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经济制度的重要优势

2019-12-14于国辉

现代国企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公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文=于国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超越传统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更为先进的经济制度和体制,其先进性就在于,它既充分地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优越性,这两种优越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和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不仅将使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继续在全世界保持领先的发展势头,而且也必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不同市场经济模式虽然各有短长,但是,都存在两极分化、经济危机、资本垄断、发展失衡等深刻的矛盾和弊病。2008年严重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黯然失色,资本主义促进经济增长的神话已经破灭。环顾全球,那些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弊病更加突出。

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更快一些、更高一些。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要求配置社会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经济结构的健康需要,产业发展趋势,技术成长规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方针和产业政策,从而克服市场配置资源所固有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问题。国家制定发展规划,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必要的计划性,政府能够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作出前瞻性指导性决策,合理促进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指导国民经济有序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主要执行者,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推动了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的调整,引导了重要的社会资源流向规划所确定的方向和行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国有企业通过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集中突破,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及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不仅如此,国有银行还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确保了中国宏观经济秩序的稳定,最大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和证券领域的波动和风险。

在新时代,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依靠。新形势下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把国有企业建设成为既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又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经济主体。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破除阻碍其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活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朝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共同富裕的保证

资本主义虽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了社会富裕,但是社会财富被少数人所掌握,而且特有的制度安排使得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所谓的涓滴效应结果是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资本积累及其发展,社会财富必然在资本一方不断积累的同时而贫困则在劳动一方不断积累,因而,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趋势。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高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国有企业在民生建设和社会保障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真正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国有企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参与到各类脱贫攻坚工程,为贫困地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转移支付注重对中低收入阶层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等等。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区域发展战略等领域,国有企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和利润水平的提升,国有企业将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中国政府关于国企业改革的政策文件,国有企业收入中的更大部分将通过国家财政转移为社会保障支出,为普通民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卫生和公共环境。2020年国有企业将税后利润上缴政府公共财政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改革的推进意味着国有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国有企业是人民所有的性质将得到更多的体现。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国家治理的需要

部分西方国家陷入政治衰败的重要原因,在于私有化的政治后果。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私有化过程,导致了企业资本集团的壮大,部分资本集团将其自身的经济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从而形成影响恶劣的“寡头”。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政党,都难以摆脱经济寡头的控制和左右,其政治后果是党纪的松弛、丑闻的暴露,以及商品交换原则大行其道,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遭到严重扭曲。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出现的财政僵局、政党恶斗、社会骚乱、种族冲突等问题,都与私有化的负面后果有着关系,自由选举制度沦为资本垄断集团操纵的政治游戏,任何政党在上台后,都要寻求特定资本集团的支持,“政治献金”成为西方难以克服的政治痼疾,其代价是社会大众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被牺牲。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市场机制积极功能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包括稳定的政治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有效的外部规范和监管力量、基础设施,等等,这些属于政府作用的范畴。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确保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意味着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资本牢牢掌握在党和国家手中,成为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遏制“寡头化”的负面效应的重要依靠力量。

在当代中国,国家正在经历改革与增长的双重过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中国实现统一、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运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财政基础。在我国,占GDP30%的国有企业上缴国家的利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60%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又占国有企业上缴利税的85%以上,正如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所说,国有企业是保障国家财政能力的重要基础。正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中国政府才能获得稳定的财政支持,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被发展学家广泛赞誉的“强政府”的优势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部分党员干部与各类企业的关系存在着“不清”的问题,党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从思想上和制度上同向发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用风清气正的党内政风引领和带动向上向善的家风民风建设。党的政治优势有力地保证了政府是有为的政府,能够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生态治理的要求

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仅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作用下的经济社会危机,还存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即生态环境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要素交换和产品交换也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造成了全球出现气候变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能源资源枯竭等问题。总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仅破坏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影响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而且还威胁到人类的永续发展。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企业,是党领导的企业,是人民的企业。它承担的是支撑政权的主要经济基础,是承担党服务社会任务的重要主体。与西方企业仅仅作为营利性组织的属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国有企业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承担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任务,同时还有着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属性,对于社会保障、改善民生、服务人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也不再被视为企业的负担,而是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优势。正如国外学者观察到的,大型中央企业的开发项目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它们得到民众的信任。

在中国的环境保护领域,公有制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缺少急功近利的动机,由于企业的生存周期很长且被赋予重要的政治责任,企业不愿意也不需要以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利润。此外,国有企业由于更多地接受国家规划的指导,它们在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上更具有规划性,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急功近利的乱采乱伐行为。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愿意在洁净技术方面做出更为积极主动的投资,有学者对中国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研究,由于特定的规模优势、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及严格执行有关节能降排的法律规定,中国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绿色生产上都有更优异的表现,它们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和消耗都低于同行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在推动中国的绿色发展上正在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把企业的绿色发展和创新情况作为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这为国有企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外部的压力。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内部也正在推动各方面的改革,包括建设更加有力的研发部门,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实行更具激励性的薪酬体制,等等。这一系列改革对于国有企业的创新和绿色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英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斯图尔特·L.哈特曾经指出,西方私有企业急功近利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生态社会的未来,而中国的企业却在通过转型和创新,有可能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型企业”的典范。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资本逻辑和市场交换原则主导资本主义社会,这种逻辑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体现在政治、社会、精神文化等各领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一切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也被扯去,医生、律师、教士和学者统统变成了资本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这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社会观念导致了社会道德伦理的滑坡,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以及越来越多的精神抑郁问题。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安东尼·吉登斯对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痛心疾首,“是时候对消费主义进行持续而积极的批判了。”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市场经济改革绝不能以资本主义文化为导向,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隔不久,他又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大报告规定: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邓小平在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又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实践载体。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孕育的鞍钢宪法、石油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人民兵工精神、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等广为传诵的国企先进精神,反映了国企人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崇高境界,展现了国企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高尚品格,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延伸和扩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孕育兴起之际,牢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坚定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发展,坚持创新强国战略,坚决打破各种阻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各种利益藩篱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建设以是否有利于创新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为衡量标准的制度体系,打造一流的培养人才和吸纳人才的体系,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公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