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美,迷失的自我与自我的迷失—读《掉队的拉美: 民粹主义的致命诱惑》

2019-12-14文=禾

现代国企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塞巴斯蒂安民粹主义智利

文=禾 刀

书名:《掉队的拉美: 民粹主义的致命诱惑》

如果不是《加勒比海盗》,不是南美作家群体在世界文坛的群星闪耀,不是南美足球的大放异彩,除了常常被中外学者用作“中等收入陷阱”的反面镜鉴外,拉美似乎很少进入世界舆论关注的中心。

拉美其实有着许多值得艳羡的优势:远离两次世界大战战火;坐拥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海洋,具备许多地区鲜可比拟的蓝海优势;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许多大宗商品的重要生产源头;紧邻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这棵大树……尽管有一手不错的“牌”,但拉美近半个世纪以来却陷入了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的局面,“每年大约有40万拉美人非法移民到美国”。

本书作者塞巴斯蒂安·爱德华兹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管理学院国际经济学讲席教授。塞巴斯蒂安出生于智利,在学术生涯中长期关注拉美经济问题。在世界银行任职期间,他负责拉美经济事务,经验丰富。本书中,塞巴斯蒂安用详实的资料特别是数据,剖析了拉美地区因何从繁荣走向衰落。他认为,民粹主义政策盛行是拉美缓慢而持续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拉美国家的政客利用民族主义和平等主义,强调收入分配,对外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内实施严格管制,导致经济扭曲,效率低下,最终牺牲的不仅是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还有民众的收入和福利。

“大萧条”后的泾渭之别

本书既然是谈拉美的“掉队”,那么就有必要探究一下拉美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掉队的。

1700年,北美和南美的殖民地生活水准大致相同。然而截至1820年,拉美的人均收入仅是美国、加拿大的2/3。到了2009年,拉美的人均收入大约降至北美的1/5。”总体上看,摆脱殖民统治后的拉美便开始拉开了与北美的距离,这倒不是为殖民唱赞歌,而是独立后的拉美确实没能很好地解决殖民时代留下的负面遗产。不过,拉美真正与北美差距拉大,当是“大萧条”之后。

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重创全球经济,北美亦深受其害。美国之所以能够率先走出“大萧条”,首功当属“罗斯福新政”,大力推行凯恩斯主义,即加大社会公共性投资,坚决反垄断反腐败,坚决去杠杆,同时出台了多项社会福利政策,为后来的消费经济松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出台了促进对外贸易的《贸易法》,一扫此前美国推行关税壁垒的障碍。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原本应成为拉美国家效仿的样板,然而,也正是自这一时期起,拉美国家却选择了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发展战略—“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拉美所有国家关闭了自由市场的大门,依靠广泛的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

拉美的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推行本国货币盯住美元,导致币值高估,本地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出口几近停滞,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赤字,为后来金融频繁动荡埋下了严重隐患;二是推行保护主义政策,以此作为推动本地区工业化的一种手段。不过,事实上却弄巧成拙。“受到保护的部门的生产率并未提高,而进口关税、许可证与各种禁令却成为拉美经济的顽疾之一。保护主义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商品质次价高。像在智利,“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比美国贵4倍”,近似于奢侈品;三是大量国有企业效率极低,涵盖了重工业、电信、供水和采矿及其他一些行业,结果“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亏损严重,为公共部门财政制造了大笔赤字,进而催生了通胀压力”。

保护主义将拉美推向了民粹主义的深渊:政府腐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经济止步不前……拉美渐成为许多研究民粹主义学者的活教材。

民粹主义的阴霾

在塞巴斯蒂安看来,拉美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选举出来的领导人大都难以高瞻远瞩,改弦更张,往往只能急功近利,在原来的保护主义政策上层层加码,导致积重难返。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阿根廷为遏制通胀,采取盯住美元策略。物价确实立竿见影,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政治收益”。但此举背后是币值的错估,资源的错配,市场风险的积累,这也是阿根廷频陷货币危机的根源所在。

前些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飙涨,一度为拉美提供了深化改革的喘息之机,但除了智利、乌拉圭等少数国家,许多国家改革只是进一步强化过去的民粹主义如委内瑞拉,所以,当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资金链断裂,社会迅速重回动荡。

民粹主义往往披着捍卫民族利益的华丽外衣,强化保护主义,滥发福利,但又背离经济常识,仇视外来的一切。现实中,民粹主义常常打着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旗号。毫无疑问,消除贫富差距确实是许多国家努力的目标,但经济学上的不平等,并非真就万恶不赦。事实上,中外历史上关于“均贫富”的“乌托邦”尝试屡见不鲜,但无一例外以失败而告终。

增加底层群体收入有很多选择,这也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夫妇俩长期研究的内容。二人通过合著的《贫穷的本质》一书,告诉了人们一个质朴的道理: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简而言之,帮助底层脱贫关系到创造教育机会、工作机会、公平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诚然,拉美从来不缺改革热情。1989年推行的“华盛顿共识”包括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等10条政策措施,一开始也收到了效果,比如物价涨幅收窄,工资增长。然而,当改革逐渐走向深水区时,拉美的民粹主义便不愿再做出让步,结果金融、贸易包括政府监管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这也是“华盛顿共识”夭折的主要原因。

墨西哥在改革方面的步子曾迈得更大,几乎照搬美国从宪法到国内的诸多政策,但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就此,塞巴斯蒂安借乌拉圭学者与作家何塞·恩里克·罗多的话指出,“与艺术和文学一样,盲目模仿只会使我们成为该模式的低劣复制品”。

民粹主义是发展的绊脚石,而全盘照抄别人的发展经验同样可能导致水土不服。换言之,没有一个成功发展案例可以直接拷贝,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

先行者的示范意义

所有发展成功国家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对了选择,而失败的原因则各有各的不同。

塞巴斯蒂安认为,“大多数拉美国家的经济仍受到世界上最为严格、最为扭曲、最具保护主义色彩的监管。在拉美的许多国家,开办一家企业的成本极高,繁文缛节扼杀了活力,沉重的税负难以承受。除了极少几个例外……”

“几个例外”中就包括了智利。智利最丰富的资源是铜矿,但仅靠铜矿,智利显然难以发展壮大。上世纪七十年代,智利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减少货币发行、压缩政府开支、降低贸易关税、废除价格管制、取消对外国投资限制、厘清社会产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教育投资……

阵痛过后,智利经济开始走向复苏。时至今日,智利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南欧国家,在民粹主义盛行的拉美,已经堪称耀眼的明星。智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原因很多,但根本一点在于,始终坚定改革发展方向,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相比之下,那些仍旧视民粹主义为圭臬的拉美国家,不停地重复着那些伟大光正、既让人热血沸腾又让人迷失自我的雄壮口号,以此博取更多的政治利益。而每一次危机,均可能成为民粹主义手中的弹药。塞巴斯蒂安比较含蓄地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明显增强了民粹主义政治家与民粹主义思想的吸引力”。也就是说,民粹主义就像一颗颗容易让人丧失理性的毒品,迅疾生成的快感却致长久的伤害。从这层意义上讲,民粹主义已经让一些拉美国家陷入迷失自我和自我迷失循环的怪圈。

对于拉美的发展,塞巴斯蒂安给出了建议,但同时对拉美依然盛行的民粹主义思潮忧心忡忡:“拉美的根本问题在于更多的国家是会选择捷径、政府管制和通货膨胀,还是会认识到走向经济繁荣需要接受新的观念,即需要提高生产率、提高教育质量、控制膨胀、促进竞争、开放经济和避免垄断?”

遗憾的是,这道选择题拉美摸索了一个多世纪。x

猜你喜欢

塞巴斯蒂安民粹主义智利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价值观与经验现象:民粹主义概念的尴尬及其重构
投资拉美“门户”——智利
欢迎回家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灵犬贝莉
塞巴斯蒂安·斯坦:“冬兵”又忙起来了
工作场合,少八卦!
一种巴洛克式的民粹主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