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钦绿水有语 羡青山有思

2019-12-13席斐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孔乙己品味语文课程

席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踐性课程。”学生的思维是在学生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因而,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处于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之中,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同时,也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典的、文质兼美的语言作品,是我们所欣赏的,也是审美经验的一种体现。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时,

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在语言运用中提升思维能力呢 ?

品味语言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品味语言,感受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语感较强的学生,接触到语言文字时能够快速感受到丰富的意蕴。语感较差的学生,感受到的内容比较少,能想象到的画面也会很单调,也就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差。

品味语言,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思维,从思维再到形式,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的掌握,也更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从语言中感受到的意象更鲜明,意蕴更丰富。能更好地培养语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如在教授李煜的《相见欢》时,初读此词,李煜的那种亡国之愁,有的学生能感受到,有的学生却感受不到。再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细细体味“独上”无人共谈,“无言”无法诉说也不想诉说,说了又能怎样?“月如钩”,连月亮都是“缺月”不圆满的,“寂寞梧桐”寂寞的仅仅是梧桐吗?还有一个“我”,像这课梧桐树一样被锁在这个院子里了,没有人陪伴,没有自由。所以,这时心里满是愁思,“剪不断,理还乱”这愁思像丝缕一样,越理越乱,愁上加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简直就是痛入肌骨、痛彻心扉。细细一体味,马上就能想象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瘦弱的男子,夜不能寐,一个人孤独地爬上西楼,在清冷的月光下徘徊又徘徊。让学生的意象更清晰,提升思维形象能力。

品味语言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祖国的语言,词汇丰富,往往还一词多义,一个词除了本身的意义外,还有比喻义、引申义。一个标题,往往就有表面意义和实际意义。有些文章中的句子,看起来矛盾,往往又渗透着深层次的哲理,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如鲁迅的《孔乙己》,他在结尾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教授此处时,应引导学生体味“大约”和“的确”这两个矛盾的词语,在一个句子中表达是否矛盾呢?“大约”表估计,因为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关心,因为从全文来看掌柜眼里只有钱,是冷漠无情的;短衣帮他们只会取笑孔乙己,是麻木不仁的;丁举人滥用私刑,可以说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凶手,是可恶可恨的。“的确”表肯定,因为孔乙己以前“从不拖欠”,而现在一年多没有来还钱,也没有来喝过酒,即便是以前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还用双手撑着来喝酒的。所以,除了死亡,不可能会有其他原因。从而也能从这个结尾中看出,在封建社会科举制摧残下的下层知识分子潦倒又可怜,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国民昏沉麻木的状态,控诉了封建科举制的罪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经过这样的引导分析,让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本身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知道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还能不局限于段落的理解能发散到全文,甚至是文本之外。让学生初步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升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品味语言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以语言教学为主的语文课,应该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有效训练创新思维,努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然而,创新思维不是能在短时间内马上形成的,它需要在课堂上经过大量的、持久的语文活动进行培养进行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有时也会带着自己的印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好语言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利用好课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理解课文,培养及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中有这么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般理解为: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在教授中,谈到了“暖”和“寒”的理解,教师要抓住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学生就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创新,有的学生说:“暖字有高兴的意思,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很开心,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有的学生说:“暖字还有红军自豪的意思,当时金沙江的水流很湍急,而且只有几根铁索,红军还是渡过了金沙江,可见红军是十分的自豪的。”还有的学生说:“暖和寒形成了对比,都突出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决心。”对于“寒”字的理解也有很多创新,说:“寒字写出了桥上就那么几条铁索链,让人看了心生寒意。”“寒字写出了红军渡桥时的困难很大,作者毛泽东在写诗时还感到心寒。”这样多角度的理解,让词句的意蕴都变得丰富了,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的运用,还肩负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我们身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门基础学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品味语文课程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