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2019-12-13柳建辉
【摘要】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古老的民间艺术,甘肃省环县道情皮影戏也遭遇了严峻的生存挑战,面临着资料丢失、技艺丧失、后继无人的现实困境,正在一步步走出历史舞台。传承环县道情皮影戏文化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将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当地人民经过长时间的文化影响和历史影响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被称为“活化石”的戏剧,充分反映了当地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如何保护和继承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试图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
环县位于甘肃省境内,位于庆阳地区西北部,临近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交界。“道情”源于道教,是与道教音乐有关的一种形式。道情皮影戏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主要有两大分支,诗性赞美和曲牌风格,环县道情皮影戏属于曲牌风格。环县道情皮影戏起源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渔鼓道情。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环县的地方特色,以黄土高原特色文化为背景,结合传统皮影戏艺术与道情,形成了环县道情皮影戏。
二、环县道情皮影戏所面临的传承困境
(一)中老年艺人居多,青年人从艺极少的困境
通过对环县道庆皮影戏的实地考察,以及近年来日益重要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人们对这一乡土农民艺术家群体有了更多的了解。据统计,大多数艺术家年龄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的艺术家则寥寥无几。随着一些老艺术家的去世,一些剧团很难进行团体演出。许多传统技艺和古文字已经丢失,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艺术。艺术家不能保证演出的数量,演出收入低,看不到前景的情况已经成为年轻人不愿意做的最大障碍。
(二)固守传统和大胆革新的困境
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原生态是主要特征。农民艺人唱着带有地方口音的传统脚本,背着明清时期的古老黑暗皮影在皮影窗后表演,几乎成为了环县道家皮影的整体画面和象征。正是这种原生态让它延续了一百年,让它走出去,给习惯看到繁荣景象的都市人带来了乡村的新鲜空气。然而,这种原始生态的艺术构成逐渐成为其持续发展的障碍。方言使当地人感到友好,但却使外人感到困惑。他们不明白自己在唱什么,在说什么。老皮影戏的小尺寸也缺乏视觉美感。这些矛盾,使描述皮影戏不得不放弃坚持传统的表现方式,大胆创新,字幕来理解,扩大窗帘让人们清楚地看到,雕刻尺寸更大的新皮影戏使视觉效果更好,良好的照明也增强了舞台效果。但所有这些尝试,都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功,改革向前再次遇到麻烦。究竟是坚持传统还是大胆创新,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难题,而对于环县道家皮影戏的保存和传承更是难上加难。
(三)保留原汁原味和产业开发的困境
“合理利用、传承与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指导思想,但缺乏实践经验很难在实际工作中掌握这一要旨。在当地,尽管皮影戏在雕塑、颜色、角色设计上有改善方案,但多数人致力于快速致富,没有把它作为一件艺术品对待,从业人员的艺术水平不均,基本上仍在加工车间的阶段,远未形成规模,没有形成系统性和延展性强的产业体系,更不用说产业的驱动力和影响力了。皮影戏现场表演,精细皮影戏展览,保护和继承成就展览,上海皮影戏CD销售,上海皮影戏文化展览等措施很难互相影响和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明清时代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皮影戏,存储在民间艺术家的手中的那些皮影戏,多数都以高价卖完了,保护机构只有几个古老的皮影戏。侵蚀现象仍在继续,如不采取措施,时间不久会被抽干,载着数百年历史的艺术载体将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古代精美皮影的流失是难以遏制的,而新兴的皮影经过加工,在金钱刺激下的发展已经偏离了保护继承工作的既定轨道。这种困境一时难以解决,长期来看,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
三、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策略
(一)舞台革新
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演出过程中,可以通过舞台革新来有效改进存在的弊端,这也是民间艺术吐故纳新的过程,对于其开发传承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首先,应从剧本着手,对传统的剧情进行调整,淡化其中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在情节处理上人物命运不可过度依赖于因果报应、天地轮回的模式,可以更多的转换为人物与命运抗争、积极进取等现实的手法,这样的剧本转化能够在情节上增添更多曲折动人的感受,也能带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从目前环县道情皮影戏现有的剧目来看,良莠不齐、老戏居多,对于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少之又少,对此,可以邀请一些作家加入到剧目的创作中,创作出更多的现代剧目。可以对某些电视剧、电影等进行改编,以渡过创作及排练过程中的过渡期。为了上环县道情皮影戏更具现代化,可以构建起一支较于年轻化的戏班子,让他们尝试到农村进行免费演出,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关注;其次,对舞台效果进行调整,让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观赏性有所提高。在进行皮影戏表演时需借助灯光、“亮子”来对其进行投影,所以其周围的灯光会较为昏暗,表演场地也受限于夜間露天,在寒冷的冬天会让观众及表演都很难熬,造成草草收场的情况出现,让其演出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到底如何才能让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舞台效果提高,还能“走进”剧院呢?中国黄梅戏艺术家韩若芬的尝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她主演的徽州女子运用了很多电影语言和充满现代感的舞蹈,人们的演唱、电子音乐等现代艺术元素,广受观众好评。在全球化时代,保护民间艺术不能只是依靠博物馆珍藏的形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手法,走进群众、走入市场才是传承及保护民间艺术最有效的方式。曾经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班主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自费购买过相关的音响设备,目的是为了让演唱和音乐的声音更好听,扩大传播的距离,这样的方式果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吸引了不少观众。同时,环县道情皮影戏团也对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他们对“亮子”进行了增大扩宽处理,把传统的三签皮影操作改为五签,周时还增添了相应的电子字幕,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大力发展陇剧
从甘肃的历史发展来看,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为基础,并对其进行舞台化处理,同时研究出一些新的“唱腔”“亮相”“身段”,并对其进行反复试验,从而形成了新的剧种,而这种能将甘肃独特风情更好地体现出来的剧种名为“陇剧”。“陇剧”的出现更好地填补了甘肃历史上没有剧种的空白。陇剧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陇剧更好地移植了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文化,让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新生。所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有效开发及利用陇剧事业其实也是对环县道情皮影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当地的保护中心及陇剧团可以进行有效的联合,让民间艺人参与到陇剧的创作、演出中,让其艺术表演得到充实,不断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首先,对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传统唱腔进行相应的修饰及删减,让其音乐内涵得到增强,化平为深、化俗为雅,将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朗诵性音调唱腔转变为陇剧的歌唱性音调;其次,陇剧可以借鉴外剧种成功的经验,因为陇剧为地方小戏,存在较多的局限性,所以,只要是陇剧之前没有过的,但是是舞台表现中所需的东西,都可以有效地融入到陇剧之中。比如把秦腔、京剧之中的武场击乐的锣鼓点子移植到陇剧中,鼓师再加以处理,就能为陇剧所用;最后,对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嘛簧”进行改造,在环县道情皮影戏中“嘛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及艺术特色,但其可能进行拖腔,并不能带词,只能表声而不能表义,从形式上来看较为僵化,不能满足舞台歌唱性的表演需求。所以,对其两句一簧的模式进行改变,将其改变为合唱、齐唱、重唱、领唱等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其现代感得到增强。
(三)进行市场运作
民间艺术应努力进入演出市场,在市场经济中谋求推广和利润。虽然它在经济大潮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壁,但只有勇敢地走向市场,环县道情皮影戏才会充满活力。首先,当地的保护中心需建立起相关的文化产业集团,实现剧场化的运作,在某些特定节日进行现代剧、精品剧的组织演出,让其服务质量得到增强;其次,构建起相应的特色文化网站,目的是进行有效地宣传,同时还可以制作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光碟,让各个地方的人都能观赏到正宗的环县道情皮影戲表演,将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式转变为电子化、机械化的传播与生产。不仅如此,可将旅游文化与环县道情皮影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旅游开发,在相应旅游景点设置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演出内容,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环县道情皮影戏真正的民间艺术文化内涵;最后,可以对环县道情皮影戏自身进行深入挖掘,把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刀具变为工艺品,形成一个系列的产品。当地的保护中心还可以帮助具有较高皮影戏制作水平的艺人创办企业,对皮影戏的产品进行批量的制作与生产,让皮影戏道具成为大众喜爱的工艺性装饰品。
(四)女性艺人全面介入
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班中基本看不到女艺人的身影,这种情况与当地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存在着女人进戏班会不吉利的封建思想。环县道情皮影戏中所包含的女声内容,通常都是由男生以“假唱”的方式来完成。加假如艺术不能真正做到男女平等的话,那么其艺术本身也是不完整的,对性别的限制只会让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文化受众面越来越小,这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戏班中可以加入一些女性爱好者,让女性角色由真正的女声进行演唱能让其表演内涵得到丰富。女艺人登台表演的方式一旦形成,就能使民间艺术感兴趣的女性拜师学艺,逐步形成女性传承人队伍。因此,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过程中,提倡女性从艺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四、结语
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及传承工作可以说是任重道远的,需通过人们采用科学的手法、理性的态度去逐一实现,只有将发展、保护两个方面的工作形成统一的循环机制,才能将文化价值有效地传承下去,让环县道情皮影戏能得到更好的流传,成为真正活在群众生活中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吴存军.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民俗文化特色[J].文学教育:下,2014(10):19-21.
[2]杨雪.环县道情皮影戏与华县皮影艺术之音乐特征的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柳建辉(1987—),男,汉族,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本科,讲师,从事的工作:教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