与中国经济规模的差距日益扩大,俄罗斯对两国自贸区的构建持消极态度就更不难理解了。

(二)企业创新能力偏弱

国际贸易领域当代前沿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认为,企业生产率是决定企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关键因素,企业会根据其生产率由低至高依次作出退出市场、仅在国内销售、同时在国内销售和出口到国外市场等“啄序”企业决策。[18-19]而企业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则本质上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强弱。[20]因此,一国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主要取决于该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其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越有利于促进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商建双边或多边自贸区。中俄两国及其企业创新能力偏弱,是制约中俄自贸区构建的重要因素。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1]中国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18%,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8.5%,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企业创新能力仍然差距较大。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总体竞争力水平,在全球被评估的14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4位,其中,员工多样性、国际共同发明、商标申请3项二级指标分别排名第78位、第50位和第46位(参见表3)。较之中国,俄罗斯的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更弱,但在员工多样性方面反而具有绝对优势,在国际共同发明、科研机构、科学论文和专利申请等二级指标上具有比较优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2019年,俄罗斯企业创新能力的总体竞争力在全球14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2位,其中,集群发展、买方成熟、商标申请和国际共同发明等4项二级指标分别排名第101位、第80位、第77位和第54位;较之中国,俄罗斯企业创新能力整体上落后8个位次,但在员工多样性二级指标上反而领先41个位次,在国际共同发明、科研机构、科学论文和专利申请等4个二级指标上也分别只落后4个、7个、9个和16个位次(参见表3)。这也表明,中俄两国具有科技创新合作的现实基础。

表2 中俄2018年经济规模和2019—2021年经济增速比较

表3 2019年中俄企业创新能力竞争力全球排名比较位次

(三)双边贸易层次较低

经典的新贸易理论认为,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贸易层次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国家之间更容易商建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22]现实世界中,成功的自由贸易区大多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如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建立的双边自贸区中,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和中国—韩国自贸区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以中韩贸易为例。韩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9月,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占中韩两国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中俄双边贸易层次较低,是制约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另一重要因素。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俄罗斯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俄中双边货物贸易额为1 082.8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其增速在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一;中国连续9年保持俄罗斯第一贸易伙伴国地位。2019年11月,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俄方参展企业成交额比上届增长74.0%。尽管如此,中俄两国之间贸易层次较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目前,俄罗斯自中国进口以机电产品为主,对中国出口则以矿产品为主,中俄双边贸易尚处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阶段。俄罗斯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3月,俄罗斯自中国进口排名前三位的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品及原料,三类商品进口额合计占俄罗斯自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达63.9%,其中机电产品的比重为48.5%;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商品为矿产品、木及制品、活动物和动物产品,三类商品出口额合计占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更是高达88.3%,其中矿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高达78.4%(参见表4)。

(四)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状况较差

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是一国经贸发展的基本保障,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建设是促进区域内双边和多边贸易与投资合作、产品运输和自贸区建设的硬性基础。[23]俄中两国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和国际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状况较差,是制约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又一重要因素。

表4 2019年1—3月中俄贸易商品结构(类)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其公路、铁路和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一定基础,但多为苏联时期建造,较为陈旧、质量较差,尤其是公路,近30%的公路质量不符合养护标准。中国基础设施条件尽管比俄罗斯稍好一点,但与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也不太相配。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2019年,俄罗斯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总体水平在全球被评估的14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50位,其中道路质量、铁路密度、电力供应质量、供水可靠性和航运服务效率等方面的竞争力尤其偏弱,分别排名第99位、69位、61位、53位和52位;中国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总体水平排名第36位,其中饮水安全、供水可靠性、航运服务效率、铁路密度、海港服务效率等竞争力分别排名第74位、68位、66位、61位和52位(参见表5)。

不仅如此,中俄两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情况更差,尤其是铁路和公路互联互通方面。铁路方面,路轨距离标准不一而导致的物流不便,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铁路互联互通面临的主要难题。俄罗斯铁路以轨距1 520毫米宽轨线路为主,而中国铁路则以轨距1 435毫米标轨线路为主,这导致两者在车厢换装过程中既徒增了不必要的运输成本,也降低了运输效率。公路方面,俄罗斯的公路主要位于欧洲境内,绝大部分与芬兰、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公路相连,仅有少数几条与中国相连。

三、推动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机遇与路径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进入了新时代。[24]这既为两国经贸和投资互利合作的拓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也为破解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四大经济制约因素带来了战略机遇。推动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关键,是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9年6月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互利共赢精神”[25]融入全方位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扩大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和广度、发挥顺向投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深化金融合作与创新,进而促进两国经济共同繁荣、打造中俄创新共同体、促进两国产业结构共同升级、加快中俄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建设。

(一)推进中俄“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促进两国经济共同繁荣

中俄两国经济规模差异过大而且日益扩大,是制约俄罗斯参与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积极性的首要因素。因此,如何促进两国经济共同繁荣,是推动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首要路径。

自2015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发表《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以来,两国“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如2018年5月成功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2019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宣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经贸和投资互利合作关系也因此步入“携手并肩实现同步振兴”[23]的新时代。这为推进两国“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促进两国经济共同繁荣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为此,可重点从如下两方面推进中俄“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一方面,尽早启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2019年10月25日,该协议已经正式生效。欧亚经济联盟五个成员国均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该协议的生效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的重要举措,为双边经贸和投资互利共赢合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应尽早启动该协定具体条款的实施工作,以促进两国经济共同繁荣。另一方面,尽快启动中俄《欧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既有助于扩大中俄两国经贸和投资互利共赢合作规模和层次,也有益于推动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构建。2018年6月8日,中俄双方顺利完成欧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联合可行性研究工作。两国政府应尽快启动该协定中关于货物贸易、电子商务、经济技术合作等相关议题的谈判工作。

表5 2019年中俄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情况位次

(二)扩大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和广度,打造中俄创新共同体

创新发展,既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促进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重要路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加强国际合作,是美、日、德等主要发达国家发展科技创新的主要经验。中俄两国唯有扩大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和广度,加强创新成果共享,打造两国创新共同体,才能加快提升两国企业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构建。

如前所述,中俄两国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不仅如此,两国科技创新合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2019年6月,两国决定在2020年、2021年互办“中俄科技创新年”。这是两国首次以“科技创新”为主题举办国家年活动,意味着科技创新合作正逐渐成为两国关系提质升级的新亮点。

为此,两国相关部门应顺势而为,扩大两国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打造中俄创新共同体。首先,扩大两国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一是在共建创新生态系统中加强战略协作。通过共建科技产业园区、联合实验室等政府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乃至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研发中心等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助力两国科技及产业界联合开展重点研发项目合作、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活动,推动两国科技创新合作向更高层次不断发展。二是创新两国科技创新人才交流与培养合作机制。可考虑设立中俄科技人才交流与培养合作基金,资助两国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技工互相学习与交流。其次,拓展两国科技创新合作的广度。一是加强信息通信技术、数字经济、5G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前沿技术领域的合作,拓展两国在月球和深空探测、运载火箭、遥感技术等航空航天领域的合作。二是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激励两国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三)发挥顺向投资产业升级效应,促进两国产业结构共同升级

中俄双边贸易结构单一、层次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的对外贸易结构单一。实际上,中俄贸易结构与俄罗斯对外贸易结构大体相似:俄罗斯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矿产品,进口商品则集中于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等三大类商品。如2019年1—3月,矿产品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64.4%,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等三大类商品合计占俄罗斯进口总额的比重为54.4%。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是“镜像”与“原像”的关系。[26]俄罗斯对外贸易结构单一的深层原因,在于其产业结构单一、以资源能源产业为主。因此,促进中俄两国产业结构共同升级,是推进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另一重要路径。

既有研究表明:顺向对外投资可通过新兴产业促长效应、价值链升级效应、后向关联效应等路径促进母国和东道国产业结构共同升级。[27]而投资和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对俄罗斯顺向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为此,可从如下三方面促进两国产业结构共同升级:一是发挥中国的产业园区发展经验优势,通过合作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两国在人工智能、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实现两国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共同升级;二是发挥中国企业对俄投资的价值链升级效应,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两国价值链共同升级;三是发挥中国企业的技术比较优势,促进双方在节能技术和标准信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在助推俄罗斯上游资源能源产业升级的同时推动中国资源能源产业后向关联升级。

(四)深化金融合作与创新,加快中俄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建设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投入资金大、回收周期长,改善中俄两国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状况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两国政府的现有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求,资金短缺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因此,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加快两国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建设,是推进中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又一重要路径。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五大合作重点之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下,2014年12月、2015年7月、2016年1月先后成立了丝路基金(The Silk Road Fund Co.Ltd,SRF)、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ew Development Bank,ND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等三大国际金融机构。此外,2018年8月,中国还专门设立了重点支持中俄地区合作项目的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这四大金融机构既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融通提供强力支撑,也成为中俄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

未来的关键,是要创新融资模式和金融服务方式,助推中俄两国运输交通、能源供应、国际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建设。一方面,创新融资模式,发展多方共赢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实践表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和资源能源开发等资金密集型项目融资中非常成功。[28]如2018年1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的未来10年1.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中,联邦政府仅出资2 000亿美元,其余部分也是通过PPP模式吸引地方政府和私营部门资金。中俄两国政府可以应用和推广这一模式吸引、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其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建设。另一方面,创新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方式,为两国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要加强对上述四大国际金融机构及中资金融机构和中俄投资基金的引导,促进其通过开展境外贸易和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发行债券或进行收益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地。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区中俄俄罗斯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意见青政[2017]2号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的路径分析
关于自由贸易区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