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寨踏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2019-12-13周晓燕

北方音乐 2019年21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多元评价

【摘要】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层层感受和体验彝族风味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所蕴涵的音乐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与喜爱,以多元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关键词】感受体验;音乐文化;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八年级上“村寨踏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西南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姿多彩和独特魅力。《赶圩归来啊哩哩》正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有着浓郁的彝族风味的歌曲,其旋律活泼跳跃、节奏密集紧凑,四个乐句末尾落在主音、属音或下属音上,突出了调性色彩,并反复采用了彝族特有的衬词“啊哩哩”,以及某些啊哩哩处上滑音的妙用,使歌曲更富民族特色和和生活情趣。通过此歌曲的学唱初步领略根植于彝族文化土壤所孕育出的独特音乐文化。

二、学情分析

受流行音乐的充斥,以及教法和评价的单一,据调查学生对民族音乐教学提不起精神及对音乐文化理解的缺失和偏离的现象仍较为明显,因此对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彝族音乐学习活动中,并初步体验彝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本节课值得思考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初步感受彝族风格的音乐特点,体验彝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使学生乐于参与彝族音乐风格韵味感知的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旋律、节奏、衬词等的特点及表现作用,层层体验其音乐风格。

能用热情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并尝试用边唱边舞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四、教学重点

唱好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与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

积极参与体验彝族音乐学习活动中,并用多种方式亲身表现歌曲。

六、教学过程

(一)律动导入

1.听你们老师说,你们的节奏感很不错。接下来能否接受老师的挑战?我做一个四拍子的律动,两遍之后,你能和我一起律动起来吗?试试看。(学生律动后,师作鼓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第四单元给我们呈现的主题是——村寨踏歌,而踏歌起舞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民俗。本节课首先将引领学生动起来,采用律动的形式导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中,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你们能够就用刚才的律动为同样是四拍子的音乐伴奏吗?(学生律动后师作简单评价)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聆听音乐显得尤为重要。律动的这段音乐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歌曲伴奏旋律,学生边听音乐,边律动,初步聆听感受音乐。

3.刚才律动的这段旋律是来自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旋律片段。猜一猜,是来自我国的哪一个民族?(结合民族服饰引出——彝族)

4.大家发现这个彝族的“彝”字看起来特别有意思?最上面“彑”便是彝族小伙子头上的帽子,也就是彝族的英雄巾,由于彝族位于山区,所以外出时披着大斗篷。彝族有辽阔的梯田所以吃的是米饭,彝族的衣服上有用丝线绣着的美丽花纹。“廾”,这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你们瞧,他们抬起一条腿在舞蹈。

[设计意图]将彝族的“彝”字置于当时这种文化背景中去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彝族音乐文化的愿望。

你们有没有去彝族旅游过?(可以请去过的学生分享其心中的彝族。(师作补充))

(二)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1.简单了解“赶圩”民俗

今天,老师就将这首很有意思的,具有浓郁的彝族风味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推荐给大家。(揭示课题并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歌曲的名字。)有谁知道“赶圩”是什么意思?

赶圩是彝族一种民间风俗,就是通常所说的赶集。因为彝族人民大多生活在高山深处,交通非常不便,他们就在固定的时间或地点到集镇上赶集,开心地选购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结伴走回山寨。

2.聆听歌曲,初步感受

下面聆听录音范唱,在聆听过程中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旋律和节奏有何特点?并适时带领学生加入之前的律动更好地感受音乐。(聆听后以选择题的形式,学生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共有四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加入之前的律动,为歌曲的范唱进行律动伴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整体感受了歌曲的情绪,动听结合,形成很好的体验效果。

3.猜一猜“啊哩哩”的意思

从刚才的歌声中,你们猜一猜“啊哩哩”是什么意思?啊哩哩是彝族特有的衬词,表示很高兴,很开心的意思。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 “赶圩”民俗及衬词“啊哩哩”,帮助学生首先明了曲名的意思,从而更好地学唱歌曲。

4.感受并表现啊哩哩

学唱歌曲第一部分,学生模唱乐句,学唱过程中采用学生演唱和教师范唱比较法,体会衬词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啊哩哩”处的音高、力度的对比,以及上滑音的妙用,使得乐曲俏皮活泼,具有浓郁的彝族音乐风味,巧妙地表现了歌曲的情绪及风格。

学唱歌曲第二部分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此部分歌曲情绪变得更為高涨,带着这样的情绪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设计意图。体会彝族衬词“啊哩哩”特有的民族特色和情趣,表现歌曲情绪及风格特点。

5.设计合适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

这么欢快活泼的歌曲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唱呢?通过学唱我们感受到歌曲的第二部分情绪明显变得高涨,你又会设计什么样的力度去表现呢?(引导学生用稍快的速度,歌曲第一部分mp、第二部分mf的力度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吴斌老师说:“唱好歌是在唱会歌中体现的。歌曲的处理和表达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的。”这是因为,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强调情感、态度或知识、技能等某一方面,而割裂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从感性体验到理性体悟逐层深入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从音乐的本质上去理解作品,更能引导学生将这种理解注入歌声,把歌唱好。

6.合作演绎,体验歌曲

你们能够带着前面学唱时对歌曲的感受,跟随教师钢琴伴奏,尝试接龙演唱歌曲吗?看看哪一组唱的最好。针对学生演唱情况,教师及时指出并加以指导解决。

(1)师生接龙演唱歌曲第一段,师唱衬词啊哩哩,生唱歌词其余部分。

(2)师生接龙演唱歌曲第二段,生唱衬词啊哩哩,师唱歌词其余部分。

(3)生生接龙演唱歌曲第三段,A组学生演唱衬词啊哩哩,B组学生唱歌词其余部分。

(4)全班同学一起演唱歌曲第四段。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共有四段,如果从头至尾演唱4段,可能学生的兴致不高。而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演唱整首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进一步地体验了歌曲。

7.简单浏览彝族风俗民情及音乐文化,激发创造

视听结合,简单浏览一下彝族风俗民情和灿烂的文化。

设计意图。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以自制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学生能够直观地初步了解彝族风俗民情及音乐文化,明了彝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是他们表达心情的一个主要方式。为后面的歌曲创编表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分组讨论,丰富歌曲

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讨论如何律动更好地丰富歌曲。教师巡视并指导,最后请两组的代表展示其成果。(对学生的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歌舞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视频片段,提供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激发学生的即兴创编思维。

9.踏歌起舞,表現歌曲

如果到彝族去旅游,游客要想进入彝寨,彝族有个风俗,就是要跳着彝族的舞步进入彝寨。

今天,老师教大家几个简单的彝族舞步。彝族舞步最大的特点就是三步一跺,跟老师一起试试,在三步一跺的基础上可以三步一跳。下面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跟随伴奏音乐一起唱起来,跳起来。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跳着彝族舞步,在练熟的基础上跟随伴奏音乐,以边唱边舞的形式更好地表现歌曲,体验西南少数民族“踏歌起舞”的传统。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接下来聆听到的音乐是老师进行了编创,将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从原来的四四拍改成了四五拍,音乐又给你带来怎样的体验呢?跟着我结合刚才的彝族舞步,一同在音乐中体验彝族的火把节吧。感受彝族音乐中的这种复合拍子正是其重要的特点,我与学生们伴着音乐载歌载舞,共同体验西南少数民族踏歌起舞的民俗传统,学生们在动态多变的音乐活动中感受彝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最后通过将音乐的速度变慢,乐器音色的改变,感受欢乐的火把节之后,夜深了人们不舍地回家去,然而美妙的旋律仍在山谷中回荡。

七、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在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中,通过动态多变的音乐活动,初步感受、体验并创造性地表现了这首具有彝族风味的歌曲。西南少数民族除了彝族还有傣族、苗族等这些民族的音乐又有着怎样的风格特点,同学们课后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搜集整理,期待下节课我们一同分享交流与探究!

作者简介:周晓燕(1983—),女,中学音乐教师,一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多元评价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
基于电子学档的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的探究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评价,不拘一格