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ICT赋能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发展
2019-12-14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市100872)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立足产业实体经济,依托供应链运营与贸易的真实活动,通过有效连接供应链资产端和资金端,服务各参与主体的综合性金融活动。按服务目标划分,狭义的供应链金融主要针对供应链参与主体的资金借贷,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广义的供应链金融则不只是融资,还涉及供应链整体视角下各主体营运资金效率的优化,涵盖更多参与主体与业务活动。近年来,由于供应链金融被广泛认为是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缓解供应链运营资金压力且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得到快速创新与发展,并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在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1.0阶段,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誉资产和信任关系,向其上下游延伸金融服务,但该模式中金融机构并未实际切入产业运营之中,其所能辐射的服务主体和服务类型极其有限。因此,由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2.0阶段应运而生,即由占据产业供应链结构洞位置的核心企业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动者,并基于自身供应链体系,连接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其上下游提供资金融通服务,扩大了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范围(生产流通企业,金融机构,第三、第四方物流等),且能够控制金融风险,但2.0模式难以适应逐渐复杂化、网络化的供应链情景,尤其是随着参与对象的更加广泛,如更多级的供应链主体的参与,依托核心企业的金融服务无法直接介入所有的交易环节和运营流程,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失效。在供应链金融的3.0阶段,通过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松耦合的产业生态平台以替代“链条”式结构的供应链,使得参与主体范围和信息来源渠道得到极大的扩展,相应的业务痛点与服务需求得到深度挖掘,从而衍生出更丰富、完善的服务内容,其典型模式如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产业集群,以实现产业生态之间的协同[1-2]。这种网络平台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触及多链条、跨行业的产业生态群,但相应也带来管理上的巨大挑战,多主体、多业务流程会涉及各种更复杂的营运活动和金融行为,松耦合的网络结构会增加刻画融资方真实信用和呈现业务状态的难度,因此,传统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难以全方位获取更客观、广泛的信息数据,难以把握整个供应链网络生态的状况,这无疑给金融服务的开展带来巨大风险。在这一背景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诸多特征为解决上述痛点带来了潜在的解决方案,如果缺乏良好的ICT赋能与支撑,这种网络生态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难以为继,即供应链金融需要走向智慧化的4.0阶段。
事实上,ICT等科技手段如何赋能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各界前沿关注与探索的重点问题。在宏观政策方面,2019年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商业银行要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对风险评估与信贷决策的支持,提高贷款需求响应速度和授信审批效率”,“加强内外部数据的积累、集成和对接,搭建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精准分析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并在同年7月16日发布《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核心企业等合作搭建服务上下游链条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交易环节,运用移动感知视频、电子围栏、卫星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测,提升智能风控水平”。在产业实践方面,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和万联供应链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有55%的被调研企业应用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技术,44%应用了云计算,39%和29%的企业分别运用了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仅有13%的企业没有运用任何金融科技手段,且现代ICT手段在被调研的大多数行业中都得到了探索与运用。金融机构应用物联网技术显著提高了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平台服务提供商应用大数据和AI增强自身数据存储、查询、分析等能力;区块链因其“可追溯、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技术特征被应用于企业增信、加强风控和保障数据安全等试点。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积极关注以金融科技为载体的ICT手段应用于供应链金融所催生的变革,探讨其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结合供应链金融后所实现的模式创新。已有研究发现,大数据可以被应用于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帮助识别企业信用[3],在控制风险方面具有独特优势[4],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数据质押式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创新[5];物联网则有利于触达底层业务信息,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可以用于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等[6];区块链技术则对解决交易流程可视化低、数据易篡改、授信对象局限、监控成本高等瓶颈问题具有重大潜力[7],利用其全程可追溯等特点实现信用在链条中的多级流转[8],并拓展其在库存融资、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上的应用[9]。
综上可知,供应链金融已经逐渐发展到依托现代ICT的金融科技赋能的智慧供应链金融阶段。在这一阶段,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进一步多样化,不同类型、不同网络位置的成员之间形成更复杂的互依关系,并通过各类现代ICT的融合性作用得到支撑与管控[10]。然而,在现有研究中,仍有诸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探索:现代ICT是如何赋能并催生智慧供应链金融,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供应链金融在ICT的赋能下能实现怎样的智慧效应,建设智慧供应链金融又会面临何种挑战,相关理论应如何创新与发展,等等。
二、智慧供应链金融的解构与发展
(一)基于ICT的供应链智慧化与金融科技发展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由“原子主义”转向基于多种业务关系的供应链网络,单个企业对供应链的依存度显著增加,供应链整体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提高,同时,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服务质量的要求等也越来越高,缺乏良好供应链的企业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因此,现代企业和供应链都亟需提高自身弹性和风险缓解能力并保持整体结构的灵活性,而这也对供应链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应用与发展,为供应链尤其是供应链运营提供了极富创新的发展路径和手段,并直接导致供应链管理等众多领域中管理范式的转变[11],即供应链的智慧化。供应链的智慧化并非指提高单个流程效率、增强局部风险的控制能力,而是推进供应链参与者整体之间互联的深度与广度。从大量底层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更大范围互联的本地物联网(IoT)构建,到IoT情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嵌入的工业互联网,再到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信任机制打造,供应链的智慧化将传统孤立的单一企业应用程序扩展到供应链范围的智慧互联系统,以实现包括人、物、信息系统等在内的供应链全实体互联、供应链全流程的数字化和供应链运营的可视化,推动供应链决策的智能化,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及响应速度。在这一过程中,多种现代ICT手段融合性地作用于供应链整体,协同构建智慧系统的底层基础,因而“工具性”是智慧供应链的重要特征。相比于传统供应链,智慧供应链还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智慧供应链极大拓展了系统结构和范围,有效结合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进行多方互动和价值共创,呈现出多相关行业、多供应链条的多主体协同;其次,借助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ICT手段,智慧供应链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烦琐的运营决策问题,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收集、分析、处理供应链网络中的数据和信息,实现大规模的决策优化和高效运转;最后,智慧供应链极大推动了供应链业务的创新发展,不仅提供整合性的解决方案以解决既有需求痛点,还衍生出更丰富的全新业务场景并创造新的价值点,如主体和范围都更广泛的供应链资金流优化。
现代ICT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其提升信息丰度、可靠度,增强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的特点有效匹配了金融端的信息需求痛点,催生并推动着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传统金融机构难以在贷前充分获取并有效甄别借方的相关信息或者获取成本高昂,在贷中、贷后也很难及时、准确地追踪和监管借方行为,常常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使在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数据丰度有所提高,但信息过载又对信息的有效甄别笼上了另一层“迷雾”。因而,缺乏足够风险控制支持的金融服务难以触及大量潜在的、难授信的客户,信贷利率也相应地居高不下,尤其是难以服务广大缺乏足够数据沉淀、真实运营状态难以掌握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位于供应链远端,一方面,经营历史较短,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信息和可质抵押的资产,使得金融机构很难判别其信用;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实际交易信息和运营状态更难获取与及时掌握,即使能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利用供应链融资,所得到的金融服务也较为有限。现代ICT在金融端的适时应用,显著提升了金融机构对客户主体信息收集、清洗、挖掘、结构化等能力,大大降低了信贷前后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了其金融服务和相应风险控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借助于ICT,金融端中不同类型主体之间得以实现有机协同和价值共创,为客户提供整体性金融服务方案,如客户信用等信息的有效共享可以使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提供多项金融服务而不限于资金融通,并且有助于降低整体性风险、增强客户资金可获得性以及降低资金成本。
可见,融合性的ICT推动了供应链运营和金融运营的流程变革与业务再造,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显著提升,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一种典型模式,自然需要基于ICT的赋能而走向智慧化。一方面,智慧供应链金融需要借助于智慧供应链与金融科技的良好对接,借助多种ICT手段打通资产端与资金端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两个领域的高度融合能更好地解决产业与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既实现了金融推动供应链生态发展,又基于供应链运营场景实现金融生态的拓展与增值,产生“叠加效应”。
(二)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智慧供应链金融是智慧供应链与金融科技结合下催生的新形态,也是融合性ICT在供应链金融中全面应用的形态——各种ICT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中发挥独特作用,通过系统性整合,为供应链金融全面赋能。与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相比,智慧供应链金融在结构、流程和信息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演化性差异(参见表1)。
1.在结构特征方面,在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直接参与或介入具体的供应链运营过程,而是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及其供应链体系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包括保理、反向保理、票据池融资等应收应付业务,保兑仓等预付类业务以及仓单质押、存货融资等存货类业务,其整体结构为点对线的关系,即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供应链条之间的关系。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服务的推动者转变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它们基于自身处于产业供应链运营的结构洞优势,结合金融机构、供应链上下游、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为金融机构有效控制风险和提供资金融通给自身上下游企业起桥梁和管理的作用,其结构由点对线演进到点对面的关系,即核心企业与多类参与主体的紧密连接。这种模式对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有较高要求,核心企业只有在具备较强的资源和管理能力且供应链体系完善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即便如此,核心企业也很难充分管理和控制链条上非直接交易的供应商和客户群,导致相关的金融服务无法在多级供应链中穿透,作用范围受限。因此,供应链金融走向网络生态化,即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搭建网络平台,涵盖更多样化的参与主体并形成复杂但相互关联的群落。其结构由链条式扩展为高度组织化的网状结构,核心企业依然处于网络中心位置,但整体结构趋于松耦合,从而实现上下游不同环节的垂直合作、同类环节间的横向合作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斜向合作;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参与主体和相应业务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拓展,也为供应链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供应链金融亟需ICT的赋能与支撑以实现智慧化。新形态下供应链网络生态会继续向外拓展延伸,而内部的联结脉络也会更加清晰、明确。
2.在流程特征方面,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主要关注资金流,即借贷资金是否用于真实的贷款用途,借方能否安全归还本息。金融机构由于未能直接介入供应链具体运营活动,所以并不能把握交易和物流等流程细节,其所依托的信用基础主要来自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授信。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则通过把握交易流和物流来带动资金流,原因是核心企业能有效介入和管理买卖双方的交易和物流运作等过程。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由于网络生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无法直接介入所有的交易环节和物流运作过程,平台方需要进行横向、纵向以及空间的全流程管理,尽可能多地掌握各参与主体、各业务流程的状态。但互联网技术手段对上述全流程管理的作用有限,无法有效降低网络生态化供应链金融中的巨大风险,必须在供应链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采购与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与分销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形成强大能力,借助综合性的现代ICT,全方位把握整个供应链网络生态中的状况。
3.在信息特征方面,信息是供应链金融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不同模式下信息的广泛度和纵深度存在较大差异。在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金融机构主要通过评估客户主体的财务信息和企业信用来克服贷前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抵押担保和风险控制手段来缓解贷中、贷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在核心企业推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对贷前信息不对称的管理主要基于融资方的交易信息和商业信用,由于融资方嵌入供应链运营过程,核心企业可以结合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管控融资方的运营行为来降低贷中、贷后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在网络平台化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金融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介入所有的供应链运营活动,需要基于平台的数据收集和沉淀刻画融资方的真实信用状况来应对贷前信息不对称。同样,贷中、贷后的管理也需要平台充分掌握融资方的行为数据、业务数据。然而,传统的技术手段并不足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获得性,所以在智慧供应链金融阶段,服务方需要借助各类ICT手段及时获取包括各参与方的行为、业务以及相应资产数据在内的更客观、广泛的信息,并对其加以整合、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表1 供应链金融各发展模式对比
(三)ICT的赋能机制与供应链金融的智慧效应
在明确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形成机制与具体内涵后,不难看出ICT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需要进一步探究ICT在供应链金融活动中的具体赋能机制以及产生的智慧效应。供应链金融旨在推动供应链资产与资金的有效对接,而这需要供应链全过程信息真实、透明且可获取,最终建立有效的企业和产业信用,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贷风险。显然,由于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供应链运营的复杂性,凭借传统管理和技术手段,要全面、真实地了解和掌握每个业务活动、每项资产状况,判别资金在每个参与主体处是否置于有效风险控制之下、利率是否切合借方真实风险和经营能力等极其困难。因此,现代ICT应切实作用于供应链资产端和资金端,促进供应链全过程信息的透明化、可介入和可获得,降低整个供应链运营的交易成本和管理监管的操作成本。具体而言,ICT对供应链资产端的赋能主要体现为“底层交互客观化、末端业务自治化”。前者是指ICT的集成应用可以实现供应链交易和运营活动的真实、透明化反映,有助于对企业经营物或对象等资产及其在供应链中的流动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和管理,特别是对资产进行颗粒度管理,基于每一件产品、每一项活动的真实状况和信息及潜在变化来控制相应风险,从而确立资产本身的信用;后者则是指实现供应链运营中每一个阶段、每一项活动的自治和由行为驱动的自组织智能业务,即系统化的ICT有助于及时识别日益差异化、多变化的利益主体及其价值诉求,同时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辅助组织不同主体开展差别化的供应链运营并提供差别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ICT同时也对资金端进行赋能,表现为“债项结构客观化、主体信用自治化”。前者是指ICT可以保障供应链交易中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及相应的资金往来结构能明晰并被真实反映,具体包括交叉核实、验证债权债务结构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单证票据的标准化、数字化、实时化和透明化,从而做到供应链闭环与全流通环节的无缝监管追踪;后者则是强调通过借助ICT对整体供应链业务和经营活动进行整合管理,使其中的金融资产、各级供应链参与主体的信用都能客观、真实地呈现。
融合性ICT对供应链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全面赋能,使供应链金融产生决策智能化、管理可视化、服务生态化和活动服务化的智慧效应。具体来讲,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可最大化地整合网络生态中海量的供应链业务、运营等信息,并结合融资方的价值诉求,实现物流、交易流与资金流的最佳匹配,从而大幅度优化供应链规划与金融业务决策,实现决策智能化;管理可视化则是指融合性ICT有助于打通供应链各节点信息渠道,通过更广泛地收集、存储、分析运营与金融业务中的相关信息,按参与主体的价值诉求即时、准确、直观地呈现其状态,提升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能力;随着供应链金融走向网络化和生态化,众多主体在交互发展的同时也使既有供应链结构和组织方式常常发生重要变革,生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传统金融风险控制带来巨大挑战,ICT的赋能增进了网络生态圈主体间的有效联结和信息治理水平,降低供应链金融整体风险,从而更好地推动金融服务对产业生态的优化与促进,即服务生态化;活动服务化则是指ICT可以促进与支撑供应链网络生态中各主体、环节、要素的交互与整合,产生更多潜在的业务诉求并推动更广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四)建设智慧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挑战
供应链金融在现代ICT赋能支撑下可以实现上述智慧效应,但在应用ICT建设智慧供应链金融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业务数据的分散和隔离、信息化体系未能明确引导一线业务以及数据的收集、分析、整合缺乏明确导向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首先,尽管数字化越来越得到全社会关注,ICT的应用在实践中也取得了突破和进展,但各参与主体往往只关注获取与自身直接相关的数据,主体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协调与整合,特别是供应链金融存在业务复杂、涉及主体多、风控需求强的特点,对全流程的数据整合与关联有很高的要求。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环节往往利用ICT形成众多垂直化的数据库,但其中的数据往往只是无序、低效地堆砌和存储,并未得到水平和多维的关联,无法反映涵盖多主体、多业务流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状态。因而,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各业务流程之间亟需有效贯通,充分利用ICT发掘信息价值,切实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
其次,数据的相互关联是信息化的首要条件,如果各企业、组织建立的信息化体系不能对一线供应链金融业务发挥明确的引导作用,即没有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对供应链金融决策分析及时、有用的信息,那么数据的价值仍然无法得到体现。具体来讲,应在数据分析与管理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业务人员应从客户管理、风险评级和经营预测等方面提出明确的分析、预测需求,充分挖掘现有数据价值;二是企业应基于庞大数据库构建支撑金融日常业务运转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与预测的同时,构建反映金融业务运营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以便对业务进行管控和引导;三是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依赖于实时、动态地感知业务流程状态,企业应以动态的视角收集和管理相应的数据信息,对其不断清洗、集合与转换,为供应链金融战略决策服务。
要真正实现数据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支撑,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业务结构与信息化架构,并实现二者的有效匹配、对接。除了以数据来引导和支撑现有业务,还应基于特定业务和特定对象来收集、清洗、分析数据信息,而不是无目的、随意性的信息化管理。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前提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均是基于具体的供应链业务和相对稳定的业务关系,智慧供应链金融不是简单利用ICT挖掘基础数据就进行融资,而是需要结合具体业务及结构,整合相应数据并分析、挖掘潜在的金融性需求与状况。此外,供应链中不同环节、不同活动对具体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要求各有差异,不同主体对数字化和ICT类型的应用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在实施供应链金融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环节等有针对性收集、清洗、关联相应数据和信息,结合行业特征、业务特点及运营规律等进行分析决策。
最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还应重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范围,将其限制在与特定金融活动直接相关联的主体或资产范围,不应涉及其他非业务对象,即应用ICT推动企业数字化、增强数据管理能力的同时,还需要保护数据隐私,防范数据垄断与数据欺诈,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数据的高效、安全利用。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在于对债务结构的控制,是基于业务本身展开的运营与金融活动,因而,对相关对象进行靶向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既有利于精准、切实地掌握供应链运营及金融行为状态,还有利于数据的安全管理,不侵害相应主体的数据隐私权。
(五)相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供应链金融通过引入融合性ICT这一技术要素显著改变了既有业务模式与流程结构,推动了供应链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创新与发展,并涌现出诸多前沿的商业实践和探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智慧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理论研究可从信息视角、技术视角、管理视角三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
一是信息视角。相较传统模式,智慧供应链金融的重要特征是ICT手段应用及其信息化能力的显著提升,同时,供应链金融旨在解决多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刻关注供应链网络中的信息流,因此,智慧化视角下的信息理论需要创新发展。首先,已有研究探索了基于信息不对称情景下资产状态、运营能力等信号传递机制[12]以及信息技术对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等[13]。得益于现代ICT对信息丰度的赋能,供应链金融各主体间信息不足和不对称问题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同时出现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即信息冗余容易导致低效处理和高昂成本。因此,如何甄别和过滤大量的业务数据、提升信息治理能力以及获取有效的结构化信息,需要加以关注。其次,智慧供应链金融中网络结构更复杂,嵌入其中的信息量成几何倍数增加,而信息熵常常被用以度量供应链的信息分享效率和整体复杂性[14-15],其对信息冗余度和不确定性的有效反映有助于了解和评估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状态。此外,由于供应链金融的智慧化带来更广泛的业务,不同业务的信息处理需求更多样化和动态化,对各参与主体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对相关能力与具体需求进行匹配,信息处理视角有助于理解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在具体业务情景中的应用[16]。二是技术视角。现代ICT作为新兴信息技术手段,供应链中各主体对其采用意愿及动机仍值得深入探索,而技术接受和采用理论以及行为理论可以基于预期绩效、感知有用性、社会影响、有利条件等因素为参与主体采用区块链等现代ICT提供整合的分析框架[17]。与此类似,企业等组织参与并构建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前因也可以基于技术接受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可以从组织激励视角与合法性视角探究激励、模仿压力、规范压力等驱动因素的潜在效应[18]。三是供应链管理视角。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在提升整体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也显著影响着供应链既有网络生态结构、业务流程以及参与主体间的关系状态。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亟需得到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其中,围绕区块链这一典型ICT对供应链的具体影响,已有研究初步探讨了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观等理论视角的潜在创新。例如,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能有效防范交易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对传统信任机制需求的下降,极大地降低委托代理成本,从而催发了委托代理设计的创新;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在真实透明、不可篡改等性能上得到显著加强,导致传统的增强主体间信任的手段变得冗余;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技术特征、智能合约的自动化属性还使互不关联的公司之间实现可信的信息流动,改变了传统的“建立商业联系在前,产生真实交易在后”的模式,导致整体网络形态的重塑,处于供应链网络中关系的性质和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强连接的重要性可能会因此被减弱[19-20]。最后,由于智慧供应链金融涉及更丰富多元的主体与业务,以及新型技术手段等要素,单一理论视角难以揭示和指导相关实践,因此,未来研究还应积极关注多种理论视角的交互与融合创新。
图1 智慧供应链金融分析框架
三、小结
作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前沿阶段,基于现代ICT赋能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在服务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极大拓展,因此在产业实践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关注与探索。然而,对于智慧供应链金融的融合性ICT赋能机制和具体模式等方面的理解和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如图1所示的分析框架,围绕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形成与作用机理,具体剖析融合性ICT在供应链端与金融端的赋能与发展、智慧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内涵、所实现的智慧效应以及建设智慧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挑战等,以期对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